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树盆景制作图片:[唐岚]网络空间较量中的美国和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50:59
[唐岚]网络空间较量中的美国和中国   [ 中国智库     www.chinathinktank.cn     2011年8月22日 ] 发布:三略观察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通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空间亦日益成为全球各国延伸和强化其国家竞争力、重塑国家影响的重要场所。网络实力将成为未来划分力量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在这场网空的争夺和较量中,美国作为唯一的“网络超强”,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信息大国,相互间的碰撞不可避免。然而网络的跨国无界、互联互通,又使得双方必须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新威胁和新挑战。中美两国在网空的较量势必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分歧与共识、摩擦与妥协相互交替的过程。
 
美国:“三驾马车”打造网络实力
 
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学者亦提出“网络实力”(cyber power)的概念,认为由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已发展成为一个等同于领土、领空、领海和太空的政治领域或战略环境。继“软实力”概念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信息力”(information power),认为“绝对领先的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无可比拟的整合复杂信息系统的能力”必会给美国带来巨大“信息优势”。“网络权”或“信息权”的提法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海权,空权、太空权等权力概念一样,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国际格局。在奈看来,“信息力”作为“软实力”的一个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整合各权力要素创造出协力优势,成为“国家所有实力手段的一个根本的推进因素(enabler)”。随后的2009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被提名之初即提出“巧实力”的概念,意欲借此“重振美国雄风”。其所谓“巧实力”,意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它“既不硬也不软”,使两种实力相互形成综合实力。而“网络实力”软硬兼具、刚柔并济,是“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因此亦是“巧实力”最好的实现手段和表现方式。美国抓紧提升网络实力的考虑正是这一思想脉络发展的结果。
 
受金融危机等众多内外因素的牵制,美国在传统领域的影响日渐式微,而相比之下,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却拥有着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绝对优势。网络空间必然成为美施展拳脚的不二选择。迄今,美国争夺和维护网络实力的三根支柱渐已成型。

一是战略保障。

2003年,布什政府推出了《保护网络空间国家战略》,可以说是全球首份专门为网络空间的安全制订的战略性文件。今年内,美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美军《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前者超越了信息网络安全的范畴,首次全方位统筹考量网空诸多问题。后者则为保护美军信息系统和确保在网空的“自由行动”描绘了“路线图”。这些战略是美国向全球发出的“宣言”,既表明了它对未来网络空间的构想,又彰显了它在网络空间十足的霸气,实质上是对其强大网络实力的全面展示。如在《国际战略》中,美国提出要打造一个“开放、互通、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为此美国将承担填补“规则鸿沟”、“通过制订规范来确保网络空间的稳定”的职责;在《行动战略》中,美国重申要把网络空间作为继陆、海、空、太空之后的第五大战场,明确表示要保证军队在其中的“自由行动”并具备摧毁他国类似行动的能力。此外,战略还隐含着美国治理网络空间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整合”的理念。美国越来越把所有“涉网”事务和机构统一放在国家总体战略框架下综合考量,全面出击。而实现了国内整合的美国亦开始向整合国际迈进,意欲由美国来协调和主导全球网空国际合作和网络行为规则的制订。
 
二是外交后援。

伴随着新媒体、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网络外交已成为美“外交箭囊中的一支新箭”。 2010年希拉里发表了第一份“互联网自由”的讲话,美国网络外交完成转型,成为美“21世纪外交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伊朗所谓的“推特革命”以及年初的“中东波”,让美国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它将互联网作为打赢思想战、信息战的有效工具,最终实现按照美的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塑造网络空间的目的。5月发布的《国际战略》首次将网络空间看成“未来拓展外交的重点”,通过外交渠道帮助其他国家进行网络能力建设,最终形成国际安全标准,塑造一个有利于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而在整个网络空间的外交中,“互联网自由”是其核心。美国高举“享有信息技术的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连接自由”的大旗,将言论自由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作为网络空间的基本准则,力挺互联网自由为“普世权力”并充当起“自由卫道士”。美国将互联网自由与网络安全“捆绑销售”,与当前国际社会加强网络管理的大潮流背道而驰。

三是实战威慑。

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战的理论、战术、战法和相关武器的研究,其中的电子战、心理战等已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付诸实战并成为美军获胜的关键环节。2009年,美国成立了全球首个网络司令部,网络攻防能力已基本就绪。随着进一步明确网络空间为“行动领域”,美军网络战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行动范围、保护和攻击的目标从军用通讯、指挥和控制系统在向所谓的金融、能源、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延伸。美国的意图非常明显:凭借强大的防御和攻击能力,对网络攻击采取快速还击和报复,从而对可能的敌人形成有效震慑。与此同时,美国亦开始着手为网空开战寻求规则。据《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等媒体透露,如使用“对”(equivalence)原则,将网络攻击认定为“使用武力”和战争行为并进行报复。《国际战略》甚至提出美国在网络空间能行使“自卫权”等等。显然,美国正是全球网络战威胁不断被热炒和夸大的最主要推手。<>< p="">    
中国:威胁与机遇并存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的网络实力差距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内外交困,面临着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我国是最大的网络犯罪和网络攻击受害国之一。据相关安全报告称,今年年上半年有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遭到钓鱼网站侵袭的网民达1.53亿人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百亿级别。而与此同时,中国以电子商务为骨干的网络经济已进入“黄金时期”,第二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622亿元,电子商务占到43.9%。网络经济和各种新应用、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网络的“不设防”形成鲜明对比,缺乏一个可信和安全的网络空间,势必对我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技术上对美等国家的过于依赖,二是信息保障能力薄弱。前者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期,而后者则需要国家重新定位,真正从战略上统筹和谋划网络空间。从国际看,我国被西方视为主要的网络对手,他们不断掀起“中国黑客威胁论”的热潮,无端指责我相关部门依法对互联网的管理,极力抹黑中国在国际网络空间中的形象。这一现象是冷战思维的沿承,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担忧和疑惑的突出表现之一。这些“杂音”必会伴随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网络实力落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不是在于中国信息化起步晚,核心技术的缺乏亦非关键。最根本则在于中国对网络空间的战略判断不到位,进而导致技术、产业、服务、标准乃至政策制定和事件响应都显得是在疲于应付,没有一个着眼未来、统筹各方和谋划全局的高层次的战略规划。目前,全球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第三次革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及网络安全等将重新“洗牌”,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拐点,既能拥有众多后发的优势,又可以直接站在技术发展的是前沿。同时,国际网络空间规则的缺失,又使得国际社会离不开拥有近5亿网民的中国,网空国际合作上亦无法缺少中国的声音。
 
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争夺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实力的竞争和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我们应借美国全举出击之机,认真思考对未来网络空间的考虑,既要正视威胁,积极应对,更要抓住机遇,着眼长远。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变革,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IPv6的普及和推广,重新布局,振兴我国IT业,尤其是要做大做强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涉及的诸多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准确地抓住了科技发展的脉搏。二是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和网空国际规则的制订,创造和利用各种场合,设置议题,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宣传中国的主张,开展网络公共外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三是努力在国内塑造网络安全文化,让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国家信息网络的安全人人有责。对个人而言,他们手中的电脑及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往往是网络防线上最大的短板,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入口和跳板,只有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不可否认,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的较量不会终止,在合作的主流中难免出现各种不和谐的音符。但冷战式的遏制、威慑和霸道,只会导致两国“双输”。坦诚合作,建立互信才是让两国都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福祉的唯一途径。(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