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术可以侧卧吗:奇葩三绝命:凤凰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9:14
                            奇葩三绝命:凤凰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 在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国产纯光机结构照相机中,上海58-1、上海58-2、上海58-4、上海-7、东风120、红旗-20、珠江-7、海鸥4A、海鸥4A-1、风光-3、青岛SF-3A等相机精品,为我国广大藏友所熟知,其中东风120、红旗-20、珠江-7已成为蜚声国际收藏界的名品。

    那么,我国在自动曝光相机研发方面,有没有精品?又有哪些精品、绝品呢?笔者以为有三款135轻便自动曝光相机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堪称其中的精品、绝品。

 

奇葩三绝命

    这三款机型之所以受到如此评价,理由有四点:

    其一,技术性能出类拔萃,堪称自动曝光相机中的代表作,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二,选用材料精良、制造工艺精美,外观设计独具匠心;
    其三,它们都有自己特别的“履历”:要么是计划经济后期国家组织力量研发的结晶,要么是跨越东、西方时空德国名厂与中国企业的结缘;
    其四,它们都是国家级、部级优秀产品。

    总之一句话,他们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轻便自动曝光照相机研发能力、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的顶级水准,承载着那一段中国照相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历史。虽然这三款相机国内媒体都曾经有过分别的性能与规格介绍,但隐藏在这三款相机背后的故事,却也负载着我国照相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盛世佳话。

    追踪一代名机—凤凰JG301

    凤凰JG301是本文介绍的三款自动曝光轻便相机中唯一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依靠我国自己的技术力量研发的自动曝光相机精品。那么,这款令许多关注国产相机的人士萦绕于怀、无疑是目前国产自动曝光相机中收藏人气最旺的机型,是如何诞生的呢?又有何让人牵挂之处呢?

    凤凰JG301的诞生背景

    在1965年10月之前,我国国产照相机生产,分为军工系统和非军工系统两大部分。在非军工系统中,照相机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又隶属于机械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分别管辖的两个系统。1965年10月之后,为了促进照相机工业发展,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除上海外,原来隶属轻工业部管辖的照相机生产企业,统一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1966年,我国照相机生产10个部颁(JB)标准由一机部颁布施行。此间,日本照相机工业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关注。

    1972年3月,一机部开始按照大当时李先念副总理关于促进照相机出口问题的指示,开始组织全国10几家(包括筹建中的杭州照相机厂、哈尔滨照相机厂)照相机生产企业,总结照相机出口以及研发经验,1973年,我国有了统一的照相机生产和出口计划,国务院将照相机生产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第4个五年计划,当年全国照相机生产量达到5.8万架。到了1976年,军工及非军工系统照相机生产企业已有了30多家。全国照相机产量达到了22.5万架!虽然文革给全国工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然照相机工业在这一期间却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自动曝光照相机研发生产方面,还是空白。

    面对国际市场上135轻便相机进入自动曝光时代的局面,1978年,在原一机部仪器仪表局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总局,统一领导、协调全国照相机生产。同时将原杭州照相机厂扩建为杭州照相机研究所,并以该所为中心,组织江西德兴的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武汉照相机总厂、武汉照相机快门厂、厦门仪表厂、贵阳永光压铸厂、无锡照相机二厂、天津照相机厂等8家单位,以及上海、常州、苏州、郑州、长春、贵阳、等地的相关照相机以及光学仪器生产企业协作,成立了联合设计小组,以日本、西德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机产品为蓝本,参照日本柯尼卡C35-F/D、佳能QL-17/QL-19设计的JG301型135自动曝光照相机; 参照西德爱克发奥普蒂玛535设计的JG302型135照相机; 参照日本宾得ME和启能CM-4设计的JG303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参照日本柯尼卡、理光等厂家生产的内藏闪光灯的JG304型135mm程序快门照相机,等等。

    其中,除了凤凰JG301在当年投入研发以外,其它机型从1979年起先后设计研发。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设计、研发出了向国庆30周年献礼的JG300系列10个新机型(“JG”是“建国”的拼音第一个字母组合),速度不可谓之不快,效率不可谓之不高。其中交给江西光学仪器仪表总厂生产的一代自动曝光名机凤凰JG301便是其中之一。

    一代名机—凤凰JG301

    凤凰JG301从1978年开始试制,1980年9月,国家仪器仪表总局组织了全国照相机制造厂、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30多个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国产凤凰JG301照相机投产鉴定会”,认为凤凰JG301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了国家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此前,凤凰JG301的样机曾寄到联邦德国弗托—奎勒(FOTO-QULLE)公司测试过,结论是凤凰JG301无论性能和外观都达到了当时的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也难怪,当年该机上市后,令看惯了粗、大、苯国产相机的广大摄影人士眼前一亮,还以为是东瀛的舶来品呢。同时,凤凰JG301还在当年西德科隆举办的第16届世界摄影视听器材博览会上亮相,引起关注,此年便开始接受来自新加坡的订单。

    应该说,凤凰JG301是继我国第一代螺口镜头接口仿徕卡的上海58-1/58-2 、第二代卡口镜头接口的仿徕卡红旗-20之后,自动曝光时代平视取景、旁轴测距135相机的代表作。在设计上,该机有五大特点:

    其一,该机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流行的“针踏式电眼”快门优先、光圈自动自动曝光方式,利用锯齿状阶梯凸版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控制光圈叶片开合孔径,形成合适的大小实现自动曝光,曝光范围达到EV4.7~17(ISO100)。后来西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华山AE、红光仪器厂等生产的华莹AE也采用了这种设计。不久前,看到有人发表文章说此机是“电子机械复合式快门”,与尼康FM3A、宾得LX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完全是不懂得其原理的无稽之谈。

    其二,首次采用日本进口的考派尔(COPAL)镜间机械中心快门,实现了最高1/500秒的快门速度,这也是当时国产同类机型中最高的,保证了整机的使用可靠性,在该机机身镜头座上,专门标出了英文“COPAL”字样。这在当时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设计指导方针上,都具有开创性。

    其三,该机采用了凤凰38mmf/1.8大口径、高性能6片4组双高斯光学结构的镀膜镜头,制造精细,分辨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一级镜头标准。

    其四,采用了与调焦联动的EE闪光摄影。其特别之处在于利用这一功能,可实现正确曝光的闪光摄影。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低照度环境下,将闪光灯插入热靴,取景器中就会出现绿色指针,只要通过镜头上的调节专用环,输入所用闪光灯的闪光指数,用双影重合测距器调好焦距,绿色指针就会指出正确曝光时应该采用的光圈值;其次,在白天拍摄时,如需对逆光人像进行补光,只要调节速度调节环以及调焦环使取景器中的黑色指针与绿色指针重合,既能实现正确的日光下闪光补光摄影。其五,该机采用了轻型高强度航空铝合金打造相机机身,上、下盖也用铜材制造,加工工艺比国产同类机型精细,相机尺寸为112×71×61mm,重量只有410克。笔者将与凤凰JG301机身大小差不多的华夏843相机放在手中掂了一下,感到两者重量差了近一半,查了一下资料,原来由于用材不同,后者重达800多克。由于凤凰JG-301这些优秀特点,获得了1987年同类产品全国评比一等奖。

    该机型推出后,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还推出了凤凰JG301B,镜头改为仿天塞结构,以及增加了手动光圈控制的凤凰JG301C,可惜都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停留在样机阶段,没有批量生产。而由武汉照相机厂小批量生产的凤凰JG301M,采用仿天塞结构镜头,最高快门速度指标月下降到1/300秒,并未引起多大影响。但手控光圈设计,成功的用在了价廉但成像素质较好的华山AE和华莹AE/AE-1上。

    凤凰JG301停产多年后,不少用家人对它仍萦绕于怀。该机使用多年后,除因国产硫化镉元件质量不大好,容易老化外(可提高一级感光度设置进行补偿),发生故障的情况与其他国产自动相机相比,要少得多。凤凰JG301从1978年开始研发、1982正式试生产、1984年9月生产线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生产时起,前后也有了10几年,不过,因该机制造成本相对较高,故产量并不多。1987年其市场零售价为292元,为同类相机之首,相当于当时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数个月的工资!可见,无论从性能、造价上,凤凰JG301都成为了自动曝光时代我国轻便135相机最好制造水平的代表,也成为了相机收藏家不可或缺的国产相机收藏精品。

    相关链接

    此前在红旗-20、上海58IV双反等个别相机机型上,我国自行研发的机械中心快门也曾达到了1/500秒,而东风120单反相机配用的中心机械快门镜头,据说也试制了1/1000秒的机械快门,但在性能上,由于受原材料、热处理技术、加工工艺的制约,性能不稳定,都不大过关,而且造价太高,难以达到工业大批量商品化。虽然凤凰JG-301引进的是普及型机械中心快门,但国产民用相机核心部件采用进口产品,应该是始于凤凰JG301。

    此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青岛照相机厂、华中精密仪器厂研发高性能120双反相机青岛SF-2A/SF-3A、华中SFJ-3时,也采用了这一思路,引进日本考派尔机械中心快门,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500秒,使国产双反相机在快门性能上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双反相机机型,都成为收藏家关注的对象。近来,上海生产的海鸥109双反相机,才采用了最高为1/500秒的机械中心快门。

 具有德国血统的中国小子:青岛6型

    1986年,但笔者第一次看到带硬外套的青岛6型相机时,还以为是一架135单反相机呢!其奇特的闪光灯折叠设计,国内第一架采用德国技术制造的高素质照相机镜头,装上电池后沉甸甸的分量,结实的金属后背,精美的外观设计和精细的加工工艺,夺目的橘红色快门按钮,令人过目难忘。在香港的几位藏友将它尊称为具有德国血统的“中国小子”。那么,这位具有德国血统的“中国小子”又是如何诞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呢?

 

    青岛照相机厂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在此基础上,1973年,我国开始恢复福州、哈尔滨、杭州照相机厂,新建了青岛、武汉、丹东、常州、无锡照相机厂。 1975年,在原青岛电影机械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生产照相机的青岛照相机厂。到了1981年8月,有关部门决定,将青岛复印机厂并入青岛照相机厂,成立了青岛照相机总厂。该厂从1976年开始,生产青岛SF-1、SF-2、SF-2A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采用了日本进口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500秒的考派尔机械中心快门。1984年还研发了SF-2A的改进型、采用了4片3组光学结构尽头的青岛SF-3A双反相机,这是其双反相机系列的顶级机型。然而,轻巧灵便的135自动曝光相机进入大众消费摄影领域已是大势所趋。

    1983年4月,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发的“青岛SF-2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向市场推出后,又与西德爱克发厂洽谈引进“奥普蒂玛2746型”135内藏闪光灯照相机生产线事宜。经过近两年的引进和生产线安装调试,1985年5月,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始向市场推出引进阿克发公司“奥普蒂玛2746型”135照相机生产线,制造的、被命名为“青岛6型”的内藏闪光电子程序快门135轻便照相机,不仅国内销售,还批量出口。

    爱克发奥普蒂玛系列与青岛6型

    联邦德国爱克发公司设计、生产的奥普蒂玛系列135电子程序快门轻便相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也是德国最早设计、 生产电子自动程序曝光照相机的生产厂家。先后有金属机身、硒光电池测光控制的奥普蒂玛(OPTIMA)100/200;硫化镉光敏元件测光控制的奥普蒂玛335/535/1035以及2746等多种机型面市。其中奥普蒂玛335是基础机型,采用了40mmf/3.5 Color Agnator镜头,30-1/300秒电子程序快门;奥普蒂玛535型、奥普蒂玛1035型是提高机型,前者采用了40mmf/2.8 Color-Solitar镜头,后者采用采用了40mmf/2.8 Color Solitar S镜头;程序快门的速度范围也扩展到15-1/500秒(EV-1~17)。其中奥普蒂玛1035型的镜头进行了多层镀膜,还具有区域调焦功能,可使镜头光学性能在成像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系列的共同特点是:

    其一,具有宽大而明亮、带有视差校正亮框的逆加利洛取景器,放大倍率为0.78X;
    其二,采用的40mm Color Solitar镜头光学结构为4片4组;
    其三,快门叶片为不多见的两组4片结构(每组两片),A住两片起着可变光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开大(由关闭到全开状态仅为14毫秒);B组两片起着快门的作用,启闭时几乎没有时间延迟;上弦后,A组叶片初始状态为闭合,B组叶片初始状态为全开,当曝光时间、光圈变化达到所需的曝光量时,电磁铁释放B组叶片,关闭快门,结束曝光。
    其四,采用了爱克发专门研发的快速装片系统,结构巧妙。特别是收片装置与众不同:不是采用一般的收片轴设计,而是采用了暗仓收片,用户万一不小心打开相机后背,只会浪费一张胶片,不会使已拍进入暗仓的胶片曝光作废,这就是所谓“双暗盒设计”。对于家庭消费性摄影使用颇为合适,不会像一般相机那样,因小孩好奇打开后作废已拍胶片。
    其五,内置的折合式电子闪光灯(闪光指数为GN12,ISO100时有效闪光范围为0.9-4米),由于位置较高,闪光摄影时不会出现面积较大的黑影。对于具有区域调焦的奥普蒂玛1035型、奥普蒂玛2746型等,其闪光系统能与调焦系统关联,实现低照度下FM联动闪光摄影,与凤凰JG301上的FM闪光联动摄影异曲同工。
    其六,外观精美、金属后盖、结实耐用。

    其实,从笔者收藏的实物来看,奥普蒂玛335/535/1035以及后来青岛6型上备受称赞的双暗合设计以及橘红色快门按钮早在奥普蒂玛200上就可以见到了。显然,渗透着德国包豪斯技术美学的系列的奥普蒂玛系列135电子程序快门轻便相机,以人文化的精巧设计、良好的成像质量,打动了青岛照相机厂的决策者。这也是当时日本廉价135轻便相机不具备的优点。应该感谢当时青岛照相机厂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者,让我国广大消费者即使在低价位相机产品上,也能体会到德国设计师一丝不苟、匠心独具、精益求精的精神。

    显然,在奥普蒂玛系列中,具有区域调焦功能的奥普蒂玛2746,虽然采用了1/30(F2.8)--1/1000(F14)曝光范围的电子程序快门(硫化镉光敏元件控制,ISO100时EV8-EV16,曝光值低于EV7时低照度警告指示灯燃亮),但它却具有奥普蒂玛系列的全部其他上述特点,以及奥普蒂玛1035型的区域调焦功能,成本构成也适合中国国情,当然就成了青岛照相机厂技术与生产线引进的首选。

    青岛6型相机及其发展

    早期的青岛6型采用了爱克法奥普蒂玛2746上40mmf/2.8 Color-Solitar镜头组件,光学结构为4片4组,全部镀膜;其中前片和后片透镜采用了高质量的澜系光学玻璃,镜头中央分辨率在32-36线对/mm,接近或达到了国家一级镜头分辨率要求标准(国家标准GB9917-88规定此类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应不低于36线对/mm);快门采用了爱克发Optima 2746电子程序快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青岛6型国产化的浪潮中,该机的镜头、控制电路也成功地进行了国产化。青岛6型上市后,市场好评不断,并获得了1987年全国照相机械产品评比一等奖、1998年首届全国照相机民意评选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青岛6型机背上印有英文“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MADE IN PORTUGAL(葡萄牙制造)”并非相机在德国和葡萄牙制造,而是只是该机后背部件是从德国和葡萄牙进口的。

    1990年4月,由青岛照相机总厂设计研制的无澜玻璃40mmf/2.8镜后中心快门镜头在青岛通过了部级鉴定。这在当时,采用价格低廉的普通光学玻璃替代进口镜头组件中的澜系光学玻璃,还属于国内首创。这样,青岛6型的成本降了下来,记得人民币汇率调整以后,1993年市场上青岛6型的售价也只有260元左右。不过,国产化以后的青岛6型镜头规格虽然没有变化,且不再采用价格较高的爱克发40mmf/2.8 Color-Agnator镜头组件,也未采用性能不很完善的国产澜系光学玻璃,价格虽然降下来了,当镜头的等级也有所下降:经当时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后期无澜光学玻璃青岛6型的中央分辨率达到32线对/mm,属于国家2级镜头质量标准。国内不少藏友对此很不以为然。不过,从当时的大众购买能力和厂家的营销定位、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也无可厚非。毕竟,“阳春白雪,和着盖寡”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青岛6型没有自拍功能的缺点,青岛照相机厂还生产了一款小巧的、当时只售十几元钱的机械自拍机,用户可将其插在青岛6型的机背快门线插孔上,实现自拍功能,这对拍家庭纪念照片还是很有用的。其实,这款机械自拍机对于快门按扭上设计有机械快门线插孔的相机都能使用。

    为了使用更方便,该厂根据市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青岛照相机厂还在青岛6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其改进型号青岛6A,该机设计有电子自拍装置,用发光二极管显示自拍进程;除此以外,与青岛6型一样,售价只比青岛6型多了十几元,产量很少。

    一点遗憾

    由于青岛6型采用了爱克发奥普蒂玛系列上的4片两组叶片的特殊电子程序快门,虽然有曝光准确(误差小于0.8EV)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是在不装电池以及电源电压低于2.2伏时(可照样卷片上弦、按得下快门按钮),导致快门叶片不能开合或在光圈叶片开启前闭合,底片虽然不能曝光,却仍能听到快门系统运动的“咔嚓”声音,让使用者误以为曝光正常,实际上拍出来的胶片冲洗后,全是白片。另外,卷片上弦后才能获得正确测光。对于广大家庭摄影的初学者来讲,正确使用该机还有一定难度。这也是当年许多性能优良的国产相机,被只有一挡快门的富兰卡玩具相机打败的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上更“傻”的轻便相机自动曝光135相机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6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渐渐从市场上消失了。现在一架能完好的青岛6型二手相机,售价只有100多元,一些朋友终于买到了自己当年心仪的、想买却买不起的相机,自我揶揄地说,这叫“旧情难忘”。

 中德合作结奇葩:长江-巴尔达相机

    长江-巴尔达CS35、CE35系列电子程序自动曝光袖珍135照相机和与之配套的CF18型专用闪光灯,是由中德合资长江-巴尔达照相机器材制造有限公司从联邦德国的老牌照相机生产专业厂家-巴尔达公司引进生产的,也是我国首次引进生产的世界级超小型高性能135照相机,该机被认为是现代照相机设计、工艺、材料与德国传统精密制造技术的完美结合。

 

    德国巴尔达公司

    在1989年以前,德国巴尔达公司在我国影友中的名声远不及徕卡和蔡司公司那样大。1989年中德合资的长江—巴尔达(yangtze—balda)公司在武汉建立以后,巴尔达的名声开始在中国远播,现在中国影友几乎无人不晓。其实,德国巴尔达公司也差不多是一个“百年老店”—从1908年成立时算起,至今已有95年了。德国巴尔达公司的创建人是马克思·巴尔德维克,它是一位精密机械高级技师,1908年7月1日,在德国中东部精密机械和光学名城德累斯顿(Dresden),以马克思 · 巴尔德维克名字谐音命名的巴尔达照相机制造工厂正式成立。

    早期的巴尔达工厂,生产盒式相机以及折叠式皮腔相机,后来进军中、小画幅相机领域,生产了大量性价比很高的流行相机机型。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巴尔达公司已成长为一家无论相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举足轻重的德国照相机企业,拥有1200名员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38年的德国照相机企业产量和规模排名序列中,巴尔达公司竟然在众多的德国照相机企业中排名第一!连当时的蔡司·依康、爱克发、威尔塔等名厂只能望其项背。从笔者收藏到的巴尔达1930年前后生产的6×9cm盒式相机(新月透镜、固定快门),1935年生产的小画幅巴尔达-巴尔蒂纳折合皮腔相机(50mmf/2.9 Merriter镜头、TB,1-1/200秒快门)1936年前后生产的超级潘图拉(Super—Pontura)大8张6×9cm折合式皮腔相机(105mmf/4.5 Trioplan镜头、B,1-1/400秒康盘快门、双像测距),1938年前后生产的宝石II型大8张6×9mm折合式皮腔相机(巴尔达1/25-1/100秒快门)等产品来看,显然这一时期的巴尔达公司相机产品涵盖了低、中、高不同级别的产品线,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兼顾的方针,来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其同类产品与蔡司公司相比,一点不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位于德累斯顿的巴尔达工厂与其它位于该地区的德国照相机企业一样,几乎被盟军的战火摧毁。1946年,巴尔达的主要管理、技术力量移师德国西部的小城本德(Buende),重建巴尔达厂,而留在德累斯顿的旧厂也在战后得以恢复,仍然生产着品牌为巴尔达的相机,直到1951年才改名为贝尔卡(Belca)光学工厂,以后于1957年 由合并到了其他国营公司,那是后话。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巴尔达公司的相机类型涵盖了120、135、110、127等篇幅类型,还生产过大型座机,以及大量的摄影附件和暗室设备,差不多有上百个品种,可谓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象1953年生产的拍6×6cm片幅、装置Baltar75mmf/2.9镜头、取景器一体化设计的巴尔达-巴尔迪克斯(Baldix)这样的折合相机美品,以及1965年生产的、价格低廉的巴尔达104 这样的126相机入门产品(弯月镜头、固定快门、内置硒光电测光表)。可见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兼顾的方针未变。

    20世纪70年代,巴尔达公司和其他联邦德国的照相机生产企业一样,受到来自日本相机产品的市场冲击,生产规模日趋缩小。但与蔡司等德国公司不同的是,巴尔达并未被动退却,放弃在德国本土生产相机,而是主动迎合电子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巴尔达相机的电子化进程。同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将相机研发重点转向超小型相机方向。

    巴尔达CE35/CS35与长江-巴尔达CE35/CS35

    1983年,巴尔达公司首架超小型135相机巴尔达C35面世,这架135超小型相机采用了齿轮折合式结构,以及高成像素质的Bldanon38mmf/5.6镜头,以及硫化镉光敏元件控制的自动曝光系统(曝光范围为EV3-EV17),体积仅为102×62×32mm,重量只有147克。比米诺克斯超小型135相机系列中最轻的机型米诺克斯ML还要轻上3克,堪称世界最轻、性能却出类拔萃的135相机了。而与之配套的外挂式F18大功率自动调光专用闪光灯,一改小型135轻便相机上内置闪光灯功率偏小的弱点,装卸快捷、使用方便。整机性能优秀、设计与制造精美,用料考究(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增强型聚酯材料),上市后备受赞誉,成为新一代135超小型自动曝光相机的经典。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也并非出自常人之手,其设计者为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大师卡尔·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

    此年,采用4片3组天塞结构Bldanon 38mmf/2.8镜头的巴尔达CA35面世;带逆光补偿功能的巴尔达CE、以及增加了电子指派专职的巴尔达CS35也陆续面市。1983年,巴尔达超小型135相机的市场占有率已提高到15% ;1984年,巴尔达相机在德国科隆博览会上获得最佳袖珍135相机大奖,巴尔达相机迎来了其又一个辉煌时期。1986年,巴尔达CS35又入选德国《摄影杂志》世界五种极品超小型相机之列。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1986年起,巴尔达与中国有关方面开始探讨在中国设立合资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这种超小型巴尔达相机的可能性。武汉国营长江有线电厂(国营第733厂)被定为中方的合作伙伴。国营长江有线电厂始建于1965年,系国家研制、生产通信终端设备的重点骨干企业,是国内有线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中建厂较早、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之一。工厂的精密机械制造、电子装配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能力充足,其中模具制造、塑料加工等工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1991年,中德合资的长江-巴尔达公司成立,位于号称武汉“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司股东有德国巴尔达(代表霍夫曼)、国营733厂、武汉市财政局。开始生产长江-巴尔达CE35/CS35以及加强型CE35A/CS35A超小型135相机,摄影镜头部件直接从德国进口。

    一代经典:长江--巴尔达CE35/CE35A/CS35/CS35A

    长江-巴尔达CE35/CE35A与 巴尔达CE35照相机一样,重量仅有150克,体积仅为103×62×32mm,可装入衬衣口袋,是目前世界上最轻最小的135照相机之一。长江-巴尔达照相机采用了电子程序自动曝光系统,电子程序控制的快门速度范围为1/500秒(f/16)到8秒(f/2.8);曝光范围为EV0-EV17(ASA100时);曝光精度为±1EV,其中常用曝光范围EV6-EV15的曝光精度为±0.3EV;感光度调解范围为ASA25-1000。

    一般的轻便相机上的硫化镉测光系统,测光范围达到EV4.7-EV17(ISO100)已属不错,那么长江-巴尔达CE35及其系列的测光范围为什么如此宽泛,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吗?当然有。该系列机型的测光系统 使用了两只不同性能的硫化镉光敏电阻串联测光,多点补偿,才使得该机型具有了EV0-EV17(ISO100)这样极宽广的自动曝光范围。从相机的正面观察,左侧的测光窗负责测量约EV0-EV8.5范围较暗的光线,右侧的测光窗负责测量EV8.5-EV17范围较亮的光线)。可以说,在硫化镉这种光敏元件测光技术条件下,巴尔达相机曝光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师,将这种光敏元件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可见,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日耳曼民族精神,不光体现在以往纯光机时代的照相机制造上,在德国照相机电子化进程中,依然闪烁着光芒,这就是德国照相机电子控制技术能后来者居上,依然做到世界NO.ONE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另外,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长江-巴尔达系列这种采用了电子程序自动曝光系统的照相机上,还保留有一档1/500秒(f/16)机械快门,尽管其实用性不是很大,但仍可作为强光下相机无电池时拍摄的应急手段。 
 
    长江-巴尔达相机上的baldanon镜头开始是由德国巴尔达公司统一提供给合资企业的,据说由德国蔡司公司制造,为4片3组天塞型镜后光栏结构。由于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的镧系光学玻璃镜片,且球差、色差、象散和畸变都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所以像场照度分布相对均匀;分辨率达到了德国相应的标准的要求,超过了我国一级镜头要求的分辨率等指标的标准。实拍的画面像质比较均匀,明锐度很好,彩色还原效果逼真。记得当年位于西安北大街的国威照相器材行展示的长江-巴尔达相机拍摄的24英寸放大照片,影响仍然很清晰。

    长江-巴尔达相机采用了独特的行星齿轮系统实现镜头的伸缩,定位精确可靠。折叠式前盖关闭时,可切断电源并锁住快门释放钮的保险装置;同时,可保护镜头、测光传感器和取景器不受意外损伤。 巴尔达系列相机和闪光灯的机身用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增强工程塑料精密注塑制造,坚固异常。当年,长江--巴尔达相机的推销商声称,该相机即使用手扔到水泥地面上或者一个人踩在上面都不会损坏,还当众表演,令笔者坚持半辈子的“金属情节”从那时候开始松动、瓦解。除镜头以外的其他光学元件、快门、电子元器件,由德国罗莱、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公司提供;精密机械零件(包括镀金材料和坡莫合金材料),则由瑞士厂商提供,这些都使其使用可靠性有了保证。顺便说一句,现在座落于德国慕尼黑的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 其前身就是享有盛誉的西门子半导体公司,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通讯和DRAM等芯片厂商之一。 

    长江-巴尔达相机在取景器内设有LED发光管,显示曝光状态:卷片后半按快门钮,如果拍摄现场光线充足,取景器内右侧会有一个红色的“OK”点亮;如果光线较暗,则会点亮告警符号,这时相机的工作在快门时间长于1/30秒、光圈F/2.8状态,提示使用者持稳相机(最好使用三角架),或者使用闪光灯拍摄。调焦系统既可以利用调焦圈上距离标尺作手动精确对焦,也可以利用取景器内设的快速区域对焦指示系统对焦;还可以预先调定焦点,进行抓拍。 长江-- 巴尔达CS35型相机还设有独特的耗电极低的电子自拍系统等。

    巴尔达相机的另一大特点是配有专用的CF18/CF18CA型自动调光闪光灯,可实现自动调光闪光摄影。ASA100时,闪光指数为GN18,其发射光谱与日光光谱极为接近,不像有的日本产品,明显偏冷色调。巴尔达CF18型闪光灯持续时间可以从1/30000秒到1/500秒之间由自动控制电路根据被摄物体的亮度与之自动匹配,实现自动调光摄影。闪光灯与相机之间设有快速连接装置,装卸快捷。当闪光灯与相机连接在一起时,双方的电气与机械接口随即接通,不仅在外观上,而且在电子控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专用闪光灯有f/2.8和f/5.6两个工作光圈自动调光档,照相机能根据被摄物体亮度的大小,自动确定闪光量。此外,当关上相机前盖时,闪光灯工作开关也同时会被自动切断,以避免电池浪费电能。

    细微之处见功夫

    不过,笔者最欣赏巴尔达相机上的两个细节设计:

    其一,独创的自复位逆光补偿开关。该机上+1EV曝光补偿,通过一个在黑色机身衬托下极醒目的红色曝光补偿开关启闭;曝光补偿只有一档,拨到补偿位后,在开关下面可见凹刻的"2×"字样,表示可以增加2倍的曝光量。令人叫绝的是,打开曝光补偿后,开关的尾部会向机背伸出一个小凸起;在卷片以后,自然松开卷片扳把,弹力会将扳把弹回到紧贴后背的复位状态,这时机背伸出一个小凸起就会被顶回去,回归到无曝光补偿状态,避免使用者忘记取消补偿,造成曝光失误。

    其二,可插接普通快门线的快门按钮,以及可靠的胶片卷片状态指示窗。当在弱光下拍摄时,相机需要安装在三角架上,用户可用手指直接按快门完成曝光,但是,对于严肃的职业摄影师来讲,一般都会选择用快门线打开快门进行曝光,以求得更好的成像素质。一向追求严谨工作态度的德国设计师,显然没有忘记在这个超小型相机上,设计出满足这些摄影人士需要的功能,真可谓“惺惺惜惺惺”,令更感动。快门按钮旁边还有一个极小的指示窗,初次使用的人如果没有仔细看过相机说明书,可能一时还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其实,这又是设计师们的匠心独具之处:这是胶片卷片状态指示窗,当箭头向上指向快门按钮,代表已卷过片;当箭头指向卷片扳把,表示还未卷片。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卷片操作可能带来的故障;同时,合上机身前盖板后,用户也可知道相机是否还在上弦状态。通常,相机在非使用状态下,一般应置于快门释放状态。不要看这些个小小的设计,却蕴含着现代人体工程学、技术美学的精髓。

    机设计师是粗放设计型,缺乏责任心。其实,现代包括照相机设计在内的工业产品设计,是一门庞大和十分重要的学科。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具有现代工业设计师摇篮之称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就早已名声远播,享誉欧洲了。在德国这块底蕴丰厚、领先世界的技术美学、人体工程学沃土中,孕育出了像巴尔达相机设计师卡尔·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这样的人物,实在是理所应当。

    如果说1974年面市的德日“混血儿”康泰克斯RTS外观设计出自欧洲设计大师保时捷之手不令人奇怪的话,那么,后来佳能T90、尼康F4等日本名机还请欧洲设计大师来设计,就让人感觉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人体工程学、技术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设计能力,的确已成为世界一极。笔者在德国进修期间,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我国通常被列入文科的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在德国却被列入工科专业范畴。  可见,这不仅仅是我国照相机设计者的责任问题。 

    相关链接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20世纪4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学科。“Ergonomics”一词最早是由波兰教授雅斯莱波夫斯基于1857年提出来的,也有人将其译为人类工效学。

    照相机上的人体工程学,是以人—照相机—环境关系优化为对象,为照相机设计与评价提供理论根据和方法。作为摄影工具的照相机,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人—相机—环境交互作用,使效率、安全、舒适、健康等要素达到最优化的演进史。效率的优化推动了照相机迈向智能自动化控制的电子化进程,安全、舒适、健康的优化目标,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又要求照相机在结构、外观、人机信息交换及操控设计遵循人的生理学(视觉、听觉、肤觉、人体力学等)心理学、人体测量学(人体的静态结构尺寸和人体的动态功能尺寸)原理——即人体工程学原理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了效率优化的新目标,从而进一步推动技术向更高层面上发展。所以,人体工程学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已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而且还体现在促进产品功能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上演进。
1950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体工程学学会—《英国人体工程学学会》;德国及前苏联都在60年代前后成立了相应的人体工程学学术组织。我国关于人体工程学研究起步稍晚,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1991年才成为《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正式会员。而照相机设计方面的人体工程些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阿卡琉斯的脚后跟—长江-巴尔达相机的不足

    希腊神话中的勇士阿卡琉斯全身都几乎可以说是“刀枪不入”,唯有脚后跟是其要命的“软肋”。长江-巴尔达相机毕竟不是“天工开物”,所以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长江-巴尔达CE35早期配用的CF18闪光灯,采用了厂方宣称的由“计算机控制”的并联旁路式自动控制电路,这种控制方式无论闪光量多与少,储能电容的剩余电能每次闪光后都会释放干净,浪费了电能不说,还延长了充电时间。后来面市的CF18CA闪光灯,改为新型串联闸流式控制电路,耗电量明显减少。不过,后来的闸流闪灯开始采用日本电子原件。还有,随CF-18CA型闪光灯一起放入包装中的还有一张缺乏美学设计的说明书(已有影友称其为“一张字条 ”),令人觉得和精致的相机很不协调。也有“消息灵通”的影友称:长江-巴尔达相机上的镜头是东德蔡司公司、甚至是蔡司以外其他公司制造的。其实,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以后,东、西德蔡司公司已和为一体,执行统一技术标准;退一步说,即便是这些镜头出自耶纳的蔡司工厂,相信曾经打造出潘考拉50mmf/1.4、28mmf/2.8名镜的原东德耶纳蔡司工厂,制造出高素质的象长江-巴尔达相机上的天塞小镜头,应该是小菜一碟。至于是否是其他公司制造,笔者未见到证据,亦不敢妄言。

    长江-巴尔达型号、款式知多少

    20世纪结束的时候,似乎有一种预兆,一代名机长江--尔达系列,由于引进后10年间没有重大技术和性能上的发展,在AF技术和数字成像技术的双重夹击下,在本来就不很广阔的目标市场上辉煌、驰骋了近10年,终于廉颇老矣,“不能用饭”,停产了。尘埃落定,关于长江-巴尔达系列相机的款式多少,却成了热门话题。那么,武汉生产的长江--巴尔达系列到底有多少款式呢?

    据笔者了解,一般认为有6种:①。长江-巴尔达CE35套机,机身与闪光灯外表为麻面,闪光灯标配为CF18(并联旁路式自动控制电路),俗称 “老灯”;②。长江-巴尔达CE35A套机,机身与闪光灯外表为光面,闪光灯标配为CF18CA(串联闸流式自动控制电路),俗称“新灯”,这个型号又称“记者加强型”;③。长江-巴尔达CE35C套机,机身与闪光灯外表为光面,闪光灯标配为CF18CA(串联闸流式自动控制电路),采用了聚碳酸酯增强的半透明前盖,采用了“精选过的高分辨率镜头”,这个型号又称“特选记者纪念型”,产量很少;④。长江-巴尔达CS35套机,机身与闪光灯外表为麻面,闪光灯标配为CF18,有电子自拍功能;特佩配机身腕带、背带个一条。⑤。长江-巴尔达CS35A套机,笔者见过一款这种套机,光面机身配的是麻面CF18CA闪光灯。⑥。长江-巴尔达CS35C套机,机身与闪光灯外表为光面,闪光灯标配为CF18CA,采用了聚碳酸酯增强的半透明前盖以及“精选过的高分辨率镜头”,采用暗红色高级木盒包装。这个型号没有上市,只在内部为几个收藏家装配了几部,笔者斗胆称其为“特选收藏纪念型”。

    不过,实际情况远比上述复杂得多。其一,老闪光灯CF18是麻面的,新CF18CA闪光灯既有麻面也有光面款式,由于新、老闪光灯都可以匹配长江-巴尔达系列各款机型,且这些闪灯曾与机身分开出售,读者可试用数学方法排列以下,会有多少组合?其二,还有早期生产的少量出口的长江-巴尔达CE35A套机,机身上却未标出“ CE35A”标识,仍采用了“CE35”标志。其三,长江-巴尔达系列在包装上又分为普通包装、礼品套装、高级礼品套装,其中后两者包装中CFL外接闪光灯连接架、机械式外接自拍机(与青岛6型的机械式外接自拍机造型一样)、微型三角架等附件。这些礼品装到底生产了多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求证。

    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CE35A成像擂台赛

    为了进一步实际考量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在最佳光圈下的成像质量,笔者用这三种机型进行了实拍,分别调焦至无限远、3米左右、1.2米左右,与晴天条件下,拍摄远景、全身人像、半身人像,采用了同一胶卷、相同的冲印条件-。由于三种相机几乎都是工作在最佳光圈下,成像效果都很优秀。从明锐度、成像层次方面看,长江-巴尔达略占上风,青岛6型与其极为接近,凤凰JG301略次之,天赛或类天赛结构镜头在整个焦距段像质平均的特点一览无余;但凤凰JG301在中近景的成像效果也很细腻,分辨率似乎更胜一筹,令人为之骄傲。青岛6型的视场照度均匀性与凤凰JG301、长江-巴尔达CE35A难分伯仲,但在二手相机市场上,青岛6型的售价目前却是最便宜的。

    关于一代名机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的追问

    目前,一代名机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系列都已先后停产。其制造厂商中除了凤凰光学还拥有自己的凤凰品牌并生产MF、AF自动曝光相机外,其余品牌在企业合资和停产以后已无在线产品使用,长江-巴尔达公司也于2000年前后清算;可谓尘埃落定。 

    令人遗憾之余,也让我们来清点一下它们走向衰落的原因。据笔者考量,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转型时期某种程度上出现的无序和研究发展体制的混乱,政府与企业都一度缺乏跟踪发展的思想与动作。

自1977年11月日本柯尼卡公司发表了世界首架135AF轻便相机之后,照相机AF电子进程势如破竹。80年代初,各种型号轻便135AF相机已充斥市场,但AF技术仍是高度商业机密。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演进过程中,政府有关方面缺乏相关地技术跟踪研发战略和投入,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重复建厂,低水平发展,分散投入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多年计划经济下养成企业等、靠、要的习惯,使企业面对未饱和的国内市场,只顾停留在低水平的产品上沾沾自喜,缺乏创新机制和动力。虽然AF技术最后冲刺阶段被美国亨尼威尔公司(目前该公司是世界500强)胜出,但佳能、美能达、尼康等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AE、AF技术研发与投入,一直位于照相机电子化的第一方阵中。亨尼威尔公司率先于1976年推出VAF、1982年推出TCL自动调焦组件后,日本照相机厂家象日本柯尼卡、尼康、美能达等公司,采用了跟踪使用、技术仿制的手段,迅速跟进;这些都恰恰是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所忽略的。其结果,错失了发展良机,导致象凤凰JG-301这样的优秀机型,在“只模仿、少创新”或不创新的发展模式下,不敌大量涌进国内市场的135AF轻便相机冲击,退出了市场。

    2、技术引进或合资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创新能力。

    青岛6型、巴尔达C系列引进生产到停产近10年间,青岛6型也做过一些消化、改进,但如今看来还远远不够。如后期镜头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并没有带动澜系光学玻璃的研发应用,从技术角度看,是低水平的国产化;后来跟踪爱克法高级机型增加了电子自拍,但尚无AF方面的关键技术演进,也难逃成为昔日黄花的命运。而长江--巴尔达则几乎原版照抄;试想,如果长江--巴尔C系列能同其德国“同胞”米诺克斯GT-E等机型一样,稍加改进就增加了手动光圈功能,也许国内许多摄影人士就不会花大把的银子去购康泰克斯G2、尼康35钛了;更不用说演进到AF技术层面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走“只引进,不创新”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它们的命运。

    3、中外合作、合资的经验不足,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

    面对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如何考察合作对象,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合资后如何处理好各方股东的利益和关系,等等,特别是更新我们决策层的理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往往也决定了合资企业的成败。长江--巴尔达公司由三方股东组成(中方两家,外方一家),作为超小型高级135相机的德国合作伙伴而言,在选择上可能还有余地;合作过程中如何求同存异,持长远眼光,恐怕几方股东都有经验教训可言。

    结束语

    凤凰JG301、青岛6、长江-巴尔达系列产量都相对不太大,存世的全新美品也不是太多,而且正在逐年在减少。尽管如此,它们承载着的那一段历史却已经铸就,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磨灭。笔者在撰写此文查阅当年的资料时,仍能生出很多感动;毕竟,有多少人为缔造这些代表着中国自动曝光相机历史的标志性产品认真的努力过、无私的奉献过!让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