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证要迁移怎么办理:美莲小学-教师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08:53
  读书如采金
    须知,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的物质一样,也是需要聪明才智的。
    有这样一种看法,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无从解释的。即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上呢?这样一来,王公贵族,平民布衣,不都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开采了吗?或者凭借一种热望,或者倚仗一次良机,或者花费无数时光,谁都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可用所得的黄金滥造金币。但大自然偏偏要独行独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缝罅隙之中,使谁都无法知道。你可凭一时的热情猛挖一阵,但将两手空空。而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挖到芝麻大的一点。
    这与获取知识的情形多么相似。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澳大利亚矿工那样工作呢?我们尖镐利铲都带好了么?我们的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吗……”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功夫不负苦心人。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知识。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钻研。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如果以为没有这些工具,没有这些热情,就可以叩开出类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门的话,那纯粹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而只有当你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时,你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杨振宁论读书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认为,大凡学习方法,无非是"渗透性"读书和"按部就班"的常规式读书。他认为,知识是相互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如果嵌接上不熟悉的新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因此,他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都拿来读读,暂时弄不懂也不要紧,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他说,这"可以说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你看了一个东西不太懂,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搞前沿科学的,这是必要的、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之一。"
    (选自《中国读书大辞典》)
   
   
    严文井论读书
    读书,人才更像人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录我息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胡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汪曾祺论读书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少时常到位于高邮北市口其家所开的万全堂中药店廊下的书摊借阅唱本。生平喜读风物民俗、方志游记、草木虫鱼、书论画论、笔记野史之类的闲杂图书。他说:"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要多得多。"认为读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溶入自己的笔下。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谈读杂书》)
    在1989年8月所撰的《谈廉价书》一文中,他曾忆及自己的买书读书经历。其中尤以谈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折八扣书"堪为珍闻。他说:"一折八扣书盛行于30年代。中学生所买的大都是这种书。一折,而又打八扣,即定价如是一元,实售只是八分钱。当然书后面的定价是预先提高了的。但是经过一折八扣,总还是很便宜的。为什么不把定价压低,实价出售,而用这种一折八扣的办法呢?大概是投合买书人贪便宜的心理:这差不多等于白给了。"他记得这一类书以笔记小说、旧诗词集为多。"一折八扣书为什么卖得如此之贱?因为成本低。除了垫出一点纸张油墨,就不须花什么钱。谈不上什么编辑,选一个底本,排印一下就是。大都只是白文,无注解,多数连标点也没有。我倒希望能出这样无前言后记,无注解、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我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论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牵着鼻子走。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口罗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贵了。"在这篇随笔里,他还自述"文章滥贱,书价腾涌。我已经有好多年不买书了。这一半也是因为房子太小,买了没有地方放。年轻时倒也有买书的习惯。上街,总要到书店里逛逛,夹一两本回来。但我买的,大都是便宜的书"。所论读廉价书的好处颇为坦白有趣。他说:"一是买得起,掏出钱时不肉痛;二是无须珍惜,可以随便在上面圈点批注;三是丢了就丢了,不心疼。"
    (摘自《中国读书大辞典》)
   
   
   
    苏步青论读书
    在中学时,苏步青用《左传》笔法写成了一篇作文,老师起初不相信是他写的,问他:"是你写的吗?"他说:"是的,我会背《左传》。"于是,老师挑了一篇让他背,他很快就背出来了。可见苏步青的古诗文写得好,是和他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品分不开的。
    苏步青在读书上主张要多读、精读,他说:"我过去念一本书或阅读一篇论著,从来没有念一遍就让它过去的。要么不念,要念就念个透……每次念的时候总觉得比前一次有新的体会。"(《理想、学习、生活》)
    他还说:"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聊斋》,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书一下子读懂不容易,我一般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末一遍,题目也全部做完。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摘自《中国读书大辞典》)
   
   
   
    斯蒂夫.艾伦论读书
    怎样欣赏名著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我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
    可实际上,我输了。我换去了阅读名著本应得到的有益的东西。后来,我还是读了它,渐渐喜欢起《白鲸》来,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的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有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哪?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
    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
    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
    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
    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找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吗!
    知道你正在读什么
    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不要躺在床上读
    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给作者一个机会
    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入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大段大段地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读作者读的书
    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尤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重读一遍
    所有名著都以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叔本华论读书
    读书与书籍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危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来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义。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钱穆论读书
    钱穆曾在《读书通讯》1946年5月16日第25期上发表《读书漫谈》一文,阐述了他对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这两途有时亦未尝不可相通,"然而到底性质不同,利弊迥异"。为私利而学,则读书"必求炫耀,必求迎合,必求卖弄,必求趋奉,必求速成,必喜标新立异,必务独创己见";为己之学,则"一定沉潜,不喜炫耀,不务卖弄而刚毅,不求迎合","不期速成而真实"。并认为,大凡读书之显著分别,一是求益,一是求速成。"欲速成的便不想再求益",只要求速成的学风一旦弥漫,文艺哲理的书籍,全变成读者求速成之工具。学理科的人,亦如此。"只要你真是发乎性情之所爱好,为研究真理而走向自然科学的路径,则将来学成致用,职业即为性情之发舒,工作便是真理的实验","至少一种不苟且不敷衍的精神,可以常持不失"。鉴于学问之道,千门万户,累层曲折,他"敬劝读书人本为己之旨,具求益之忱"。
    摘自《中国读书大辞典》
   
   
   
    培根论读书
    王佐良先生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毛姆谈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有关的书籍。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鲁迅论读书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当然,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博的基础上,要逐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这一门学通了,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有用的。
   
   
    林语堂论读书
    本篇演讲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所以不敢训勉青年有两种理由: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忍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暗讽时事。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如今也一样发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料想战国的土豪劣绅亦必好训勉当时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这样不平的话。第二,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会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譬如数学,出五个问题叫学生去做,会做的人是自己脑里做出来的,并非教员教他做出,不会做的人经教员指导,这一题虽然做出,下一题仍旧非指导不可,数学并不会因此高明起来。我所要讲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现在也一样。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一)所读非书。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不许读书。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监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种,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布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在学校读过书者,皆当会心而笑。然想到教科书规范头脑,湮塞性灵,却又堪哭。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点明读书要能破俗见陋习,复人之灵性。对死读书本固持陈念之人一段讥讽,令人心惊警惕。盖我们也未尝不有鄙俗之时。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成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风韵”二字读书而来。性灵可决定面目,此处也说的这个道理。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读书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小时候若非有随时扔掉不喜之书之权,亦几乎堕入此道矣!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警句。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读书要等兴味来。若有不喜欢之书,搁下几年,未尝不变做喜欢,于我心有戚戚焉。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若单就读书,得力一家,失之于简率。然林语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自叙读卢骚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文学上的爱人”,奇语,但极有道理。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苦学误人!警句。只可惜读教科书,却非苦学不可。然如能从浸润各色奇书来长己之才智,未必不能过考卷关。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又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摆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励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比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十六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之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是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知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读书要为书而读,不是为读而读。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大荒集》1934年)
   
   
   
    郭沫若论读书
   
    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读书而论,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囿,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傅璇琮论读书
   
    傅璇琮,浙江宁波人。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助教。1958年调至商务印书馆,度过了几个月的悠闲清静的"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学林漫录〉琐忆》)的读书生活。旋调中华书局任职,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等。曾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和编辑,担任《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主编。
    到出版社是编书,倒是每天与书打交道了(当然文革中有几年除外),编书生涯占去了一生中的大半辈子。但现在稍稍作一些回顾,编出的书真能惬意的……我觉得只有《学林漫录》一种"。由于久执编政,与不同学科的学者多所熟识,经常收到著作者赠本,成为他读书范围内所涉猎的"冷僻书"。并久而习之,读这些所赠的书,"成为一种癖好"。1990年岁末年初,先后读了王世襄的《北京鸽哨》、傅熹年整理的《藏园群书题记》、《李审言文集》和《商周古文字读本》等书,感到"冷能避俗"。实际上,傅氏是在倡导一种独立的读书态度。他说:"……倒是不时接到的赠书,却如远道而至的故人,不拘形迹,可以放怀而谈。它们好些是冷僻书,其中不少是我所不懂的,或者是过去所未曾闻见的。既然是友人相赠,自然得略为披览,却想不到大有所获。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读冷僻书》)傅氏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知名,从魏晋以迄宋代文学均有涉及,尤注重唐代研究。著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编有《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合编有《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宋人绝句选》等。
    (摘自《中国读书大辞典》)
   
   
   
    冯友兰论读书
    冯友兰先生(1895一l990)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作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巨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有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明“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冯著《中国哲学之贡献》)这不但把中贤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特征讲明了,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西皙有较多的理性主义,而中贤有较多的直觉主义。”他强调两者需要互补,亦即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中国的富神秘的哲学相结合,才能造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他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全面论述了他的境界说。
    冯先生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开”。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说明个人与其周围各方面的关系,这四种境界即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其中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是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进而体现出一种人格、胸襟和气象,也就是他经常强调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邓拓论读书
    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对此,邓氏身体力行,积累知识采用笔记法。他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样,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重要的书,积累的资料就相当可观了。因此,邓拓读书的收获很大,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运用起来纯熟自如。在《燕山夜话》一书里,邓拓引经据典,谈古说今,天南海北,信手拈来,显示出渊博的知识积累。
   
   
    安公论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生活阅历的增大,你会对此话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你所需要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感到知识的不足,越来越体会到知识的可贵,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少年时只觉得是长辈用来激励读书的一句名言,到现在才感到它是实在的,钻心钻肉的肺腑之言。真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做什么事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读书也一样,没有兴趣,硬着头皮去读是读不出什么结果的。我女儿两三岁时,我便常带她去逛书店,参加书展,一起选书购书,到现在已成了书迷,每个星期都要逛一次书店,见到新书就欣喜若狂,书一买回来就废寝忘食地阅读,每次都要命令她才会罢手休息。的确,读书是一件十分有兴趣的事,读文学作品,你可以与基度山伯爵一起去经历他的复仇冒险,可以与贾宝玉、林黛玉一起品尝生活爱情的悲欢离合,可以与莎士比亚一起为美丽的鲍西娅凭自己的胆识、智慧战胜狡诈的威尼斯商人而喝彩……读历史书,你会明白“力拔的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会败在一个流氓无赖刘邦手中,你会明白中国的唐代为什么那么繁荣以致长安成了当时世界的中心城市,明白清朝为什么会由没落走向灭亡……读财经书,会增加你的理财知识,为你在商场上驰骋如虎添翼。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要有持之以恒之心,不要蜻蜓点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最可宝贵的是“坚持”二字。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工作繁忙的时候,能坚持读书,身体有病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坚持读书,在妻子唠叨的情形下能坚持读书,在孩子啼哭的时候能坚持读书……所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强调读书为学,“意志坚强最为要着”。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最平常,却道出读书坚持的重要。魏源幼年家道中落,从母读书“母绩子读,欣欣忘贫”。后来当官后,一直坚持读书著述,鸦片战争后,虽忧愤国事,但仍坚持读书写作。著《圣武记》以馆阁官书及各私家著述资料阐述清朝历代武功,激发世人爱国热情。毛泽东年轻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竟把自己置身于闹市之中,静心苦读。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有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什么样的书读不懂呢?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教书,他提倡读书要“着紧用力”,就是说在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在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还要“居敬持志”,就是说读书精神必须专一、全神贯注,要有顽强的毅力。
    关于读书的时间问题,像小学、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有专门固定的学习时间,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有利于系统地学习一至二门甚至多门课程,有利对知识的巩固。对于大多数无法上大学或者是上过大学已毕业,现在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人,是没有这个优势条件的。对于他们,学习的时间只能挤,只能从工作中、休息中、家务中,朋友应酬中挤出来,否则读书便无从说起。正象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少逛点街、少点旅游、少打点麻将,少点泡茶馆、少点上歌舞厅、少点……读书的时间便由此而来。对于成年人,尤其是白天工作繁忙的成年人,我可以推荐一个绝佳的读书时间,那就是在夜里读书。冰心女士在《寄小读者》中与小朋友说:“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勉励着在晚餐后一定的时候用功。”“青灯有味是儿时”是陆游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滋味。叶凤灵先生《作书随笔》中读到:“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头,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静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林语堂先生也说过:“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谈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一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的确,在夜深人静,窗外星星点点,凉风拂拂,家人全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捧起散发着纸香的新书,沉浸在历史、文学、艺术……的海洋中,真是其乐无穷!另外,晨读也是一个绝妙的境界。我工作的地方后院有一个花园,我有早起的习惯,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绿叶、红花、草尖上还闪着晶莹的露水,鸟儿在枝头欢叫,密蜂在花丛中采蜜,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冷风习习,在这个时候,手捧一册唐诗或宋词,一边散步一边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或拿着一本朱自清的散文,迎着太阳,默念着《春》、《绿》、《荷塘白色》……那是何等一种神仙境界哟!
    读书必须耐得了寂寞。世人只晓得木棉花彤红如火,凤凰花一片一片美如朝霞,梅花冰清玉洁,荷花出于淤泥而婀娜多姿,只晓得对花儿极尽赞美之词,却不知道,如果没有根儿在泥土下默默无闻地工作,甘于寂寞,哪会有红、黄、白、紫……等各色各样的花儿的美丽?同样,读书如果经不住寂寞,也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读书是寂寞的事,没有一份忍耐的心志,是闻不到书中的香,书中的美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肯下功夫去读,在人家欢乐,人家热闹,人家游逛的时候,自已能够修身养性,静下心来,寂寞专注地苦读,才能体会到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的。
    读书要博学与精读相结合。博,就是说尽可能多地读,古今中外,文、史、哲、数、经济、地理等,什么都涉猎,浏览。试想,一位作家,如果不懂得历史,不懂哲学,不懂经济,如何能写出一部深刻反映生活的作品来;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不懂得文学、不懂哲学、不懂心理学、不懂民俗学,他怎能研究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经济理论来;一个没有丰富知识素养的画家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苍白的无味,没有内涵;一个没有丰富知识素养个音乐家,其作品能打动人心吗?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道出了博学的真谛。但学业要有专攻,光追求博学,没有专精一致二门学问,则是“满天鸟都想抓,结果一只也抓不到,满身子都是小刀子,没有一把是锋利的”。对什么学科,都只是泛泛懂一些,没有一门是自己的专长,结果将是一事无成。博,要在精的基础上博,博,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更加精。所以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到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最后,我录下清朝张潮先生《幽梦影》中的一段文字做为结语,与喜欢读书的各位共勉:
    “少年读书,如隙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读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书,对于懒惰的人是一堆废纸,对于虚浮的人是一堆摆设,对于勤奋的人才是一座宝藏。所以,朋友,读书吧,把人类积累下的知识当做你的宝藏吧,你将受益无穷!
   
   
    (彭素珍发布于校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