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吃驴肉最好的地方:[热血英雄李根源的小王山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4:22

作为"阙莹小学"校舍和李根源住所的阙茔村舍。

当时“阙莹小学”的教室。

  苏州历史上,隐居山野的达官贵人不胜枚举,比如民国时期的李根源。这位算得上是民国时期隐居苏州身份最显赫的“官”,一生叱咤风云,给人们留下了各种传奇色彩的故事。

  李根源早年留学日本,并与孙中山一起筹建同盟会,并成为首批会员。辛亥革命时,他协助蔡锷将军共谋云南独立,为推翻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立下汗马功劳。

  民国六年,李根源任陕西省长,保护文物典籍不遗余力。民国十一年起他先后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代总理等职。民国十二年因反对曹锟贿选,44岁的李根源愤而辞职,归隐姑苏14年后,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重新披挂上阵。李根源虽然离开苏州,一生戎马劳顿却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第二故乡”。

  1965年7月,李根源去世前,表示要魂归故里。这个故里,指的便是苏州小王山。李根源在苏州城内住了3年,而定居小王山却长达十载。

  今天(10月7日),从藏书镇朱买臣路一直往南走2公里,就到了苏州穹窿山余脉的小王山。四周群峦拱护,形胜地美,向有“小隆中”之称,乃一块风水宝地。现如今在对原有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小王山已形成了一个景区。进入景区,在负责人指引下,来到了东面一间屋舍。屋子石窟门上四个斑驳的大字“阙莹村舍”。李根源先生庐墓十年,苦心经营,关心百姓疾苦,办“成人夜校”鼓励乡民识字扫盲,并以母姓,办了“阙莹小学”,校舍和李根源住所都在这“阙莹村舍”里。
#winpop { width:250px; height:0px; position:absolute; right:140px; bottom:0; border:1px solid #999999; margin:0; padding:1px; overflow:hidden;display:none; background:#FFFFFF} #winpop .title { width:100%; height:20px; line-height:20px;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font-size:12px; background-color: #990000; } #winpop .con { width:250; height:240px; line-height:80px;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2px; color:#FF0000;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align:center} .close { position:absolute; right:4px; top:-1px; color:#FFFFFF; cursor:pointer}

小王山的东南脚下的李根源墓。

  在小王山的东南角,这位当时名震姑苏的“山中宰相”便长眠在此。李根源先生一生正直无私,追求真理,最令人钦敬的是他高度的爱国思想和行为。辛亥革命时期,少年的李根源就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树起辛亥革命大旗,迅即响应武昌首义。 李根源投身革命的沸腾热血、激烈壮怀那段传奇就此展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同盟会员和革命志士,异常兴奋,准备积极响应。为了准备起义,昆明同盟会员和革命志士们从10月16日到28日,连续5次召开秘密会议,进行策划。会议认真分析了情况,细致地安排了兵力,推举军阶较高(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支持革命的爱国志士蔡锷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又以原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为起义军临时副司令。除了这5次秘密会议以外,还有一些小型秘密碰头会,进行了更秘密的酝酿。会议决定于10月30日夜起义,这一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故称为昆明重九起义。

  10月30当晚重九起义的枪声打响,以云贵总督李经羲为首的清方势力,进行了顽固的抵抗。重九之夜,昆明的战斗异常激烈。 同盟会员、新军第19镇37协73标排长文鸿逵 在率队进攻昆明城内制高点五华山时,英勇当先,露出半截身子,勇猛射击敌人,被敌人机枪扫射,胸部中弹如蜂窝,壮烈牺牲。据说,其所受枪弹,在“万粒以上”。如此英勇,可歌可泣。起义军临时副司令李根源说:“是役也,同人一心,将士用命,而人心思汉,大势已成。”,经过一昼夜的艰苦战斗,昆明重九起义最终获得成功。

  辛亥昆明重九起义成功后,云南全省迅速光复。起义后建立的新政权云南军政府的主要领导权,掌握在革命党人和起义军人手中。蔡锷为军政府都督,李根源为军政府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此后还相继担任过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国会众议院议员等职。1913年李根源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回国后又至广东任护国军军务院北伐联合军都参谋。

辛亥元老、爱国儒将李根源。

  1917年任陕西省省长,1918年赴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兼滇军第四师师长, 督办粤湘赣边防军务,并创办韶关讲武堂,被授予陆军上将衔,一等文虎勋章,继又督办广东海疆防务兼雷琼镇守史。1922年任北洋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并代国务总理。1923年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因反对军阀曹锟贿选,一向愤世疾俗、刚正爽直的他毅然退出北洋政府,从此,在政坛上销声匿迹,隐居苏州14年。

  在苏州城内居住期间,李根源把城内的虎丘山、狮子林、拙政园等十几个古典园林都考察个遍。他还游遍苏州市以西诸山,足迹遍及灵岩、天平、邓尉、支硎、穹窿、天池、尧峰、阳山、甑山等,并深入到洞庭东西山,四处“搜贞石,寻废寺,瞻拜先贤冢墓”据不完全统计,李根源寻访名人冢墓约有200座上下,寺庙古塔有二三十处。每见有碑刻,必“剖苔剔鲜认残碑”,每见一字辨不清,必“或为表树或加封或访其后”。李根源在访古调查期间,靠的是一叶扁舟,白天弃船登岸,晚上归舟凭借一盏油灯将白天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返苏后再加系统整理编成《吴郡西山访古记》。

  李根源定居小王山的10年间,在山上植树造林、引道开山、疏泉凿石,使荒山披上了绿装。辟建的万松亭、听松亭、听泉石、吹绿峰、小隆中、卧狮窝、孝经台、湖山堂、梨云涧、灵池等松海十景,驰名京沪。倾心营造了风光旖旎的松海十景,亲手开创了堪称露天书法艺术宝库的小王山石刻,550余条石刻条文,犹如字帖书海。小王山声名不胫而走,南京、上海等地名流文人慕名而来,留下众多题咏和墨迹,被镌刻于小王山石壁,创造了可誉为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的小王山石刻。

  1937年,全民抗日战争爆发,李根源即与张仲仁(即张一麟)倡议组织老子军,并电请蒋介石,因国民党政府阻止而未能如愿。从8月13日起到11月中旬,日寇迫近苏州为止,吴县救护会、红十字会等先后收容难民15万左右,救治伤兵5万以上,安葬阵亡将士千余人。到11月12日,苏州城中尚有伤兵数千,难民万余,至14日全部运送出城,尚有难民87余人无家可归,李根源将他们送至小王山一带寺庙暂住,并多发口粮,使其生路不致断绝。

  当时日军已侵占吴郡,离小王山仅15公里,而且敌机空袭木渎镇,大火冲天,李根源无奈离苏入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定居于北京,他时常想回小王山看看,但均因身体不好,行动困难,未能如愿。1959年,他将在抗期间从苏州寓所疏散到小王山他所收藏的全部古籍、书画、文物以及故意沉在小王山关庙前小池塘中的唐墓志93方(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墓志),毫无保留地捐给苏州市文物管理会。

  1965年7月6日,李根源病逝北京,朱德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以朱德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决定按照恩师的生前遗愿,把他安葬于苏州小王山。1982年,李根源的夫人逝世后,其骨灰也送到了小王山,与李根源合葬。现在,这位当时名震姑苏的“山中宰相”长眠在小王山,小王山的石刻群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重视和保护,那里的“松海”也恢复了元气,阙茔村舍成为一个特别的展览馆,当年李根源留在那里的一切景物,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