高平双联管机枪:新疆大头鱼 大理弓鱼(榆杨搜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2:17:47
我国的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
http://www.pep.com.cn/czsw/jshzhx/bnshc/tpsc/200407/t20040706_100357.htm
http://image11.360doc.com/DownloadImg/2010/06/1814/3640432_1.jpg


新疆大头鱼又称新疆鳇鱼,学名新疆扁吻鱼,属裂腹鱼(大头鱼腹部沿中线有一条褶皱,无鳞,可收缩,其两侧各有一排特大的鳞片,故称裂腹鱼)亚科中生长快、个体大、性成熟晚、繁育率低的大型食肉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仅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珍贵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1988年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是新疆150多种现存鱼类及50多种新疆地方鱼类中惟一达到此等级别的珍贵鱼类。
专家介绍,大头鱼系食肉性鱼类,主要食物是小杂鱼,但捕食十分凶猛。因为它的主要食物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鲜活鱼类,所以生长迅速,只要饲料充足,一条幼鱼在几年内就可以长到一米多长,十多千克重。
20世纪50年代,新疆大头鱼还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大小支流里,而且个头大,数量多。据水产专家估计:60年代前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大头鱼的年产量可达300~400余吨,按25%的捕捞率计算,每年可向人们提供75~100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南疆地区上年纪的人们都还记得,每逢巴扎天(即星期日),维吾尔族老乡把大头鱼破膛去杂,像卖牛羊肉那样挂在架子上,一角钱割一块,撒上调料在火上烤着吃,那真是新疆的一特色小吃。遗憾的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新疆大头鱼的主要生存地塔里木河流域已很少能看见它们的踪迹,只有在渭干河及位于其中游的克孜水库还有少量的残留个体。
对新疆大头鱼进行保护和人工繁殖难度是很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们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新疆大头鱼是一种上溯洄游产卵的鱼类,对孵化的海拔高度、水流流速及孵化地的土质、水温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星罗棋布的水库大坝,堵住了它们洄游的通道,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再者,人们无计划地超量在塔里木河流域提取工农业用水,使得河道越来越窄,水量越来越少,河的流程越来越短,严重影响了大头鱼的生存。一条性成熟的大头鱼可长达一到两米,几十千克重,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很难游回到出生地产卵繁育后代的。尽管国家近几年投资一百多亿元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但在短期内是很难见到成效的。还有,就是人们的掠夺性捕捞(如炸鱼、药鱼、电鱼以及破坏性的网鱼无所不用其极)使大头鱼的数量越来越少。
现在要捕捉一条性成熟的大头鱼已十分困难,要捕捉一条性成熟的雌性大头鱼,更是难上加难。到目前为止,捕捉到的大头鱼大都是雄性的,这个谜仍待科学家去研究解决。当地渔政人员为了尽量多地收集到大头鱼残留个体做种鱼,专门组织有丰富经验的垂钓高手在塔里木河的支流——渭干河及其克孜水库里进行保护性捕捞,然后高价回收。每逢钓到一条大头鱼,要先将其遛累,再由两个人下到水里用毛毯将其裹住抱上岸,小心翼翼地摘去钩并立即放到帆布水箱里消毒,然后再将其放到充有氧气的保护袋里,由专人用汽车送到原种场。经过消毒,观察,注射抗菌素等程序后,才能将其放养到种鱼驯化池里。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慎,致使鱼体被碰伤或破坏了其表体黏液,都会造成种鱼的死亡。
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对新疆大头鱼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为挽救这种珍贵鱼类,国家和新疆自治区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先是国家于90年代初期组织著名水产专家,在塔里木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行程达2万5千余公里,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又拨专款400万元在新疆阿克苏近郊建立了中国新疆扁吻鱼原种场。近来,新疆阿克苏地区水利局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马克·伯恩教授联合进行的大头鱼科学研究的项目,已通过地方立项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当地政府和渔政部门在加强对保护大头鱼的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私自捕捞大头鱼的行为;新疆扁吻鱼原种场也在加快建设速度,现已建立起保护、观察、驯化、孵化等6个池子,其他配套设施也正在完善中。几年来,原种场共收集到大头种鱼40余条。计划明年进行试孵化,以期繁育出大量的幼苗进行人工饲养,达到一定的规格后再将其放养到适应其生长发育的水域进行自然繁育。这项育种工程,计划通过人工孵化、人工驯化、扩大种群、自然放养等措施,最后实现大头鱼在其生长的水域恢复到正常密度,年总产出量达到100~200吨的目标。

从”高产”到”绝产”的鱼类-新疆大头鱼(图)
2006-1-http://www.bjkp.gov.cn/bjkpzc/tszr/dwly/dwbh/zgzxdw/53191.shtml
新疆大头鱼又叫大头鱼、扁吻鱼、虎鱼等,体长一般约为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身体肥大,呈长梭形,稍微侧扁。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宽大,口裂呈斜状,下颌略微突出于上颌之前,前端较厚,其边缘没有角质。在两侧口角处,有一对短小的须,其末端不超过眼球后缘的下方。眼睛为椭圆形,位于头的侧上方,靠近于吻的端部。身体表面有细细的鳞片,但胸部裸露无鳞,腹部的鳞片则埋藏于皮的下面,臀部的鳞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达腹鳍的基部。背鳍有很强的硬刺,其后侧具有细细的锯齿,鳍的起点到吻端的距离大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的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下方或稍后方。尾鳍呈分叉形。体背的颜色为青灰色,腹部为银白色,每个鳍均呈浅橙红色,体表有很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新疆大头鱼的下咽骨狭长,下咽齿呈柱状,顶端尖而稍微弯曲。鳃耙短而稀疏。肠管较短,仅为体长的1.2倍。体内的鳔有2个室,前室膨大,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1.6倍。
新疆大头鱼的分布区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车、阿瓦提、焉耆、乌拉斯台、若羌、克孜河和博斯腾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受到很大破坏,数量十分稀少,现在仅残存于阿克苏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车尔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干河水的拜城县孜尔水库等地。
新疆大头鱼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渐形成,并定居于西北地区的物种,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静水水体或缓流的湖泊之中。栖息地大多河床宽阔,底质多为土壤,沿岸多为放牧草场。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盐冲流入水,鱼类饵料生物丰富。湖水矿化度低,属于淡水类型。20多年来,博斯腾湖的水位下降2米左右,水质矿化度已逐渐上升。
新疆大头鱼属于凶猛的大型食肉鱼类,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4月底至5月初繁殖,一条体长77厘米,重7.2公斤的雌性,怀卵量可达19万多粒。产卵前首先逆水而上,在上游找到适合的水域后,雌性才在水草之间产卵,然后离开。雄性排精,使卵子受精,幼鱼出生后,便再顺水而下。
新疆大头鱼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也曾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它的个体大,其肉嫩如豆腐,其汤鲜如牛奶,鱼头比例也大,丰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带民间的传统滋补品。据说古时候生活在该地的居民并不以五谷杂粮,而仅以新疆大头鱼等鱼类为食,被称为“吃鱼民族”。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阿克苏上游地区建立了捕鱼队,1958—1965年,捕捞的新疆大头鱼的产量达140—260吨,占博斯腾湖年产鱼量的20%;1966—1971年,年产量下降到30吨,占产鱼量的10—15%;1972—1973年则仅分别占2—5%;1974年以后,产量逐渐减少,直到绝产;到了1987年,连1条都难以发现了。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疆大头鱼的生境、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点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无所知,所以只顾盲目捕捞,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这一宝贵资源濒临绝灭。虽然现在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残存的野生资源,并积极进行有关研究工作,但新疆大头鱼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成熟晚,需要7年左右的成长期,繁殖率也低,在种群数量过低的情况下,一时难以恢复。
使新疆大头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众多的河闸、大坝、水库、扬水站等隔绝了其溯河产卵的回游通道,致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活动。
此外,还有由于人们的无知所造成的后果。1965年以前,新疆大头鱼生活的水域群落组成较为单调,仅有塔里木裂腹鱼、条鳅鱼等少数种类,而新疆大头鱼是其中较大的一种,处于该水域食物链的顶极位置,很少竟争对手。1968—1970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所谓“北鱼南调”行动,使该地鱼类的群落组成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达到30多种,并且带入了凶猛的食肉鱼类赤鲈,种间斗争日趋激烈,使新疆大头鱼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大理弓鱼http://baike.baidu.com/view/450715.htm?fr=ala0_1
 
大理弓鱼


大理弓鱼,又名大理裂腹鱼,是大理洱海特产。测量9尾标本,全长225-335毫米,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体延长,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身体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在静水中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大理弓鱼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由于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由于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大理弓鱼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科研工作者历时5年驯化濒临灭绝的云南裂腹鱼 http://www.yndaily.com  2007年01月22日 10:06 云南日报网
大理土著弓鱼有望重回百姓餐桌

身体成弓的云南裂腹鱼已能在人工环境中生存

1984年采集的大理裂腹鱼标本
核心阅读
洱海中曾生长一种名叫弓鱼的野生鱼,之所以称为野生,是因为它只能生活在纯天然的水中,若被人捕到,无论人类如何小心,它都会马上死去。上世纪50年代,弓鱼的产量曾占到了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因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洱海中就很难见到弓鱼的踪影了。此后,人们只能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见到极少数的弓鱼,市场价高达每千克200元。
但目前,经过多家单位5年的艰苦攻关,已经掌握了野生弓鱼的池塘驯化、人工繁殖、鱼卵孵化等关键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大理地区已失传多年的名菜“牛奶煮弓鱼”有望重回寻常百姓的餐桌。
像弓一样的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的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成鱼每条重2两—3两,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
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大理裂腹鱼绝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大理弓鱼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4年3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的工作者,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右所西湖中,采到了一条大理裂腹鱼的标本。此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大理裂腹鱼的踪迹了。目前,洱海流域仅幸存极少量云南裂腹鱼。
据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弓鱼的产量约占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1973年,洱海弓鱼的年产量为50万千克。1973年以前的年收购量在6000至15000千克之间,1974年下降为4000千克,1976年为500千克,1977年仅收购65千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洱海里就很难见到弓鱼了。现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极少量的云南裂腹鱼的市场价高达200元/千克。
找到弓鱼绝迹原因
孟志荣是弓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课题研究者之一,也是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高级工程师。他认为,弓鱼产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洱海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外来鱼类的入侵。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洱河上几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降低了洱海水的水位,导致弓鱼生活栖息地遭到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大理市上关附近的桃园弓鱼洞曾经是洱海湖区最大的弓鱼繁殖场所,每到繁殖季节,鱼卵会随着地下喷泉的水流漂到湖面上来。但20年以后,桃园弓鱼洞的地下喷泉也断流了。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都有繁殖期抢水而上的习性,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苍山十八溪水流减少,洱海上游江尾一带18条盛产弓鱼的弓鱼沟大部分干涸外露,弓鱼洄游产卵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同时,外来鱼类的入侵,也使弓鱼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洱海大量引进青、草、鲢、鳙4大家鱼进行投放,有着极强生存能力的鳙鱼与弓鱼争食洱海上的浮游生物。同时,一起进入洱海的其他鱼类还在洱海沿湖的浅水区大量繁殖,不但侵占弓鱼的产卵场所,还大量吞食弓鱼鱼卵。
人工驯养获得成功
2001年,由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鹤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参与的“优质野生裂腹鱼池塘驯养试验研究”在属于金沙江水系、玉龙雪山雪水流经的水质条件较好的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展开。每年开春时节,科研人员就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蹲点,采集洄游产卵的弓鱼,并运送到实验基地,进行亲体驯化。科研人员们克服了野生亲体难采集、运输成活率低等重重技术难关,终于在2002年,将野生云南裂腹鱼驯化成功。
2004年,驯养成功的云南裂腹鱼亲体,已经可以在池塘内发育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催产繁殖。2005年,实验基地繁殖出了云南裂腹鱼鱼苗6000多尾。2006年,又人工繁殖出了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云南裂腹鱼的驯养研究项目技术成果,经省科技厅、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
去年11月,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实验基地由于外部原因,导致了缺水等内部环境的改变。当年新繁殖出来的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全部病死,科研人员将实验基地搬迁到了作为云南裂腹鱼原生环境的洱海上游弥苴河流域,让用作实验的这些云南野生裂腹鱼,回到作为原种场的澜沧江水系。到目前为止,仅存2000多尾2005年繁殖的小鱼苗和327尾已驯养多年用于繁殖的云南裂腹鱼亲体。
“牛奶煮弓鱼”将再上百姓餐桌
每年开春时节,都要到洱海上游的弥苴河蹲点近两个月,采集弓鱼亲体的孟志荣和同事宝建红,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他们听说当地有一道名菜,叫做“牛奶煮弓鱼”,就用这些刚捕到就死去的野生弓鱼,做了一次试验。他们从当地的奶农家里要了一桶牛奶,把弓鱼切成小块,放到牛奶里去煮。等弓鱼煮熟拿起来,牛奶已经煮老了。一锅“牛奶煮弓鱼”下肚,两人闹了几天的肚子。最后,才终于弄明白,人家的“牛奶煮弓鱼”是先将弓鱼切成小块,用油煎熟后,再往黄灿灿的鱼块上浇上牛奶、撒上白糖,牛奶一煮涨,就立即拿出来吃,那才是真正的美味。
由省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弓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课题,经过省水产研究所、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鹤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多名科技工作者5年多的艰苦攻关,已掌握了弓鱼野生亲体池塘驯化养殖、人工催产繁殖、鱼卵孵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大理州渔业工作站正在积极向省发改委申请“大理弓鱼原种繁育场”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近似原生态高标准养鱼池80亩,每年繁育弓鱼苗种200万尾,濒临灭绝的弓鱼资源将得到拯救和恢复,“牛奶煮弓鱼”再上百姓餐桌,将成为现实。
鱼的诱惑——美食大理http://bbs.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car&a=2829675
大理有什么好吃的?答案简直太多了,夹菜烧饵块、夹沙炸乳扇、糖玫瑰米凉虾,凉鸡米线沙锅鱼,耙肉饵丝凉拌生皮,可能吃上个三天三夜,也吃不过来。有什么是一定值得一尝的,那一定是鱼。我们这次很幸运,尝到了珍贵的弓鱼。
弓鱼又称工鱼,因跳跃时形似弓,故得名。弓鱼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远送长安,故又有“贡鱼”之称。明代谪居云南的著名学者、状元杨慎,把弓鱼赞为“鱼魁”。弓鱼其色如银,形体呈圆背长条状,无鳞少骨,成鱼每条重2两一3两;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古书图书集成·禽虫典》记载弓鱼:“出洱海,如鲦而鳞细,长不盈尺。”《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工鱼,一作公或弓。鱼似鲦而鳞细,长不满尺,肉细刺少,子腴美,可腌食。”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
曾经一度被认为绝种了的弓鱼,近年来又被发现,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大家才有此口福。注意右上角那条弓鱼,竟然可以首尾相接,好像在做瑜伽一般。

近看一下

煮了,清汤风味最佳。

我分到的一条

洱海的鱼吃不过瘾,我们又杀向了苍山。第二天我们一路沿着洱海畅游,来到了湾桥镇芒涌溪的山谷里,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好几公里,有一个专门的鳟鱼养殖场。鱼不稀奇,稀奇的是养鱼的水,都是来自苍山上融化的雪水。吃鱼,水质是最重要的。
养鱼的池子

这家伙是虹鳟,不过肉肉没有金鳟好吃,价格也便宜一些

金鳟,看着就想跳下去抱着咬一口

鲟鱼

被我们干掉的一条,这家伙跑得真快,捞鱼的小伙子追了半天才追着

扒皮,油炸

肉切片,偶爱生鱼片
剩下的头尾和骨头煮了汤,也是鲜美无比,我光忙着吃了,没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