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电子书下载:清明与寒食客家地区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9:36:09

清明与寒食客家地区在清明前后都有做“清明粄”的习俗。
原材料:苎叶、艾叶、鸡矢藤叶、适量粳米、糯米。

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将原材料加适量的井水用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圆形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

另外一种做法是: 将原材料用机器碾成粉,加入少许切成碎状猪肉,加水搅拌成泥状,或蒸或炸。清香甘润,别有风味。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乡亲和游子的喜爱。客家人爱用苎叶做板,叫苎叶板。据介绍,苎叶性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功用。苎叶香气可口,软而不腻,大人小孩都爱吃。
小小的苎叶板还是出嫁妹子回婆家时的(等路),有一首客家童谣是这样唱的:“洋蚁子(蝴蝶)叶叶飞,阿母做板女儿归;大板留等阿姐归,小板留来逗老娣(弟弟)”。过去逢年过节,出嫁女儿去了娘家,回家时总要带回苎叶板。寄托着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祝福。大板除了给女儿及亲戚回家做(等路)外,苎叶板还可用来供奉菩萨,祈求老天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像苎叶一样青绿,长势茂盛。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无灾无病,身体健康。

客家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对“青”极富联想和寓意,有插青、放青、拖青、吃青、探青等,在民俗之间流传着。

  插青。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一片生机勃勃,人们春游踏青,上坟祭扫后,把新的一年里长出的新的柳枝(杨柳或水柳)折下,带回插在家门上,有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暗花明又一村(春)”之意,象征把生机勃勃的气象带回家中,好运将会到来。这在闽赣边区的客家人比较流行。

  放青。旧时,客家男女青年,不能公开谈情说爱,爱情关系迟迟未能确定,怕触犯族规,往往借砍柴、割 、放牛、种田等机会,在野外幽会,用事先约定的“暗号”,凡遇上岔路口,便随手折下一条青树枝,把枝头作为引路箭头,来作为行踪的路标。这暗约情人之办法,表现出客家男女青年的聪明才智。

  拖青。旧时,嫁娶时新娘要坐花轿,而在轿的后面,有一青年拖着一条榕树枝跟在后面走。若在迎亲路上遇上花轿,则要相互交换榕树枝,谓之“换青”。待新娘到了新郎家之后,把榕树枝放在男家的屋瓦之上,因榕树枝繁叶茂,取百子千孙之意。据《光绪嘉应州志》载“一男仆缨帽长衫,执榕树枝,去仰来府,名曰拖青。榕树取义多子也。”

  种青。在婚嫁中还有另一种形式在当今较为时尚流行,是用长命草和百色子树枝,取其吉祥草木,系上红绳或红纸作为嫁妆之一,随新娘陪嫁到新郎家中,在洞房花烛夜,用花篮装着,挂在新婚床头上,第二天早上,栽在新娘家中的菜园里,寓意新娘在新郎家中落地生根。

  吃青。在清明节是日,到野外采摘经过严冬熬煎积蓄养分后生长出来的植物青叶:鸡矢藤、苎麻叶、艾叶、山苍子叶等,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男女老幼吃。有“吃了清(青)明粄,身强力壮,投入春耕好生产”之说,因这些青草成分有祛湿、通气,健脾胃之功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时节,我想,这“断魂”之人,首先该是那些远离了故土而客居他乡的儿女子孙。

    不是么,当你远远的看着南山北头·荒郊墓田上的焚纸挂幡,或躬或跪的人们,听着旷野上此起彼伏的幽幽哭诉的声音,怎能不让人想起自已长眠在故乡的祖先和亲人?“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触景伤怀,此时此刻,你怎能不想到,有谁还会记得他们,在年年清明时为他们上坟祭扫?想那低矮的土丘,该是几度野草枯荣,棘荆遍布,墓木成拱了吧?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我总觉得,这是一些沉重的怀乡诗,表达的是对失去的亲人和故土的款款深情。是的,人生能得几清明?祭念逝者,原也是为了祈福于生者。而对那些跟着大人们去郊外扫墓的孩子们来说,清明时节,鸟语花香,寒暖适宜,田野一派青翠,这时刻岂不正是远足和郊游的好机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那鲁国先师孔圣人,听了曾皙这令人心动的愿望,不也禁不住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吗?

    记得老祖父生前曾告诉过我,春天的风是由下往上吹的,正适合放风筝。而清明一过,则‘东风谢令’,风向就不再那么稳妥了,所以,放风筝的日子总是到清明时节为止。《红楼梦》时探春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谜诗”,就这样说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而民俗中的所谓“放断鹞”,也就是指清明节这天出去放飞一年时最后一次风筝。

    哎,有一架早已断了线的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挂在故园长满荒草的屋檐下,更挂在我童年记忆里最醒目的地方。年年岁岁,永不变形,也不会褪色。(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