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划线设备:留园“娘娘墓”青石盆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00:12

前天 09:40 上传 下载附件 (23.04 KB)

 


       “娘娘墓”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母曹氏墓,俗称“娘娘墓”。现在五十岁以上的老苏州人,应该对1964年考古发掘“娘娘墓”一事记忆犹新。 1964年的考古发掘及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娘娘墓”出土文物展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市民争相观看,可谓万人空巷。近来,报纸和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回忆“娘娘墓”考古发掘的文章,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盛况。
    曹氏尸体由于防护措施较好,历经600年基本保存完好,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完整地保存,只能忍痛送交苏州殡仪馆火化。这也成为考古学界的一大遗憾。讲到这里,读者似乎会有疑问。留园位于阊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元末的“娘娘墓“则在盘门外,现有资料中也缺乏两者间联系的记载,大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这得从“娘娘墓”墓室中围合墓圹的青石板说起。
    考古发掘结束后,曹氏随葬品即由苏州博物馆保存并进行展览。当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墓室琳琅满目的随葬品时,几乎没有人关注围合墓圹的青石板。而这几块青石就静静地躺在荒郊野外,而且这一躺就是十八年。
    时间的年轮很快就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秋天,虎丘万景山庄盆景园落成。留园又一村盆景园内大批精品盆景被调往万景山庄充实展品,其中就包括镇园之宝的“盆景王“雀梅古桩盆景。雀梅古桩被调往万景山庄后,园内精品盆景寥寥无几,更缺乏镇园压轴的大型盆景。在时任园林处领导兼技术员庞志冲老先生的牵头下,由苏州园林古典建筑公司派车至“娘娘墓“发掘地选取一块围合墓圹的青石板及一些散石料运至留园。青石板呈长方体形状。据当时留园工作人员左彬森、郑可俊、葛长洪等人回忆,由于青石板体量巨大,拆掉盆景园一段围墙后才将青石板安放到又一村盆景园西部。庞志冲及盆景大师朱子安商定青石盆式样后,随即开始加工制作。
    工匠们先在青石板中间凿出凹槽,预留盆景种植空间。盆口上沿外侧15cm以下部分四壁采取须弥座处理手法,往内收紧。至石板底部再次内收,凿出四只盆脚。园林美工郑可俊先生提供明早期卷叶纹纹样用于盆外侧面雕刻。雕刻工作由一周姓石匠负责实施,手法老练,但仍保留相当明显的现代工艺手法和痕迹。明早期卷叶纹形态逼真,生动活泼,线条圆润饱满,有较强的立体感。现代仿明工艺手法则比较呆板,缺乏立体感,主要以平面形式表现。如细心观察青石盆上的卷叶纹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因此,纹饰是文物鉴定方面除材质、结构、式样外,又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件雕刻作品也可以作为了解卷叶纹发展演变过程的经典案例。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青石盆主体加工结束后,利用“娘娘墓”发掘出的散石料制作了六个高56cm的盆座。整个青石盆长379cm,宽170cm,高48cm。线角处理手法十分流畅,古朴自然。随后,由葛长洪、沈永平等盆景师傅创作石榴盆景,桩体苍劲虬古,颇有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诗意。
    石榴桩盆景创作结束后,成为又一村盆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组盆景,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光,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二十多年过去了,园内精品盆景不断增多,盆景园整体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复一年,冬去春来,石榴树依然春华秋实,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见证着盆景园的发展历程。
来源:苏州日报      □程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