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翻译公证件: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7:07
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翁淮南 张少义 刘文韬 冯静 武淳 2011年08月25日08:27   来源:《党建》 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刘云山: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陈竺:推进医改需要加强学习

  《党建》杂志2011年第9期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于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要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14位文化工作者,请他们谈谈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访谈嘉宾

  蒯大申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乐黛云 北京大学教授

  朱 敬 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中心部长

  赵士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

  李翔海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蔡东青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 群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

  倪 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郭 可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张 昆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刘蔓仪 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地

  要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力作,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蒯大申——

  要让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一个民族,其文化核心就是这个民族所认同的共同价值。为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看书读报、唱唱跳跳等求知求乐的需求,而且还要通过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等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优秀文艺作品所体现的理想追求、价值导向,引导并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文化企业肩负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中国的文化企业应当通过产业的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里应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来说,如何使文化产品喜闻乐见和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衡量文化产业效益的关键所在。

  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质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一些西方学者正在致力于认识和发掘中国文化思想的宝藏,希望从中国文化中发现对全世界有益的文化因素,以解决面临的危机。同时,西方文化正以海量向中国涌入,并试图让中国全盘接受。

  显然,这些背景使中国文化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然而,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展示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文化的基因,保持中国文化特性,并确保中国文化安全。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

  然而,一种文化只有根和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开花结果。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对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有深切的了解,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则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总趋势,以便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最好的诠释。

  传承和创新不能割裂,只有深入寻找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才能适时地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中心部长朱敬——

  要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力作


  国家大剧院开幕到现在3年半了,我们共组织了4600多场演出,每年的销售票房在3个亿左右,有620多万人次走进大剧院,使得大剧院真正成为人民艺术的殿堂、文艺大家的殿堂。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是我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国家大剧院的员工进来,我们就强调两个意识,一个是国家意识,一个是创新意识。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达到世界一流歌剧院的制作演出水平。因而,在剧目制作生产上,我们既考虑市场状况,更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在选题上,我们注重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并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先后创作了《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等一批优秀作品。我们还注重与国外高端剧院合作,广泛吸收一批外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均佳的世界优秀剧目,如《伊戈尔王》《蝴蝶夫人》等作品,努力为全国人民奉献精美的文艺佳作。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赵士林——

  要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


  文化有着娱乐消遣功能。然而,目前社会上出现少数颠覆一切权威,否定一切传统,推崇享乐主义,主张玩世不恭,“过把瘾”就死,一切都可以恶搞等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文化“过度商业化”的“恶之花”,迎合的是人性中低层次欲望。

  “过度商业化”的侵蚀是多方位的,如在学术教育这个高端文化领域,出现一些学术文化品位低下,学术道德底线崩溃的现象;一些高校也出现评价体系急功近利、浮躁盲目、教育逐利等现象。在低端大众文化领域,出现粗制滥造横行、金钱至上,甚至公然宣扬“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泣”现象,使文化市场充斥着精神的“地沟油”。

  对于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应该针对不同文化层面和文化领域的不同表现,全方位地加以匡正。如,对于文化造假和诈骗行为,国家应立法予以制裁。对于剽窃抄袭等颠覆学术基本规则的问题,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对某些专业性强、专业素质要求高的领域,诸如国学教育、健康养生领域,应实行准入制。在娱乐文化领域,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在文化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媒体引导方面形成合力,营造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文化批评的功能,培育从业者的良知,引导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翔海——

  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当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虚无主义”或“狂妄自大的民族主义”误区,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任务。为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做到文化自觉,有三种意识不可或缺: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予以审视、择拣与取舍的批判意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一起被公认为人类三大主流文化传统之一,正因为它有着自身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从启蒙时代狄尔泰等欧洲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大力推崇,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以及李约瑟等英美思想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优良成分的融合、吸纳,不断增强了自身的内在生命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现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更为强健的生命活力。“中国道路”强韧的生机活力正是今天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以及对如何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