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死神的漫画图片:国之重剑—东风11/15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33:26
 国之重剑—东风11/15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核心提示

东风11/15导弹是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的主力近程战术弹道导弹,具备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等特点。上世纪90年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它们通过数次实弹试射极大的震慑了分裂势力。近年来,通过对这两型导弹的不断改进和升级,已使解放军具备了很强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东风战术弹道导弹三板斧,分别为DF-15、DF11近程弹道导弹和DF-21中程弹道导弹(将在明天的网易阅兵中予以专门介绍)。东风11/15导弹已具备很强的精确打击能力。

自从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第一次将V-2飞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投入战场之后,弹道导弹以其射程远、速度快、投射重量大、拦截难等优点,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和重视,纳粹德国战败不久,以美国、苏联两国为首的占领军就冲进昔日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火箭/弹道导弹研究中心,不仅劫掠了大批器材,而且收罗了诸多相关科研人员带回本国,以协助加速自身的弹道导弹研制进程。很快,在昔日敌人的帮助下,V-2弹道导弹分别在两国仿制成功,但该弹限于研发时德国日益窘迫的物资供应,在设计上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缺点。于是,两国在仿制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分别开始了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研制,美、苏两国在弹道导弹装备上的军备竞赛由此开始。

V-2导弹是世界第一种地地弹道导弹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陆续从苏联引进了除核武器之外的几乎全系列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的弹道导弹这种新时代的杀手锏——曾经走出国门的古代中国火箭,和如今走进国门的现代洋火箭,火箭这种历久弥新的武器,在这片历史悠久的苍茫大地上画出了一个奇妙的轮回。

我国从苏联引进的弹道导弹型号,是苏联第一代国产弹道导弹——P-2短程战术弹道导弹,虽然该弹的主要技术直接来源于V-2弹道导弹,但由于进行了适当的技术改进,其圆锥头部、长圆柱主体、小三角尾翼的构型已经与现代弹道导弹别无二致。由于推进剂储量的增加,该弹的射程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和平环境下设计生产的制导控制系统,使它具备了比祖先更好的命中精度。这种先进武器对于当时正从积贫积弱中奋力拼搏、恢复的新中国来说,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国防利器。虽然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悍然中断了对中国的各类技术支持,但在我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国产化的东风1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东风1型弹道导弹不仅是我国之后各型弹道导弹的始祖,也是我国各型运载火箭的始祖,是我国航天工业发展史上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

中国北京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第一种弹道导弹东风1型。 

聂荣臻和第一枚东风1型导弹试验人员在试验基地。

与东风1型弹道导弹的重大历史意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弹由于射程较近,不能满足我国对以美国为首的诸多敌意国家(苏联很快被加进了这个名单里)进行威慑的迫切需要,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我国科研人员很快在东风1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开始了加大射程的东风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并不断推陈出新,到1980年代初,我国终于完成了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全射程试射,将美、苏这两个头号假想敌的大部分国土都纳入了打击范围。

1980年当时试射的DF-5洲际弹道导弹。 

而美国和苏联在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国力的支持下,早在1960年代,就完成了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到1980年代,已经逐步完善了从短程战术导弹到洲际战略导弹的全系列弹道导弹配置。特别是在冷战阴云密布、热战一触即发的欧洲,由于普通身管火炮和火箭炮都无法打击敌人纵深目标,具有较大射程和较高毁伤力、而且敌人无法在发射之后进行拦截的各种中、短程弹道导弹成为了对峙双方的不二选择。美国发展的“潘兴”系列弹道导弹和苏联发展的“飞毛腿”系列弹道导弹比较著名,其中,“潘兴”II是第一种使用了末制导装置的弹道导弹,命中精度已经达到了传统身管火炮的水平,而“飞毛腿”则是第一种大规模向友好国家出售的先进弹道导弹。

相形之下,我国此时装备的一系列弹道导弹,基本上沿用了东风1型弹道导弹落后的非储存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每次导弹发射前都必须进行燃料加注,不仅危险,而且消耗的时间很长,在现代化的战场上,极易受到敌人机动火力的打击。虽然早在1967年,我国在进行配装导弹核潜艇的潜地固体导弹方案论证时,就曾设想在该导弹研制成功后,进行改型,使其成为陆上机动弹道导弹,但计划中的“巨浪”1型潜地导弹也是直到1980年代初才完成定型,与美苏两国相比,差距非常巨大。

美国“潘兴1”型战术弹道导弹。 

前苏联将飞毛腿出售给了世界多个国家,该导弹后来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名噪一时。

80年代初,“巨浪”1改陆地机动弹道导弹的研究开始进行,但是,由于导弹体积较大,改型的东风21型弹道导弹的三用发射车使用了拖车形式,只能够进行公路机动,以当时国内糟糕的公路网状况来看,战时应急部署的潜力有限,而苏联不但将“飞毛腿”导弹改为大型越野底盘机动搭载形式,还研制了新一代战术弹道导弹SS-21,这些可以在非铺设路面通行的弹道导弹,不仅是对我国的现实威胁,也从另一个侧面开拓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思路。

为了应对可以进行越野机动的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我国也于80年代开始了相关导弹的研制。很快,在西方的防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了一个覆盖了中程到近程范围的中国出口型导弹项目——M9/M11型战术弹道导弹。按照宣传,这两种导弹都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技术来源于“巨浪”1潜射导弹)、大型越野三用发射车搭载(思路借鉴苏联飞毛腿)的高机动性远距离打击力量。

俄罗斯SS-21“圣甲虫”弹道导弹以越野车为底盘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

M9/M11型战术弹道导弹的技术来源于巨浪1型潜射导弹

但是,出于对苏联大规模出口“飞毛腿”导弹及其技术的顾虑,1987年4月16日,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德和日本协商公布了“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 (MTCR),首次就控制导弹及其技术的扩散达成了国际协议,其核心标准为严格限制能够将500千克载荷投送到300千米之外的导弹的出口,这给中国出口型弹道导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M9型弹道导弹由于射程大于500千米,已经不符合MTCR的要求;而M11型弹道导弹正好处在MTCR的标准上限,也有导致制裁的危险。随后,这两型先进战术弹道导弹有如昙花一现,从各种防务展览会上消失了。

90年代初,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指出,中国已经装备了可以进行越野机动的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但直到1995、1996年间,在为震慑台独势力的猖狂气焰而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中,这些先进机动弹道导弹才第一次公开露面。昔日展览会上的M9/M11型战术弹道导弹,以东风15/东风11型弹道导弹的名称,出现在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中。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阅兵仪式上,东风11型弹道导弹和东风15型弹道导弹分别组成方队,在万众瞩目下,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95年,1996年DF-15在台湾海峡附近的测试发射对台独分子给予了严重警告。

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的东风11战术弹道导弹

国庆50周年大典上亮相的东风15战术弹道导弹

东风11型弹道导弹就是M11型战术弹道导弹的国内装备型号,据信该型导弹打破了陆基弹道导弹装备于第二炮兵的惯例,直接配属于陆军的集团军,作为一种远程打击火力,遂行对敌军后方指挥所、集结地、重要后勤设施、交通枢纽、机场和防空阵地的打击任务。

该弹的研制自1980年代初开始,直到1990年才进行了第一次试射。东风11型弹道导弹是一种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近程战术弹道导弹,弹体较为细长,尾部有四片较大的稳定尾翼,头锥后方有四片较小的稳定翼,使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垂直发射。该发射车底盘型号为万山特种车辆制造厂生产的WS2400,技术来源于苏联大量装备的MAZ543系列全地形底盘。

1993年,为了进一步增强作战能力,在军方的要求下,开始了该弹的改进工作。改进型的东风11A型弹道导弹弹体有所加长,稳定翼相对较小,据信射程达到了500千米,大约在1999年装备部队。由于使用了改进的惯导+GPS制导方式,其命中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东风11用于填补大口径多管火箭炮(50-100公里)和DF-15(600公里)导弹之间的射程间隙。

二炮东风11A弹道导弹的弹体较原来有所加长,这表示该弹射程有所增加。

东风15型弹道导弹是M9型战术弹道导弹的国内装备型号,是第二炮兵装备数量最多、机动性最好的近程打击力量,也是目前为止,二炮唯一一种以装备常规战斗部为主的弹道导弹。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为了震慑台独势力,我军对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弹道导弹试射,使用的就是东风15型弹道导弹,由于在各种媒体上频繁上镜,该弹由此一举成名。

东风15型弹道导弹由四航集团自1985年开始研制,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导弹试射。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弹在西北戈壁的试验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测试。但有少数导弹在大约1989年已经交付第二炮兵使用。

该弹由于较长的尖锥型头部和圆柱形弹体的转折比较明显,弹体看上去有些短粗,在导弹尾部有四片小稳定尾翼,使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垂直发射。该发射车底盘型号为泰安特种车辆制造厂生产的TAS5450,据说技术也是来源于MAZ543系列全地形底盘。

近年来,据信第二炮兵装备了新型的东风15A型战术弹道导弹,最大的特征是可分离的弹头采用了与“潘兴”II战术弹道导弹类似的构型,据信同样采用了雷达相关技术在弹道末端进行寻的、制导,命中精度大为提高。

加装带小弹翼新型弹头的二炮部队东风-15改进型战术导弹。

装有末端修正弹头的东风15A导弹,注意弹头长于之前的DF-15。

东风15导弹实弹试射视频

东风11/东风15型战术弹道导弹都使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原先老式弹道导弹需要的一大队保障车辆已经成为过去,除了具有强大越野能力的8×8三用发射车之外,只需要测地车、指挥车等少数专用配套车辆的保障,不仅提高了机动性,而且发射前准备时间也远少于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弹道导弹。当发射车进入发射阵地,起竖导弹,完成平台调平,综合保障车辆数据,完成瞄准和射击诸元装订等各项准备工作之后,即可实施导弹发射。紧急情况下,三用发射车可以利用车载卫星导航仪数据和车载数字地图,直接解算射击诸元,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

采用液体燃料的DF-3导弹在发射前需要进行复杂的准备。

DF-15能够从任何发射地点使用仅仅15-30分钟预先发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