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培训教材:从西泠印社窥视古代雅士生活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40:10
(2009-10-27 11:10:56)转载



西泠印社与一般江南园林相比,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处处可见摩崖题刻,书法字画;二是三五步即有可供歇息坐落之凉亭、桌凳散落园中。
可以想见,印社鼎盛之时,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康有为等一众文化名流在园内切磋学识、笑谈天下之场景。
一壶雨前龙井,石桌边数友人围坐,看西湖,谈所喜之事。如此生活,今人羡慕。

从西泠印社园中小山上眺望西湖雪景。

细瘦的华严经塔。

印人书廊。
拜访西泠印社前,我不自信地问推荐人陈学章,“如果不懂印学文化,能享受其中吗?”“那效果会差一些。这毕竟是小众文化。”他答得委婉。
我仍是去了,就在西湖边,很容易找到,又不要门票。
然而,去了就直感叹,幸好来了,幸好来了。
这是即使印学的门外人,去了亦会惊艳、要感叹中国古代文化之博大的地方。就如即使辨不出雨前上等龙井和次等龙井的好坏,闻见前者,亦会惊艳一样。
西湖边植满垂柳的孤山路上,小小的旧圆拱门并不显眼。跨入园内,就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
先是一个不封闭的小园子。镂空的围墙将园外的西湖垂柳青山借入园内;明朝的飞檐建筑是曾经的会友大堂,如今陈列着诸种藏品和待以出售的印石;堂前是乱石围就的水池,里面养着艳红的金鱼和粉的睡莲;池前是一株110 年的香樟树;大堂左厢房的位置是回廊,展示明清至现代得名家印蜕刻石。从篆刻、隶书到行草、小楷,各自龙飞凤舞,或低调静待来人欣赏。

徽派印学领袖邓石如像。 阿弥陀经幢——上有李叔同手迹。 低调的西泠印社圆拱门。
经回廊来到后院,是别有一番天地的小山。
称山,是因为其所在园子的小。其实不过三两分钟、数十步,即能登顶。然而,上山的小路,却也有些曲折,被两边高大树木绿竹夹着,行走其间,也有登山之感。这是江南园林精致紧凑的地方。
半山上有一间“珍藏馆”,仍是明清的建筑。
馆内字画、印石列得密集,置于玻璃橱窗内,或挂于墙上,连馆顶上方亦是用青石色底纹的甲骨文墙纸装饰,使得小小藏馆异常古色古香。
有趣的是,赞叹完墙上书法的美感,一扭头,就看见馆内的女工作人员坐在一幅“禅”字的书法下用Notebook 炒股。花花绿绿不停翻滚的电脑屏幕映在身后的古色玻璃橱窗上,与窗里安静立着的篆刻印石相映成趣。
“7 块5 毛5 ! 快刷新! 你看,8 块了!
1600 股了!“有男工作人员从里间疾步迈出,边走边叫。江南的口音跟着电脑中断续传出的QQ 上线滴滴声,一并让这古旧的房间有了现世的热闹气。
并不觉突兀,只感叹这走过百年时光的老房子,能有幸见证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好事。
山顶上有一座细瘦的石塔,华严经塔,塔身有石刻的经文。旁边的石壁上还有一段故事。
曾是印社社员的弘一法师出家前,把自己的印章(自刻的和印友刻赠的)共93 枚,送给西泠印社。印社随即把这批印章在山麓的鸿雪径石壁上凿洞庋藏。洞口以石封固,上刻篆书“印藏”
两字。如今,许多人,正是慕弘一法师的名而来。
山上三五步即有可供歇脚观景的凉亭、石桌石凳。出家前的弘一法师,当年被首任社长吴昌硕因爱才而纳入社后,便时常在此,与众友人,一壶龙井,一几数凳,笑谈阔论天下事,眺望西湖秀丽色。
在当年,这是文化名流、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算为其时的奢侈,与今人的奢侈生活,有大不同。
离西泠印社不太远,即是爱马仕、范思哲等名品一条街,与印社隔湖相望。新旧生活方式,隔着百年相望。孰优孰劣,哪有定论。
只是,今人还有幸能在印社山顶的茶座,点上一杯188 元的雨前龙井,眺望西湖之际,回味一下方才领略的书法之美,而弘一法师,就穿不上爱马仕为其量身定做的真丝袈裟了。不知弘一法师与友人阔论时的快乐,与今人围一条爱马仕丝巾时的快乐,哪一个更甚一些。
弘一法师出家前的私人印象就埋在印社的华严经塔下,而弘一法师是何其了不起的大师。
推荐人:陈学章,生于杭州,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会员、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兼摄影师。获2007获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六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一等奖。
推荐理由:在金石篆刻书法印章领域,西泠印社在整个东南亚都太权威了,而且历经百年后,迄今仍在良好运作,年年有海内外社员的雅集、作品和收藏展览,在这文化领域的社团里,很不易。日本对印学感兴趣的人,都将西泠印社当作麦加一样朝圣,他们觉得这里是篆刻文化的鼻祖。
解读印章乐趣多








金石篆刻艺术是华夏文化发展之音符。在浩如烟海的收藏领域中,我独爱收藏印章。本人收藏印章已有一段历史,在长期的收藏探研过程中,感觉每方印均是记载了一段历史故事,闲章词意隽永,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从中可解读其人生意向,艺术追求,自我修养及生活准则……还能从边款中解读印人与用印人的关系,因此一枚印文内容高雅,边款记事明了的印章就是一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碑,一块可移动穿越时空的“碑”。
本人藏有一方吴昌硕刻朱文印章“高情自不凡”。该印高9.4cm,边宽6.6cm,重833克,边款为“高情自不凡伯云仁兄属丁亥春日刊昌石吴俊”。此印石雕刻精美,但边款中的“伯云”何许人也?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仍未有结果。虽然明代的张龙章号伯云,但缶老不可能为明人作印。后从吴昌硕印谱入手取得突破,从《吴昌硕篆刻选集》得知伯云就是庆云,再查阅资料得知庆云者姓吴(1848-1916),字石仙,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斋号云路山房。但资料中并未见“伯云”字号记载。我查该“高情自不凡”与“庆云私印”之边款,两方印均系吴昌硕所刻,只是我的藏印刻于丁亥春,印谱中的印刻于丙戌秋,两方印所刻只隔一年余。另外在《中国书画家印款小字典》P39中确有一方吴昌硕刻制的“庆云私印”作为书画作品的款记,故可得出结论。
我另有一枚清中晚期陈埙刻的“生于丙子”朱文印,边款为“钱唐陈埙”。查阅资料得知陈埙(?-1860)为浙江杭州人,寄寓吴中,刻印宗法淅派,上溯秦汉,苍劲秀逸。但出生年始终是个问号,所有资料中均无他的出生年。经我多年考证,根据印面“生于丙子”向前推算为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一八一六年,据此可推断此印即是陈埙刻制的自用印。因为晚清期间篆刻家为人刻印落款均写明为某属刻,并刻记年号。从“中国篆刻全集”印款中比对,好多名家自用生辰印边款只落姓氏,并无记事。更何况此印石为3.2×2.3×6.5cm,为他人刻制印不可能省略至此。因此吾推断此印就是陈埙的自用印。以上只我对印章探研的点滴心得,探索求证之际不亦乐乎!(丁云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