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3d世界黑屏: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背后的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3:06:46

引用 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背后的女人  

2010-06-19 18:28:18|  分类: 友情转载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tjmwxq《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背后的女人》

 

引用

tjmwxq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背后的女人
爱在红袖添香时
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背后的女人
长 城



  笔缠情,墨牵魂,书法家庞中华已年过六旬,依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夫人王昌芝:“如果没有我太太在我最失落的时候帮助我,我不知道现在会怎么样!”

  一  青春仗剑走天涯

  

  蓝色茄克衫,10年前流行的弹力裤,再简单不过的服饰。眼前这个人就是红遍中国的硬笔书法家庞中华。

  1945年,庞中华出生在四川达州一个深山沟里。小学时有一次春游回来,他写了篇作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了一遍,老师还夸庞中华同学“字迹秀丽”。这句话让他得意了很久,从此觉得写好字是很光荣的事情。

  8岁的时候,庞中华背着竹篓脚穿草鞋出现在山城重庆的大伯父家中。重庆的街道弯弯曲曲,隐蔽的地道四通八达,每当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的时候,庞中华就会异常欣喜地再辟新径。

  少年庞中华喜欢航空模型,14岁成了国家航空模型二级运动员,“要是让我干那一行,我一定能给国家干出点什么来,我有这个灵感。”然而他报考北航却不被允许。因为那时候,知识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庞中华被“搬”到了重庆地质专科学校,学起地质专业。青春飞扬的岁月里,庞中华带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情,当上了一名踏遍青山寻宝藏的地质勘探队员。野外艰苦的环境与寂寞的空间,给喜爱读书的庞中华一个张扬想象的舞台。

  在地质队,庞中华给自己订了两个目标,一是锻炼好身体,二是坚持学习。当时地质队员们业余时间都喜欢打牌喝酒,或者拎杆猎枪去打兔子,老人们告诉庞中华,你们年轻人来了没多久就会被同化。可庞中华还真就没随大流,他每天早起先读读唐诗宋词,白天进山干活,晚上就在宿舍里点起油灯,在废纸、烟盒上练字。庞中华还通读了《鲁迅全集》,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甚至开始抄写鲁迅的文章。“现在想起来都不可思议,那时候心多静啊,外面是隆隆的枪炮声,我还能耐心地写小楷”。

  1968年,庞中华写出《谈谈学写钢笔字》的初稿,每年向起码五六家出版社投稿,除了一张铅印的退稿信,他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没有放弃,就这样他投了12年。

  1980年,庞中华历经磨难的《谈谈学写钢笔字》在天津出版社出版,并一版再版,其受欢迎的程度让出版社始料不及。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庞中华的字帖正版发行量就超过了1亿册。十年磨一剑,庞中华终于可以在雪片似的读者来信中挺直腰板:自己探索的是一条希望与成功之路。

  “一位年轻朋友对我说:‘写好钢笔字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指个人而言,如果指群体,亿万同胞都学会正确使用钢笔写字,那么,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充满文明和光明,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大事啊!因此,洋为中用,研究如何用美国人发明的洋工具,来正确书写中国的方块汉字,也就成为时代的使命,落到我们这代人的肩头上。”这是庞中华1980年出版的《谈谈学写钢笔字》里的一段话,自此,硬笔书法学习的热潮来到了中国大地上。

  二   真爱不易倍珍惜

  

  在一所大学演讲时,庞中华坦诚地吐露自己屡次情感上的失败,最后却慷慨激昂地说,虽然我失败了99次,但我也成功了一次,现在我拥有了我最心爱的人。这时,他的夫人王昌芝正站在一旁,庞中华大声说道:“她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大家想不想听她唱一曲?”美妙的歌声在如雷的掌声中结束,庞中华的演讲也在热烈的气氛中完成。

  “我的初恋发生在地质学校,当时我特别喜欢写诗。”庞中华说,“我女朋友是积极分子。我给她写信,写得非常动情,她看的时候就感动得哭,不感动的时候就批评我小资产阶级情调。我受不了,就跟她吹了。”

  在那个年轻人都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年代,庞中华受到女朋友的刺激,“非要出去好好干一番,让她知道庞中华确实是个优秀的男子汉,失去了庞中华,她要懊悔一辈子的!”

  “80年代我冒出来了,她看到我的节目非常伤心,对着电视哭:再也没有这个庞中华了。1987年,重庆市长请我回去,专门请我的同学参加活动,其中就有我的女朋友,她看到我,‘哇’地就哭起来。其实我也非常心酸,因为不是我不喜欢她,而是她太左了,只能吹了。我们两个都有责任,都是失败者。”

  “陆游的那首《钗头凤》,跟我是完全心心相通的!我年轻时候长得还不太丑,好多女同学对我很好,但我就觉得就她一个人,我这个人吧,干什么事大概都是一如既往,别的女同学我根本不理睬……所以我劝告现在的小孩子,学生时代别谈恋爱,大部分成功不了,只留下永远的悲伤。”

  “我当时就觉得,这一辈子完了,再也不会有爱情了。”1973年,28岁的庞中华勉强跟一个18岁的女孩子结了婚,算是完成“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但两人在一年之后便告分居。“那时代离婚就是道德败坏,我也拖了5年。”他说。

  那次演讲后,王昌芝“抗议”:“庞中华,我成了你的道具了。”庞中华哈哈大笑。从此,王昌芝的演唱成了庞中华讲课的压轴戏,他无论到哪里讲学,都忘不了背上手风琴,带着王昌芝。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庞中华和王昌芝都是河南省青年联合会的成员,同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1993年,河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昌芝结束了自己在河南如日中天的事业,办了内退来到北京,帮助当时因婚姻失败正在生活与事业的最低谷挣扎的庞中华。那时他一文不名,和王昌芝的结合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那时候很艰苦,全家人挤在一间小破房子里。

  “庞中华特懒,除了写书、演讲,他什么都不爱管。”王昌芝除了在工作上当“道具”,她还要当生活大总管,负责各种研讨会的杂务,还要当导演、剧务、化妆等。每当录制电视节目,她比电视导演还要认真,因为她熟悉丈夫书写的每一个细节,她知道哪段应该发挥到什么程度才是精彩。

  1998年,他们俩到马来西亚旅游,因为被当地的华人社团知晓,短期旅行变成了演讲教学。12天时间,他们讲学13次。书法与音乐一静一动让两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热爱中华艺术的海外华人大开眼界,当地的华人日报天天报道他们的行踪。

  2000年,时值庞中华书法艺术生涯20周年,“懒惰”的他怕麻烦,不愿意操办什么活动。北京庞体时代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总经理王昌芝急了,她对丈夫说:“这个艺术展不仅是为了你个人,也是为了无数硬笔书法爱好者。”看着妻子认真的样子,庞中华点头同意了。王昌芝立刻去找资料、翻拍照片、订会场、做画框。书画展如期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参观的人流让展览厅爆满,庞中华情不自禁地拉住王昌芝的手:“夫人,真是有劳你了。”

  三   弹琴唱歌讲书法

  庞家最聚人气的地方,一是饭厅的冰箱前,二是客厅的钢琴边。冰箱面板上用五颜六色的冰箱贴贴着各种生活小常识,什么季节该吃什么蔬菜,蜂蜜应该如何吃才最有营养……这是女儿漩子平时剪报的收获,自从漩子贴出“常喝山楂水能软化血管”的剪报,爱喝茶的庞中华手里又多了一杯红红的山楂水;漩子和爸爸都爱吃猪蹄,可有一天发现剪报中说猪蹄中含有大量胆固醇,于是一周几顿的猪蹄在饭桌上消失了……

  一提起家里的这两个成员,王昌芝就笑:“他们俩啊,只要在一起就是斗嘴。一个大疯子,一个小疯子。”一件事情见解不同,两个人会拼命争论,各说各的理,小的要说不过老的,就上前“打”成一团,家里也因此充满着笑声。

  现在庞中华依然办函授,但规模不如以前大了,因为,“这些年广告费涨了好多倍,我的学费又不能太涨,都是学生。我们就变成跟教育局合作,与时俱进了。”庞中华组织到各地培养硬笔书法教育的师资力量,“每次都是成百上千人”。他又提到广东省教育厅,“它发文规定中小学生书法是必修课,这个文件很厉害,全省动员起来,但遇到很大的问题:没有老师,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深度合作!”他最近忙于跟教育部的合作,通过建立教育部书法考级制度,把硬笔书法全面推向中小学。这是“推动中国书法的最好办法”。

  庞中华字帖近30年畅销不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更有人流传他成了“亿元富翁”。对此,他澄清“这完全是误传”!“上世纪80年代我的第一版字帖稿费才只有400元。钱的多少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从年轻时开始我就认为价值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能不能流传下去才是最重要。”

  “我从来不认为硬笔书法退潮了。”年过六旬、头发花白的庞中华,操着一口“川味普通话”说,“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但我要说的是,以前是暴风骤雨,现在是和风细雨,你们很快就会看见新的大潮涌起。”

  庞中华走到哪里,都有人问,电脑时代,还需要写钢笔字吗?他总是回答:电脑不能代替人脑,打字不能代替手写。犹如无论多么富有营养的维生素,也不能代替大米白面、萝卜白菜一样。“比喻未必准确,但道理是相通的。”

  “书写是美,是享受,可以陶冶性情。”庞中华说,电脑普及固然是一个大环境,但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的工具,还能培养大家耐心细致的品行,带来审美的愉悦,倾注书写人的情感,这都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可以做到的。“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都非常重视汉字书写。我们更不应该让这种文化轻易失落。我相信,我们将迎来新的硬笔书法热潮。”

  如今,庞中华做的最多的就是致力于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文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正在兴起“汉学热”,庞中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讲学,都获得这些国家教育部长的接见。他还远赴欧洲传播他的“快乐教学法”:在德国的讲台上,由于语言翻译困难,德国听众不太理解汉字书法是怎么回事,庞中华就现场拉起手风琴,用音乐帮助德国朋友理解书法的内在韵律。

  庞中华还涉足了制笔业。现在中国每年生产上百亿支各种硬笔,“全世界每五支硬笔中就有四支是中国制造,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庞中华满怀希望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