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爸爸的微博内容:于丹:慢是主题词快了会追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9:33

 

十一期间,于丹将登陆北京卫视,趣品人生。而她的新书也将同期推出。在新书中,于丹为读者讲述了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她还说,自己的新书是为读者搭建了几座“中式亭子”,让大家在旅途中停脚。24日下午,《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新书媒体见面会在盛大文学所属的华文天下公司举行,本报记者三问于丹。

慢生活

新京报:昆德拉有一个小说叫《慢》,里面写到一个骑摩托追求快速度的快节奏现代年轻人,也写到了古代有一个生活节奏特别慢的骑士。现代青年的快生活故事特别狼狈,而古代骑士的慢生活特别美妙。我们现在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怎样才能寻求一个办法让它慢下来?这个慢是完全的心理感受,还是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

于丹:你这个问题问到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最早找慢是什么方式?我从小拍曲子,昆曲很慢,我后来在好多事上特别心急气躁,比如熬着有些不想开的会,或者我不想待但必须待着,还得气定神闲的时候,怎么办呢?我就在心里自己拍曲子,你自己唱吧,还没唱完呢,散会了,挺好的。

我是说,人真得找点仪式,就能慢下来了,心里就安静了,我为什么在30岁以前,不爱茶,不爱古琴?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太慢了,太静了,跟我当时的生活节奏,跟我自己的内心状态的缘分没到。人到40岁以后就更忙了,需要非常慢的节奏来平衡,因为慢完了以后我会快得更有动力,其实人慢下来,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我老相信人有很多东西总量是等份的,你要是有特别快的地方,很多东西你身体老循环的话,人不就耗死了?就是慢一点找到一个调节与反差。

什么事能慢?我最早挺迷泡茶这个事。我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我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着睡衣烧矿泉水,我刷牙、洗脸回来,这个水就正好烧开了,我的紫砂小壶里就放上茶叶,喝着早上第一泡茶,就觉得把阳光沏进去了,然后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从容容想这一天的事。即使是早晨上课前,我都先沏茶,我越是觉得特别紧张的时候我越想喝点茶,因为它让你的心慢慢地慢下来了,大热天,夏天起来一身汗的时候,我也得喝茶,因为喝茶之后,我们体会之后,比喝冰镇可乐更降温,更舒服,更解渴。但是20岁的时候我就一定不肯相信,我喝冰镇的多解渴。人的生活方式,在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不到那个时候可能体会不到。

我还想说体会不到的时候不必勉强,不必说我非得怎么样,我觉得,今天这个世界,我们可能在道德标准上还有一些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是在生活方式上,统一的标准越来越少,它就是看每个人的一种修炼和缘分,但是慢下来这件事情是2011年中国的一个主题词,因为大家知道,快了是会追尾的。

穷快乐

新京报:你刚才说到了旅行,也说到自己这本书是搭几座亭子让大家休息。我在微博上看到,北京市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然后老两口出去旅行,全世界走了一圈,老夫妻说,我们找到了初恋的感觉,但是我知道,很多人想卖掉房子但是没有,这个怎么办?当一个人肩膀上的负担过重,走到亭子都要费很大劲,对于这样的跋涉者,你又如何帮助?

于丹:这也是社会普遍现象,为什么说要找到零成本的(方式)?我在这个书里引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金圣叹的33个不亦快哉,你知道他说的不亦快哉是什么事吗?就是寒风萧瑟的时候我在屋里念书,我在破屋子里总听闹耗子,我心里就生气,不知道又咬了我什么书,不知撕了我什么衣服了,突然见一大猫在旁边,目光炯炯,屏息静气,这猫扑出去,然后听见一声耗子没了,他就说不亦快哉。又说在家里突然有一个朋友来了,好久没见,他一看这朋友来了,来不及让座寒暄,他就跑进屋,一把抓住他老婆说,你告诉我咱家还有下酒钱吗?他太太很贤惠,取下个金簪子说这个给你吧,他一看金簪子够我们俩喝三天的,不亦快哉。他们家富不了,来个客人都当老婆的首饰,他也挺乐,然后还有什么不亦快哉呢,就是看人家放风筝,风筝线断得不亦快哉,这就是顽童心理。然后说自己当县官打退堂鼓,下班了高兴。欠人家一屁股债,最后把债都还清了,这天觉得也挺高兴的。

实际上这33个不亦快哉我都挺感动的,我们生活都不容易,身上的担子有轻有重,咱都在这条路上,总得想办法让自己轻盈点。

我不认为我这本书就是灵丹妙药,我从来不对自己的东西期许太高,也没有一本书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一下子醍醐灌顶,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只要高兴一点,在生命中找到更多的不亦快哉,我觉得就行。我特别喜欢林语堂,我在书里说了很多林语堂的东西,林语堂曾经说,中国人是世界文明的伟大的悠闲的民族,他说美国人是世界文明的伟大的忙碌的民族,他说美国人似乎有三大恶习,就是讲求成功,追求效率和准时。这叫三大恶习,可是我一看,我们现在都开始羡慕美国人休闲,从林语堂先生到现在不到一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已经变成了伟大的忙碌的民族了,所以,怎么能让我们的悠闲的生命质地重新唤醒呢,能让我们的生命里多一些不亦快哉的时刻,那无非都是一些穷困潦倒,捉襟见肘的日子里面找到的那种不亦快哉吧?

淡名利

新京报:你在书中讲到了名利的问题,我吃纯素7年多,在家都喝白水,我自认为自己对于名利比较淡泊。但是,我扪心自问,对于名利这个东西,我始终还是没有做到完全超脱。登陆百家讲坛之前,你本来在北师大任教,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但是,上百家讲坛以后,你的名声也扩张了,相对而言也有一些利益存在,当名利的问题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这个的?

于丹:坦率说,对于名利我不刻意追逐,我也不刻意回避。因为我觉得,生命随缘就好,刻意的东西就太刻意——刻意回避和刻意追逐是一样的。名利这个东西,看你怎么样用它,名这个东西,人们看你身上的头衔已经这么多了,我只知道,我印在名片上的,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就够了,这是我的身份,别人说你怎么样,其实你可以先不去管它,但是你说名誉有没有好处?有的时候大家说你赶紧呼吁一件事,有些是关于慈善的,有的是关于妇女救助的,有些是关于儿童的,有些是特别小的群体,比如白内障、血友病的时候,如果你用好了,用在好事上,它也可能是一件可以用的事情,大家平时不要说我拿着这个名,就把这个名怎么样炫耀,我女儿上学了,我跟她爸爸说,你可以操劳一点,孩子这几年只能你去开家长会,我不希望别人说这孩子是谁的孩子,名如果用在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孩子的拖累,我女儿是个特乖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乖乖地坐在窗口,过两天回来,好孩子有好孩子的烦恼,她说我们班就两个特别闹的小男孩,老说话,老师把我放在他们俩中间了。我说他俩还说话吗?她说他俩还说话,而且还拿尺子打我后脑勺,她姥姥就很心疼说,你要不要问问老师,我说不管,她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了,这些事情让她自己去适应,老师又没有歧视她,干吗要我的孩子非得怎么样,咱总不能跟新闻里说的一样,为调一个座位去教室里大吵大闹吧?

名这个东西,它已经来到我身上,我要是说深恶痛绝我觉得挺做作的,我要说我沾沾自喜,那也是不自量力。我只是知道,在善用它的时间,我用它;不用的时间,你先把它放一边,而且不要让名利之累去连累自己的家人,更不要连累更多的人,把握好这个分寸就行了。也就是说,它在,你就让它如影随形,但是你大学的课你照样得上,你自己是谁,你得知道——这就是我现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