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不是人txt书本网:胥门得名跟伍子胥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15
金阊门,银胥门。胥门,一个跟阊门一样繁华的地方。

  一个不常用的“胥”字,让人很容易把它和伍子胥联系在一起。胥门的得名,果真跟这位阖闾大城的缔造者有关?这里为什么没有水城门?胥门的瓮城大门为什么朝南开,让人进进出出时不得不游兜游转?这座城门是什么原因重见天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些谜团。

  得名跟伍子胥阿搭界?

  胥门城门西北面有一个伍子胥纪念园。园地里,魁梧勇猛的伍子胥雕像巍然耸立;护墙背面刻着的 “象天法地,相土尝水”,一展伍子胥造筑阖闾大城的艰辛历程。

  看到这些,许多人都会浮想联翩:胥门的得名,跟伍子胥有关吗?唐朝时期编撰的《吴地记》说,这里本是伍子胥的住宅,所以取了这个名,连石碑都保存着。其他书籍也有这样的记载,并补充说,伍子胥死后,眼睛被挖出来,挂在这个城门上,所以叫胥门。

  如果真是这样,那胥门显然是后人为纪念伍子胥而起的名。问题是,这座城门在建造阖闾大城时就开辟了,难道一开始城门的名字一直空着?

  显然不会。那是伍子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根据他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性格,看样子也不会。即使用自己名字命名,也应该叫“员(伍子胥名员)门”或“子胥门”。还有一个版本说,吴王兴兵伐齐,大军的主将叫胥门巢,为表彰他的功绩,这座城门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了。但胥门巢在对齐作战中,一开始是吃败仗的,后来在其他将领的帮助下才取胜。不用其他将领的姓氏给城门起名,却用胥门巢的姓氏,从情理上也说不过去。看来,这一传说终究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胥门到底因什么得名?东汉时期成书的《越绝书》称:“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古代胥、苏同音),以望太湖”。《苏州府志》则说:“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对此认为:“此门名与伍子胥无关,是阖闾王走此门好游姑胥台而取名”。

  归纳起来,就是因胥门正对苏州城外姑胥山,所以被称为姑胥门,简称胥门。

  那么,姑胥的名字又是哪里来的呢?清朝中后期的 《红兰逸乘》说,舜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胥,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劳,就被封在吴地,具体地点叫故胥,后世转音为姑胥、姑苏。

  为啥有陆门没有水门?

  苏州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门的设置也别具特色,就是每个城门基本都设陆门和水门。现存的盘门和修复的阊门,以及已经拆除的葑门、娄门、齐门等,都是如此。相门遗址也发现有水门遗迹。

  但奇怪的是,胥门只有陆门,没有水门。

  按理,胥门正对太湖重要出水通道之一的胥江,更应该开设水门,让湍急、清冽的太湖水直接进城,改善苏城水质。要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胥江水来势十分凶猛,胥门对岸的泰让桥下更是如此,手摇船要想从东向西摇过泰让桥,不靠纤夫帮忙几乎不可能。

  胥门之所以不开水门,里面有个传说——吴国被越国灭亡后,伍子胥魂魄不散,每每雨季就要显灵,使得胥江水更加汹涌澎湃,让苏州城里发生洪涝灾害,给越国和后来灭掉越国、占领苏州的楚国添乱。当权派没有办法,只好为伍子胥建造祠堂,封他为涛神,祈求他不要兴风作浪,但还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封地在苏州的楚国春申君只好封闭了胥门的水门。

  传说毕竟是传说。 《吴地记》的记载表明,直到唐朝中后期,胥门的水城门依然存在,封闭的只是陆门。南宋时期的《吴郡志》则说,当时胥门水门也没了。在同一时期凿刻的《平江图》上,胥门位置变成了姑苏台和姑苏馆,看不到城门的任何痕迹。一位叫胡舜申的人,认为胥江水是“武曲之水”(武曲是财星),就特意写了篇文章,建议重开胥门,可没有被批准。

  直到元朝末年,胥门城门才重新开辟出来。可能是出于防止水患的考虑,当政者只恢复了陆门。

  瓮城大门为何向南开?

  古代为加强防守,一些城门外面往往要加砌一道瓮城。等敌人攻入瓮城,守军就把瓮城城门、主城门上的闸放下,敌人就会被团团围住,守军可以像瓮中捉鳖一样,轻而易举地消灭敌人。

  历史上,胥门也曾建有瓮城。但提起这一点,许多人都已是一片茫然。其实,如今城门西面一段高于地表约1米的矮墙,就是瓮城的基础。抗战时期,胥门瓮城才被日伪军拆除,拆下来的砖石被运到万年桥东堍,砌成了两个城门洞并联的“新胥门”。

  根据老人的回忆和《苏州市志》绘制的地图看,胥门瓮城的大门是朝南开的。这样,通过西北面的万年桥进出胥门,就必须游兜游转,不太方便。

  这个瓮城的门,为啥不向西开或向北开呢?据说,这是因为苏州城西多山,古人迷信,以为这些山里有许多煞气,如果城门朝西开或朝北开,煞气就很容易进入苏州城,全城将因此遭到祸害。因此,瓮城的城门只能朝南开,让煞气找不到入口,至少也可以挡一挡煞气的锐气。

  这一传说,和万年桥的故事如出一辙。专家考证后认为,明朝时期胥门外就曾建有万年桥,因为造得实在美观、气派,结果被奸相严嵩看中,苏州知府借机拍马屁,把万年桥拆建到严嵩的老家江西分宜县。此后苏州西南城区百姓进出胥门只能依靠渡船往来。在此期间,许多士绅虽多次建议集资建桥,但霸占渡船收益的豪绅和官府,却以建桥会引来煞气为由,一次又一次否决。直至清朝乾隆五年,苏州知府汪德馨力排风水邪说,独自担当责任,才拨出专款重建万年桥。

  老城门缘何重见天日?

  解放后,因为万年桥上车流量越来越大,上面提到的新胥门成为了交通瓶颈,结果连同两边的城墙一起被拆除。

  但元朝末年兴建的古胥门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原来,新胥门建成后,经过古胥门的人越来越少,那里成了一个荒僻的地方。苏北等地网船上逃难过来的人,将小船靠在城边,用拣来的竹片和砖瓦,依城墙搭建简易棚居住。时间长了,这些人有了点积蓄,就把简易棚翻建成正式房子。

  放在今天看,这些人的行为绝对是乱搭乱建。但在法制还不健全的当时,这些行为没能彻底制止。几十年下来,这里竟然出现了几百间民房。1978年,一个下放回城的居民因为没有住房,还曾把古胥门城门洞清理后,作为临时住处。这些举动,客观上保护了古胥门,让它和两侧的城墙没有遭受重创。 1982年,苏州市将古胥门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被民宅遮掩,古胥门依然藏在深闺,不为大众所知。

  1999年,苏州实施低洼地改造工程,经常遭水淹的古胥门外也在改造之列。在拆除万年桥东南面护城河沿岸民房时,古胥门连同两侧的城墙,终于重见天日,展现在了人们眼前。经测量,现存城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门洞两侧残存城墙长约65米,残高7.2米。

  如今,古胥门已被建成一个绿树成荫、花木锦绣、集古韵今风于一体的敞开式公园,重现往昔“姑胥拥翠”的动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