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镇人民政府网站:玉溪土著鱼:绝境与突围——玉溪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5:25
玉溪土著鱼:绝境与突围
http://www.yuxinews.com 2011-09-29 23:25:27
策划人语: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蔡传斌  张家春  文/图)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我市各类水域内约有本地鱼类100余种。二十余年过去了,我们能看到的玉溪土著鱼还有多少?
记者对红塔区、江川、元江、通海等地土著鱼的保护情况进行了采访,结果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玉溪特有的“明星”土著鱼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种群数量得以迅速增加;忧的是玉溪原有、独有、珍稀异常的土著鱼正走向灭绝,甚至已经灭绝。
我市的政府、专家、有识之士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保护玉溪土著鱼的工作变成漫漫长途与时间抗衡的接力跑。

金线鱼因身体两侧金线而得名

普晓东和他的金线鱼鱼塘
9月的一个下午,红塔区马吐龙的彝族青年普晓东像往常一样,小心地侍弄着鱼塘里的宝贝。这是一种被当地彝族群众称为“金线鱼”的土著鱼类,目前普晓东的鱼塘里仅存25条。
玉溪素有高原水乡美誉,车水捕鱼、铜锅煮鱼、青鱼阵、神鱼泉、界鱼石……民俗、美食、传说、神话,构成了玉溪高原水乡的奇异、美丽的渔文化景观,同时也成了玉溪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云南省农业厅开展了“云南六大名鱼”评选活动,在“六大名鱼”评选中,我市农业部门报送的    鱼、大头鲤和元江鲤三个土著鱼品种全都入围十强。
玉溪虽有那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土著鱼在书写传说和神话,可这并不能延迟它们在滇中土地上锐减、匿迹、灭绝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我市各类水域内有鱼类200余种,其中本地种类100余种。它们中的很多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了。
危机:土著鱼灭绝的速度惊心
为了弄清楚在过去10年、20年中,到底哪些鱼种远离了我们,或彻底消失了,记者以玉溪境内的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三湖鱼类为例,在市、县水产站的协助下,收集到了部分统计数据。
记者先是从《通海文史资料》中找到了一份上世纪60年代云南省水产研究所经过实地调查撰写的《杞麓湖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报告记载:杞麓湖当时共有鱼类28种,其中引进种16种,土著种12种,它们分别是: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大头鲤、杞麓鲤、泥鳅、黄鳝、乌鳢、鲫鱼、龙眼鱼(又名尖担鱼)、黄鱿鱼(肉花头)、鲶鱼。
通海县水产站站长王春勇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和云南省水产研究所联合对杞麓湖做过调查,记载:杞麓湖共有鱼类19种,其中移入种共10种,土著种和原有种共9种,分别是: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大头鲤、杞麓鲤、泥鳅、黄鳝、乌鳢、鲫鱼。
两项资料一对比,记者发现,最迟在1985年的时候,杞麓湖的原有鱼类:龙眼鱼、黄鱿鱼、鲶鱼消失了。
据王春勇介绍,到今年为止,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大头鲤、杞麓鲤共5种相继从杞麓湖中消失,近五年时间里,再没有发现、记录。而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作为杞麓湖中独有的土著鱼种,一旦消失,几乎就是3个物种的灭绝。
星云湖鱼类资料由江川县水产站站长张四春提供:
第一资料是1982年云南省水产研究所星云湖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星云湖的鱼类共有19种,其中土著种12种,外来种7种。土著鱼种分别是:大头鲤、星云白鱼、鲫鱼、杞麓鲤、鲤鱼、华南鲤、云南光唇鱼、云南倒刺鲃、泥鳅、黄鳝、乌鳢、细须鲶。
第二份资料显示的是星云湖土著鱼类近年现状:大头鲤、星云白鱼、鲫鱼、鲤鱼、泥鳅、黄鳝、乌鳢、云南盘  ,共8种。与1982年相比,减少5种,增加1种。
关于抚仙湖鱼类资源的资料由市水产站副站长张培清提供。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陈银瑞等人研究表明,抚仙湖共有鱼类39种,其中土著鱼类25种。2000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再次调查发现,抚仙湖有鱼类43种,其中土著鱼类19种。在10年时间里,抚仙湖有6种土著鱼类找不到踪影。它们分别是:褚氏云南鳅、副鳅、小鳔长身  、云南瓣结鱼、长须盘  和常氏四须鲃。
这样的例子、数据已经不需要再罗列,10年、20年对一条鱼来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物种演变、进化史来说,那只能算是一瞬间,一瞬间也可能铸成很多错误,有的与自然的演变有关,有的却与人类的思想、活动直接关联。
驯养:保护土著鱼的必由之路
抚仙湖    鱼是玉溪土著鱼类的典型代表,这个种群在抚仙湖中的锐减速度一点也不比上述消失了的土著鱼慢。
张培清说,1989年1月,国家林业部、农业部划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时候,云南四大名鱼中的大头鲤(大头鱼)、金线鲃(金线鱼)、大理裂腹鱼(弓鱼)均名列其中,而同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的    鱼却没有进入保护名单。并且受保护的金线鲃特指滇池金线鲃,抚仙湖金线鲃也没有受到保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989年,这两种抚仙湖特有的鱼类种群数量看似很乐观,没有保护的必要。
张培清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当我们着手对    鱼进行调查后发现,它们的种群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1999年,统计报表上所列    鱼年产量还有17吨,后来经过市、县水产部门科学、客观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年产量仅为3吨,并且还在逐年减少,2000年产量降为1吨,到了2001年,就少得可怜了,仅有900公斤。产量急剧减少的背后,说明鱼种种群数量也在快速下降。”
张培清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玉溪土著鱼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他在一篇专题论文中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生物入侵;二是捕捞过度;三是天然产卵场的破坏;四是人们的活动影响了土著鱼类的繁殖。
“生物入侵”是上世纪60年代才发生的。张培清认为,当时人们为了增加养殖品种而引种,或人们无意放生、人工养殖过程中逃逸、遗弃等行为,致使外来鱼种进入自然水体,造成生物入侵。以抚仙湖为例,1986年,外来鱼种银鱼由星云湖流入抚仙湖,并大量繁殖,扩大种群,两年内就形成了优势种群。
另据张四春提供的资料《星云湖鱼类资源状况》显示,1982年,星云湖外来鱼类为7种,目前已经增加至19种以上。与此同时,土著鱼类则减少了4种。
关于“捕捞过度”,张培清认为,这是导致土著鱼锐减的主要原因。他研究过抚仙湖“小网捕大鱼,大网捕小鱼”的现象,他解释说,“小网捕大鱼”就是小丝网在捕到性成熟的    鱼同时,雌鱼也容易被捕到,这就造成了性成熟个体没能很好地繁殖后代,成了人类桌上的美餐;“大网捕小鱼”说的是用大拖网拖捕银鱼的过程中,会误捕    鱼的幼体。2000年,一项调查显示:拖捕50公斤的银鱼,就会误捕    鱼27尾。
红塔区的龙母箐河、清水河等河流,土著鱼——云南裂腹鱼、灰裂腹鱼的遭遇也并不比
鱼好。红塔区水产站站长潘家有介绍,裂腹鱼生长的河流多处于偏僻的山谷、河流,监管的难度极大,这也让私捕、滥捕者有机可乘。捕鱼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常见的有:炸鱼,将爆炸物扔进水中,被炸晕、炸死的鱼自然会浮出水面;电鱼,把安装了电瓶的电鱼器伸入水中,水中的大鱼、小鱼都难以逃脱;毒鱼,将石灰、苦葛根等物质投入水中,有时整条河里都可以看到被毒晕的鱼群浮在水面上。
元江境内的元江鲤种群遇到的情况也与
鱼、裂腹鱼相差不多。元江县鱼种技术推广站站长袁林聪说,元江为国际河流,沿岸人口聚集,渔政人员少,执法管理难度大,加之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工业污染等原因,元江鲤自然资源正日渐枯竭。
说到“天然产卵场的破坏”,张培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是抚仙湖沿岸的立昌、小凹、海关等地,因修路,填埋    鱼产卵鱼洞,致使这些天然产卵场所被破坏。再有是星云湖沿岸,当地居民曾经打捞湖里的水草作肥料,破坏大头鱼的产卵场,并带走鱼卵,影响大头鱼的繁殖。
关于“人们的活动影响”,张培清认为,这很好理解,主要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水体产生污染,从而影响到土著鱼类的生存。
在分晰了上述四方面原因之后,张培清说,要保护好玉溪的土著鱼,首先要加大渔政管理力度,打击非法捕捞;二是提高科技研究水平,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最好的办法则是人工孵化、人工培养,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再增殖放流是保护土著鱼的必由之路。
提及“人工驯养繁殖”、“增殖放流”,玉溪这些年保护土著鱼也正是在走这条路子。据来自市县水产部门的资料显示:从2007年开始,我市组织实施一年一度的    鱼放流活动,并持续了四年,累计向抚仙湖投放鱼苗310余万尾。目前,抚仙湖    鱼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有效恢复,年产量已达20吨,为此我市投入科研、保护经费150多万元。
2000年,由市水产站和江川县水产站合作,在星云湖畔的螺蛳铺组建大头鲤人工驯养与繁殖试验场,2001年大头鲤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先后向星云湖放流夏花400余万尾,异地放养大规格鱼种7吨多,并为多家研究机构提供种苗。
自2009年起,元江县每年都在元江流域实施增殖放流,三年来共向元江放流元江鲤种苗150万尾。
记者发现,实施增殖放流的三种土著鱼,正好是今年我市推荐参评云南省“六大名鱼”的三个特有品种,这应该不是巧合,恰恰说明,这三个名贵、珍稀的鱼种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当然引起关注的还不止这三种。据张四春介绍,星云白鱼、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已经获得成功,为增殖放流、种群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难题:物种存亡由什么来决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玉溪名贵土著鱼中    鱼、大头鱼经过多年的保护,种群逐渐恢复,产量也在增长,不过这些名鱼在抚仙湖沿岸的价格却一点也不低。
中秋节前一天,记者来到抚仙湖南岸一个叫胡家湾的地方,临湖一家饭店招牌上清晰地注明店里可以吃到    鱼、金线鱼、青鱼、大头鱼、鲶鱼等名贵土著鱼。记者与店家聊了聊,打听到这些鱼的售价都不算便宜,其中    鱼小的每公斤1200元至1300元,大的每公斤1700元至1800元,更大的就要2000元以上;大头鱼每公斤130元至140元;金线鱼每公斤330元左右……并且这几种鱼,顾客都要提前预订才能吃到。其中的    鱼、金线鱼,一年能卖出上百斤,其他的土著鱼就卖得更多了。
记者意识到,有消费就有市场,而市场也许就是社会各界关注与保护土著鱼的动力。
在江川抚仙湖边的农家乐可以买到300多元一公斤的抚仙湖金线鲃,到了红塔区春和街道办事处的山区村马吐龙,学名为云南裂腹鱼和灰裂腹鱼的金线鱼却还算不得商品,它藏在大山深处,仅仅作为当地群众的一道美食。为了保护这些几乎在当地河流里绝迹的土著鱼,马吐龙村的彝族青年普晓东来到了马吐龙前河的河谷间,建起了房屋、鸡舍、鱼池,一边养鸡,一边养鱼。他说,他养了260多只鸡,每年收入一万多元,可以维持日常开支。他在河谷里住下来,把家里的农活几乎都丢开,就是为了养金线鱼。目前他在鱼塘里养了25条金线鱼,如果一切正常,明年5月前后可以繁殖后代。上级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曾说过,要拨一笔经费给他,这也是他每天坚持照看金线鱼的一个原因。
普晓东对记者说,马吐龙的金线鱼他吃过,也带给亲戚吃过,三四条就可以煮一锅鲜美的鱼汤,且汤鲜、肉嫩,非常可口。
地区性的差异、鱼种品性的不同,使得玉溪的土著鱼命运也不一样。
在通海县杞麓湖,湖里特有的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几乎绝迹了,通海县水产站曾重金“悬赏”这三种鱼,可是近十年时间一直无果。大头鲤曾经是杞麓湖里的土著品种、优势品种,上世纪60年代,产量曾占该湖捕捞量的30%。为了恢复这个种群,通海县杞麓湖保护管理局曾经向省里渔业部门递交过一个名叫《杞麓湖大头鱼增殖放流方案》,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每年向湖里投放4公分长的鱼种50万尾,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对这个鱼种的保护。现在方案还没有批下来,难点正是在资金上。
如何正确对待一条土著鱼、一个物种的兴与衰、存与亡?
张培清认为,玉溪的土著鱼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保护好一条土著鱼,就是保护了一个物种,保护了一个物种,就可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从养殖潜力来看,这些鱼都具有较好的生物基因……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玉溪的土著鱼都应该受到良好的保护。
深度观察:
爱一条鱼有多难?
玉溪多鱼,多名鱼,土著名鱼更多,这与玉溪高原水乡的美名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名鱼、良种,怎样关爱、保护,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政府的人力、财力有限,分配不过来,只能先照顾珍稀、知名度高、经济价值大的鱼类,这本来也可以理解,关键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土著鱼在玉溪的消失都意味着这个物种的式微或灭绝。
关注一条土著鱼的生死存亡,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是必须的,不过光有钱还是不够。市民还必须对鱼有感情,脑子里需要保护一些关于土著鱼的美好回忆,需要把那些可爱的土著鱼视为一笔全民共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丽江束河古镇发生过一件怪事,一直让外地游客疑惑不解:在九鼎龙潭,当地人用渔叉捕杀溪水中的锦鲤,而锦鲤是多么美丽的一种鱼类,为何要那样残忍地对待它们。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它们是外来物种,侵占了龙潭内土著鱼的生存空间。丽江人对待锦鲤的手段是否人道姑且不论,但他们对土著鱼的深厚感情与保护意识值得称道,这或许与丽江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在玉溪,无论当地政府还是老百姓,都曾经充当过土著鱼类绝迹的无知推手,肆意捕杀、围湖造田、引进外来鱼类、污染自然水体……现在来做保护土著鱼的工作,也算是亡羊补牢。但愿现在的种种努力,还能留住那些美丽精灵匆匆离去的脚步。
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玉溪土著鱼名录
●龙眼鱼
原产于杞麓湖,1990年前已绝迹。
●黄鱿鱼
原产于杞麓湖,1990年前已绝迹。
●褚氏云南鳅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副鳅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小鳔长身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云南瓣结鱼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长须盘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抚仙湖金线鲃
●抚仙湖金线鲃
抚仙湖独有,该湖2000年前已绝迹,后在其他水域失而复得,数量极少,濒危。

常氏四须鲃
●常氏四须鲃
抚仙湖独有,2000年前已绝迹。

抗浪鱼
●  抗浪鱼

云南鲤
●云南鲤
杞麓湖独有,近5年内无发现、无记录。

云南裂腹鱼
●        云南裂腹鱼

灰裂腹鱼
●灰裂腹鱼
红塔区内仅见于龙母箐河、马吐龙前河等地,数量极少,濒危。

翘嘴鲤
●翘嘴鲤
杞麓湖独有,近5年内无发现、无记录。

杞麓白鱼
●杞麓白鱼
杞麓湖独有,近5年内无发现、无记录。

杞麓鲤
●杞麓鲤
杞麓湖原有鱼类,已绝迹。

大头鲤
●大头鲤
杞麓湖、星云湖独有,1983年后在杞麓湖内绝迹。(本报记者蔡传斌根据采访及相关资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