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家用地面铺设什么:毛泽东评点诸葛亮军事上的致命败笔 – 铁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6:51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军事上的致命败笔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诸葛亮是卓有建树的政治家不假,但并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其在军事上败笔不少,且都是致命的错误。

 


深谙历史且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对诸葛亮治理蜀国如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过失,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和用人不当。


  归纳起来,毛泽东评点诸葛亮军事上的大败笔有三:


第一大败笔:选错将帅,用人不当。毛泽东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在于用人得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失败的关键之一,是用错将帅。


诸葛亮在事关蜀国发展战略的两个最关键性的环节上用错人:一是用错关羽,二是用错马谡。


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西柏坡曾即兴对李银桥说:“我毛泽东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在回答李银桥提问:“诸葛亮怎么错用关羽了?”毛泽东回答:“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诸葛亮用了骄傲且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的关羽,导致了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孙刘由此反目,蜀汉的局势从此无可逆转。诸葛亮错用关羽守荆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连很少评说历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毛泽东还指出“失街亭”,“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


用错马谡导致街亭之失的后果,跟用错关羽失荆州是同样严重的错误,致使使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整个形势发生逆转,蜀军除了撤退之外,已别无他途。蜀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再无力伐曹。


第二大败笔:不懂主帅应在关键时刻亲临调度。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后,评点“失安亭”事件:“初战亮宜自临阵。”


《魏纪三》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失街亭”归咎于马谡诸葛意图之错,反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执法严明。毛泽东则认为错主要不在诸葛亮用错人,而在于他不懂打仗,不懂每临关键战役、关键时刻,主帅应亲临调度。显然,在毛泽东眼里,守住街亭关系到整个北伐战役的成败,故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帅大军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但他没这么做,丢弃了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取胜的战略机遇,铸成马谡兵败街亭大错。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因此,毛泽东指出,诸葛亮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毛泽东读《魏纪四》时,就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合事作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故每次出战时亲临调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三大败笔,也是致命败笔,在于“《隆中对》”的战略判断。不仅《三国演义》,而且历来史学家大都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赞誉有加,认为《隆中对》的战略思路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格局。但毛泽东却不以为然,独树一帜地指出《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导致兵力分散,而最终导致失荆州的失败。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文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仔细反思蜀汉形成到败亡的历史过程,不能不说毛泽东的评价高屋建瓴,一下子切中诸葛亮失败的根源。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表面上看,同时取荆州、益州两地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在毛泽东眼里,这是一个拉长战线、分散兵力、劳师动众的战略性错误。荆州、益州千里之遥,而分兵两地,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因为战线过长,从支援到给养都力不从心,当荆州危机时,无法迅速策应援助,关羽陷入孤军奋战,败走麦城。导致刘备复仇,千里挥师,长途跋涉成疲惫之军,又水土不服,结果大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这就是《隆中对》实施的结果,所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隆中对》表明诸葛亮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制定了错误的战略,犯了“战线过长”、“分散兵力”的军事上大忌。暂取荆州本应是蜀汉立起的过渡性方略,诸葛亮却当作长远战略。因为长期占据荆州,不仅造成兵力分散,更损害东吴利益,动摇了蜀吴联盟的根基,孙权偷袭荆州,由友成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为一个于建立蜀国无关键意义的荆州,而自掘蜀吴联盟根基;为守一座远离蜀国腹地的孤城而分兵,在千里战线上劳师动众;为“桃园结义”之义气,怒而大举动兵(分兵)而复仇;为实现少有胜算的“复汉”大业,倾蜀国之力大举分兵北伐,而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继续“分兵”: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如此,“安得不败”?!如此,诸葛也好,蜀国也好,三分兵力,实力消耗殆尽,败在战略失误,败在《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