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叉舍宾亮丝:中国人口数量巨大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23:53
           中国人口数量巨大的根源          《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调控规律,人口也一样。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人口的数量,在古代通过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疾病和瘟疫等激烈手段(我们姑且称之为“左手”);现在通过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我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晚婚、离婚、避孕、养老社会化、养育成本增高、减少性生活(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降低生育愿望等温柔手段(姑且称之为“右手”)。人类文明的进步导致调控人口的手段由“左手”换成“右手”。
  
       在过去“左手”引起的高死亡率的时期,人类繁衍非常缓慢,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民族相继灭绝,整个人类也曾几度到了灭绝的边缘,为了维持民族的生存,就必须有高生育率;而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对付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削弱了“左手”的力量,死亡率下降,寿命在延长,这个时期仍然维持高生育率的话,就会出现人口过度膨胀,这个时候“右手”的作用就开始显现。这种“左手”、“右手”交替调控的方式,决定了人口呈长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两百多年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
  
         这种“左右手”交替过程中存在一个“窗口期”,这个时期生育率仍然高,但死亡率已经开始降低,寿命开始延长,这就是人口S曲线的上升期,这个“窗口时期”越长,人口增加越快,一个民族占全球份额越大。任何国家在这个“窗口时期”都会有人口压力,英国在18世纪处于这个“窗口期”时马尔萨斯写下人口论就是明证。但也正是这个“窗口时期”充满生机、活力,是一个国家国力上升最快的时期,大量年轻有活力的人口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创造力,在人口压力面前人类的创新精神是无止境的,18、19世纪欧洲处于这个“窗口期”的时候完成了产业革命,奠定现代文明的根基。现在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这个“窗口期”,这个时期会涌现出大量的科技和思想的创新,对此要加以鼓励而不是打击。这个“窗口期”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容易出错误的时期,一旦失误将导致国家和民族从此走向衰败,因此为政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树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观。

       要是所有国家都是同样长度的“窗口期”的话,等于各国人口增长S形曲线是平行的,等人口平稳下来后各民族份额基本不变。1800年到1949年中国人口波动在4-5亿,属于S形曲线的下端;而发达国家却处于“窗口期”,人口快速上升,这段时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在1949年后发达国家已经到了S形曲线的上端,人口在低惯性增长;而中国却进入“窗口期”,人口快速增长,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恢复性增长,会有人口“膨胀”压力,但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要是不人为干预的话,中国人口在2040年左右达到S曲线的顶峰,中国人口占全球份额将会部分恢复。换句话说,西方国家人口增加早,平稳的也早,中国人口增加晚,平稳的也晚,最后人口平稳下来后中国占全球比例将得以部分恢复。中国的计划生育等于是人为主动缩短这个“窗口期”,减少“以人为本”的“本”。
       中国人口在停滞了一百多年后,于1949年后再次快速增长,由1949年的5.5亿增加到1959年的6.6亿,1970年的8.5亿,1976年的9.5亿,再到1980年的10亿。一些人产生了恐慌心理。惊呼中国已人满为患了,并不假思索将人口问题归到毛泽东身上,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谣言广为流传,意思是毛泽东1959年“错批”马寅初,从而“误增三亿”人口。中国人口由1950年的5.63亿增加到1980年的10.01亿,增加1.78倍;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地区人口798万增加到1785万,增加2.24倍,大陆怪毛泽东,那么台湾怪谁?
  
        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口快速增加的。社会越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低,死亡率高,就必须有高的生育率才能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养育孩子相对成本也低,生育意愿也高;社会越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死亡率低,社保制度健全,养育孩子相对成本高,生育意愿低,生育率也就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越穷越生”(但越生并不越穷),中国古代风水学就有“财丁不可两旺”的说法。
  
         国际上一般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笔者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资料,比较了世界各国的HDI和总和生育率,发现HDI越高,生育率越低,二者直线负相关。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生育率都非常高。比如欧洲国家的HDI在0.9以上,但平均总和生育率只在1.5左右;布隆迪、尼日尔、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的HDI在0.3左右(中国1960年代水平),平均总和生育率在7.0左右。

        纵向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随着HDI的提高,进入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 0.51-0.8)行列后,都经历过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化(从“窗口期”进入S形顶端)。HDI 0.5是个分水岭,低于0.5的国家,生育率都在6.0左右,而HDI超过0.5之后,生育率都将快速下降。

        中国的HDI在1950年才0.159(印度0.16),经过25年的努力,在1975年HDI达到0.525(相当于美国1880年左右的水平、印度1992年的水平)。就是说中国在1970年之前属于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这个发展层次的国家都是6.0以上的高生育率的。而1970年之后,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急剧下降的。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是凭减少人口提高HDI的。美国HDI从1870年的0.467(中国1960年代水平)增加到1913年的0.733(中国2001年的水平),花了43年;日本HDI从1870年的0.160(相当于中国1950年水平)升高到1950年的6.07(中国1987年水平),花了80年。

       正如胡鞍钢所指出:“在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三项指标(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教育发展水平)当中,教育是一项最为关键的指标。教育本身就是人类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衡量指标,同时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的收入和提高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教育既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手段,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在人类发展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邓小平也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素质低,人口就是沉重的负但;素质高,人口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怎样才能变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矛盾转化的条件就是教育。毛泽东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把对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种国家长期性的战略投资。相对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来说,1979年之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得令人刮目(基本上是免费义务教育),每个公社(现在的乡)都有高中(而现在每个县才有几所高中)。         然而中国在1980年实行严厉计划生育后却同时降低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初中毕业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国家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比非洲穷国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在全世界191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都做到了免费义务教育(而我国HDI排名85位),而偏偏我们没有做到,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还得靠“希望工程”。教育成了家庭的主要负担,导致现在还得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而有限的经费由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导致大学生和低素质人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却奇缺,结构性民工荒已经开始。科技投入比例也是罕见的少。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的差距日益拉大。

        要是将1980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和教育失误在一起看的话,等于中国白白减少1.3亿人口,即减少今后劳动力的数量,又降低劳动力的素质,白白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名

        据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2009年中国各省人口数量排名 GDP排名
人口排名———省区市——人口数量— GDP总量( 亿元) —人均GDP —人均排名
1―――――—河南省——9613万人———5 河南 14234 ——15056 ——16
2——————山东省——9082万人———2 山东 25326 ——27148 ——7
3——————四川省——8673万人———9 四川 9657 —— 11708—— 25
4——————广东省——7859万人———1 广东 29863 ——32142 ——6
5——————江苏省——7381万人———3 江苏 24738 ——32985 ——5
6——————河北省——6735万人———6 河北 13387 ——19363 ——11
7——————湖南省——6629万人—— 13 湖南 8366 ———13123 ——20
8——————安徽省——6338万人—— 15 安徽 6906 ———11180 ——28
9——————湖北省——5988万人—— 11 湖北 8451 ———14733 ——17
10——广西壮族自治区——4822万人——18 广西 5386 ———11417—— 27
11——————浙江省——4647万人—— 4 浙江17633 ———35730 ——4
12——————云南省——4333万人——23 云南 4260 ———9459 ——30
13——————江西省——4222万人——19 江西 5323——— 12204 ——24
14——————辽宁省——4203万人 ——8 辽宁10418 ———24645 ——9
15——————贵州省——3837万人——26 贵州 2543 ———6742 ——31
16—————黑龙江省——3813万人—14 黑龙江 7081 ———18463 ——12
17——————陕西省——3674万人——21 陕西 4806 ———12843 ——21
18——————福建省——3466万人——12 福建 8440 ———23663 ——10
19——————山西省——3294万人——17 山西 5465 ———16143 ——15
20——————重庆市——3107万人——24 重庆 3938 ———14011 ——18
21——————吉林省——2699万人——22 吉林 4693——— 17211 ——13
22——————甘肃省——2593万人——27 甘肃 2494 ———9527 ——29
23———内蒙古自治区——2379万人—16 内蒙古 6140 ———25558 ——8
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05万人——25 新疆 3305 ———16164 ——14
25——————上海市——1625万人—— 7 上海 11658 ———65473 ——1
26——————北京市——1423万人——10 北京 8879——— 57431 ——2
27——————天津市——1007万人——20 天津 5014——— 37972 ——3
28——————海南省——803万人 ——28 海南 1121——— 13361 ——19
29——宁夏回族自治区——572万人 ——29 宁夏 769 ————12695—— 23
30——————青海省——529万人 ——30 青海 706 ————12809 ——22
31————西藏自治区——267万人 ——31 西藏 326 ————11567 ——26

        2009年我国又有1个省份(安徽)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4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去年,我国经济超额完成“保八”目标,而各省份中就有26个GDP增速超过10%,除山西省外(预计GDP增长6%左右),全都实现“保八”。2009年,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巩固“三万亿俱乐部”的位置,并稳居前三甲(其中广东接近4万亿元),内蒙古去年实现GDP 9725.78亿元,距“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增速更是达到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广东 39082亿元 增速9.5%
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江苏 34061亿元 增速12.4%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

山东 33805.3亿元 增速11.9%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
浙江 22832亿元 增速8.9%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实际增长9.7%和9.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5%;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人口自然增长率4.63‰。

河南 19367亿元 增速10.7%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河北 17026.6亿元 增速10%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026.6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长10%。

辽宁 15065.57亿元 增速13.1%
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5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2亿元,增长18.2%。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

上海 14900.93亿元 增速8.2%
200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扭转了工业生产持续下滑的走势,初步遏制了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扩大的势头。

四川 14151.3亿元 增速14.5%
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湖南 12930.7亿元 增速13.6%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4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2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湖北 12831.52亿元 增速13.2%
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 亿元,增长13.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 亿元,增长20.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 亿元,增长41.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 亿元,增长19 .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长9.2 %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 元,增长8.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 个百分点。

福建 11949.53亿元 增速12.0%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8.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连续三年增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9%,农产品出口增长12.8%。

北京 11865.9亿元 增速10.1%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实际增长9.7%和13.4%。

安徽 10052.9亿元 增速12.9%
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实现GDP 10052.9亿元,成为第14个“万亿大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
内蒙古 9725.78亿元 增速16.9%
初步核算,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972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黑龙江 8288亿元 增速11.1%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

陕西 8186.65亿元 增速13.6%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增长13.6%;完成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登记失业率3.94% 。

广西 7700.36亿元 增速13.9%
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70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财政收入966.89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0.83亿元,增长19.8%,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6位。

江西 7589.2亿元 增速13.1%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89.2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2.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4亿元,增长19.3%。

山西 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 增速6%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速创15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吉林 7200亿元 增速13.5%
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87亿元,增长15.2%。

天津 7500亿元 增速16.5%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是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亿元,分别增长3.4%、18.2%和1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2403元,折合9136美元,增长11.1%。

重庆 6527亿元 增速14.9%
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

云南 6168亿元 增速12.1%
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

新疆 4270亿元 增速8%
全区生产总值预计4270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增长14.8%。全口径财政收入88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8亿元,分别增长7.9%和7.7%;地方财政支出1474.9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贵州 3887亿元 增速11%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79.58亿元和416.46亿元,增长15.9%和19.7%,一般预算支出1358.76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8.18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9%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甘肃 3380亿元 增速10%
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8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48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15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1386亿元,增长11.1%。

海南 1646.6亿元 增速11.7%
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全省生产总值1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5亿元,增长4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5亿元,增长19.2%,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宁夏 1334.6亿元 增速11.6%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34.6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3.6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元,达111.5亿元,增长17.4%。税收增幅居全国第六。粮食总产实现“六连增”。扩内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9.1亿元,增长30.3%。

青海 1081.27亿元 增速10.1%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现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亿元,增长3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8.8%,实际增幅为近20年来最高。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长21.9%,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2元,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6元,增长9.3%。

西藏 437亿元(预计) 增速12.1%
今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长,预计达到30亿元,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