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vs尼克斯回放:【新邮觅踪】弘扬传统文化?再现清明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21:27

弘扬传统文化  再现清明习俗

——《清明节》邮票故事

 

 

 

  2010年4月5日,国家邮政将发行《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三枚,这也是我国继发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邮票后的第五套传统节庆专题系列邮票。邮票通过祭祖、踏青、插柳三个清明时节最有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清明文化的深厚内涵。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照《岁时百问》上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气候转暖、万物复苏、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据说,祭扫坟墓是给祖先修建房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的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之中。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前后,春暖花开、风光明媚、草木吐绿、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惬意。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许多地方还有打秋千(或叫翻秋千)、放风筝、蹴鞠的习惯。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串门入市、打秋千,秋千甩得高,就意味着生活过得好。儿童则一早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宋代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就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唐代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丰子恺也曾风趣的把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应该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清明插柳、戴柳的风俗,这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在一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插柳、戴柳,还有另一种说法: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成为清明节的永恒主题。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原始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