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野花沟天气:三国中我喜欢的两位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8:23
 三国历史前后不过60年,在华夏上下五千年中犹如白驹过隙,然而它却始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甚至比战国还混乱。可乱世出英雄,三国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文如“三曹”、钟繇、陈琳、孔融、嵇康,武如关羽、张飞、孙坚、孙策、曹仁、张辽,谋士如郭嘉、贾诩、程昱、荀彧、诸葛亮。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喜欢的两位人物。
       其一是曹操。生平最大贡献在于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混乱局面。作为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始举孝廉,本欲过“春夏读书,秋冬狩猎”的闲适生活,可后被朝廷征为典军校尉,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剿除黄巾叛乱后,又接连讨董卓、灭袁术、除吕布、败袁绍、定刘表,一时间威振四海,名显九州。谁料乐极生悲,在取得官渡之战这场最大的胜利后,又经历了赤壁兵败这一生平最大憾事,否则统一全国的伟大业绩非他莫属。他戎马一生、用兵如神,曾注解《孙子兵法》。在平韩遂马超之乱时游刃有余,始终置全局于掌握之中。遇事乐观,赤壁败逃北归途中仍异常镇定、谈笑自若。最突出的是求贤若渴(看对待关羽就知)、善于纳谏,这是他能成就霸业最重要的一点。如此一英雄人物,理应被后世所尊重敬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被人们当成了反面人物,我不禁为曹操感到冤屈。难道就因为他曾挟过天子吗?当时所处乃乱世,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无力再控制局面。各地诸侯想自立为帝的不在少数,只是力量有限。曹操晚年完全可取献帝而代之,但毕竟没这么做。“使无操,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操几乎白手起家,从当初的兵微将寡到后来雄踞北方,所得城池均是他靠实力一个一个打下来的,是他用心血换来的,若就此拱手交出大权恐怕是谁都不会愿意的吧。在铜雀台会上他表达了心里这样的苦衷,向天连问三声“可谁又知我心哉?”,令人慨叹。
        其二乃周瑜。早年随孙策渡江开基,后担任大都督,总领东吴水陆兵马,乃一代儒将全才。苏子曾这样描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他少年志于“昼有琴瑟之乐,夜有娇妻伴读”,后来的志向则是统一全国。群英会上他舞剑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何等意气风发!自古任何阶级集团得势时,无不把统一华夏作为最高的政治目标。应该来讲他是有这样的才能的,其军事才能不在曹操之下。正是有了他,赤壁之战方能大胜。即使后来的奇才陆逊(虢亭之战他诱敌深入,避敌锋芒,最后找准时机大败蜀军,十分漂亮)同他相比,也稍逊一筹。后世言他妒忌孔明之才,果真如此当初他又何必让鲁肃去劝降孔明呢?况且政治无道德,他所做一切均是从东吴的国家大局出发,从中正可见对吴国之忠心。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岂不哀哉?瑜一死东吴再无这样的全才。吴国只能凭长江天险以自保,至于北进中原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确实如此。
        同时,我也叹刘备因一时之忿而不顾大局兴兵伐吴,最后仅以身免;惜关羽太傲慢自大而败走麦城,后来身首异处;疑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可终没成功,似有不妥.........
然而历史已然成为历史,就不再容许有任何的假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中吸取些教训,领悟些做人的道理。
        其实,杨慎那首意境苍远的《临江仙》词早已将这种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