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323改装04年图片:不用药物养殖高端大鲵模式--藻类技术对大鲵繁养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8:25

不用药物养殖高端大鲵模式--藻类技术对大鲵繁养的应用

1.认知水中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与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会起变化,变化后就会产生非单位的复方或微量元素。现在已知由120种单位元素,其实有无穷尽的元素。这些单位,复方或微量元素就是生物的长相,习性与生存养源。也就是说哪一种或复方元素组成哪一种生物、植物、矿石是固定的。所以,有些山脉出产花岗岩,有些山脉不产花岗岩。有的水系产大鲵,有的水系不产大鲵。因此,大鲵养殖要使它不生病,就是经元素与微生态剂衍化后的养源水入池,这样水中元素衍化更迭后病菌病毒无法分裂,大鲵养殖中途自然就不会生病。把元素的论述带入大鲵养殖就可知道,水中生物的生存与进化源自于元素所衍化的藻类。水中生物里微生物的生存与分裂也是来自藻类。因此,哪一种藻类孕育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大鲵在稚鲵时抵抗力差,也是最容易被常态的细菌所感染。因此,大鲵养殖要想不发生病害,就是保持池中藻类不是病菌病毒分裂与繁殖所需的养源。

2.元素与水中生物互动

已知哪一种或复方元素会衍化出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当然哪一种生物的生存与分裂或繁殖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链与生物链也是固定的,水中藻类来自水中食物链所演生的生物链群。就大鲵而言,池中藻类源自非共同养源衍生的食物链再演生的生物链群。哪一种藻类会使大鲵的生存与繁殖也是固定的,元素即可组成水中生物,那么不同或相克的元素当然就能抑制该水域中生物的生存与繁殖。

地球上水的原始,源自地壳推动之力量让2H+O结合产生水,在地心引力牵引下水流经土壤元素中和,产生水的基本5大元素,就是氨、氮、磷、钠、钾。由元素组成的土壤,矿石所含的元素不同。水流经过不同元素后会产生不同的水质后再衍生出不同的生物原始体。若水中磷元素较多,该水质会使该市的植物茂盛,水里也会产生植物,该水质的PH值会较高。若水中钾含量高,则该水质的植物所结出的果实会较甜。如果该水质的磷较少,那么该水质就会减少植物的生长或者不会有植物的生长。

仅就pH值的高低就会影响到生物物种的生存与进化。大鲵长期性生存于水中,它所依赖的就是藻类所演生的蛋白质养源。这就是说水中藻类是大鲵生存与繁殖下一代的基本养源。使用未经衍化过的水源养殖水中生物也许还能适应。但对于大鲵来说却无法使业者预期的收益,因为藻类也是水中生物。大鲵养殖中途着重大鲵与生物链,共同养源,容养空间互动,而不是用药治大鲵。

大鲵疾病的发生与环境中致病菌与病毒数量关联不大,更多的是由于生物链的破坏和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导致生态失衡的综合因素所致。野生大鲵没有病虫害给我们的启示是:大鲵在溪流的自然生物链中栖息,它的生物链的没有被破坏,也就是水中生物链没有失去平衡,藻类种群优势维护了池中的生态功能的良性循环。

大鲵养殖关键技术的突破来自于池中的生物链的非常态衍化,由此衍生会使池中养源转为非共同养源,而不是转为共同养源。非共同养源的生物链就能演生出大鲵生长所需藻类。因为,哪一种藻类孕育哪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是固定的。而固定的水域里元素衍化的食物链与生物链也是固定的。所以,养殖的大鲵应着重大鲵与生物链,共同养源与容养空间的互动。养大鲵应专注的是水中元素不被缺乏。专注池中大鲵生长所需的藻类维护,以防池中藻类所需的养源断层,决不是滥用抗生素或化学药品来防治大鲵或养大鲵中途放微生态剂来改善水质。这是因为大鲵的生病因是来自于共同养源及池底容养空间不足所衍化的氨基酸转化出了问题。事实上就是残留或囤积于池底的氨、硫养源被氨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出了问题。所以,养大鲵不要用药物防治,而是专注水中蛋白质与氨的转化。也就是大鲵养殖只要使用经过元素鱼微生态剂所衍化出来的养源水入池后会促使池中生物链非常态衍化,再由生物链演生出大鲵生长所需的藻类。此时,池中共同养源就转为非共同养源。养源水入池后会自动分解池中NH4与NO2转出的养源。池中就会有大鲵生长的足够容养空间。藻类不是病原体分裂与繁殖所需的养源,说以,病原体无法分裂与繁殖。因此,大鲵养殖途中自然就不会生病。这就是大鲵养殖不生病,不用药防治或中途放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无残留的关键所在。

3.大鲵养殖池中相微藻的生态功能

藻类对大鲵养殖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对于维持大鲵池生物链统的正常功能, 稳定池塘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有研究表明, 大鲵疾病的爆发与水体中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大鲵池中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尤其是生物的类群和数量与大鲵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 而其多样性指数则与大鲵病害的发生呈负相关。其次, 藻类的种群组成、种群密度与水体理化因子密切相关, 大鲵池中藻类的种类、数量可直接影响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优良的藻类在种群稳定、生物量持续增长的过程中, 可促进水体中营养盐的分解与转化, 减少并消除氨氮、亚硝酸氮、有机污染物等多种有毒物质; 而且还可通过光合作用产氧而增加养殖水体的溶解氧, 促进水体中富含的耗氧性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一旦水体中优良藻类生态平衡被打破, 有害微藻过度繁殖或环境中的微藻种类过于单一,则既不利于促进养殖生物链统的良性循环, 保持养殖环境的相对稳定, 也不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进而严重影响养殖大鲵的健康水平, 可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养殖环境的优良与否是引发大鲵产生应激反应和抗病力下降的主要诱因。因此, 构建优良硅藻, 优化大鲵池中藻类的结构, 进而建立以硅藻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池塘藻类调控技术。这对维持大鲵养殖池塘生物链统的动态平衡, 促进大鲵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大鲵池中藻类群落结构的特点

4.1. 大鲵池中藻类群落结构的特点

微藻在大鲵养殖池微生态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于维持池塘生物链的正常功能,稳定池塘环境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引入优良藻株来优化微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生态系的动态平衡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大鲵大鲵池微生态调控防病的一种重要方式。

大鲵池中藻类群落结构, 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 群落组成包括浮游性种类和底栖性种类, 但总体而言其种类数目要少于溪流水域; (2) 群落中优势种单一, 优势度高, 耐污性种类较多,  ( 3) 大鲵池及所纳入的养殖水体中微藻结构极不稳定的特点; ( 4) 大鲵池中微藻的多样性指数基本可代表其水质情况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于不同的大鲵池在不同的养殖时间, 其藻类群落的多样性也有所不同。在大鲵养殖池的生物量远高于溪流水域, 但种类要少于溪流水域; (5) 大鲵池中微藻细胞数量远高于所引入水源中的细胞数量; (6) 养殖后期, 大鲵池中耐污种类种类增多, 微藻生物的群落演替具有突发性, 时间短, 速度快, 群落中, 一般有2~3 个优势种, 环境中的优势种越少其优势度就越高。就生产性能而言, 大鲵养殖生产中通常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种, 其水质稳定, 病害少, 大鲵生长亦较好; 以蓝藻为优势的水体中, 大鲵生长缓慢而且容易引发病害。大鲵池生态环境中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的生态功能较数量优势种的更为重要。有些种类虽然个体数量的优势度突出, 但其个体小, 生物量少, 对藻类群落和养殖环境稳定性的维持作用并不大, 而有些种类的数量并不占优势, 但其个体大, 生物量高, 光合作用强, 对维持藻类群落及养殖环境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优良微藻时要充分考虑各微藻种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科学合理地筛选、组合和优化。微藻技术是一项有机结合微藻生物学及微藻环境生态学的新兴生物技术, 它以水体中的浮游微藻为对象, 以运用微藻生理、生态特点调控、优化养殖生态环境为目的。

4.1.2.微藻优势种群的生态特性

 (1)优势种群的数量:池微藻群落中优势种突出,所占比例高达38.6~80 % ,成为大鲵池中的优势种群。例如汉中留坝1号池中硅藻数量占微藻总量分别为80 %,硅藻多数情况下优势种占微藻总量为38.6~80% ,其优势种的变动趋势与微藻总量变化趋势近乎一致。这表明大鲵池中微藻总量系由硅藻优势种所控制。

(2 )优势种群的演替:微藻在大鲵池中形成优势种群的持续时间在不同藻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种优势种数量的连续时间分布亦有规律性,汉中留坝1、2号池,舟形藻种群持续时间为80~120d ,针杆藻为90~120d 异极藻为80~120d。

(3)微藻优势种的分布

舟形藻是大鲵池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汉中留坝、免县、重庆、酉阳、大鲵池可形成优势种群,细胞数在(1.23~8.7) ×107个·L-1 ,pH 值在6.7~8.0 之间, 透明度为60~85厘米,终年可见。针杆藻是硅藻类在大鲵池分布较广的优势种, 汉中留坝、免县、重庆、酉阳、四川兴文、贵州贵定细胞数在(2. 2~2 .60) ×107个·L-1 ,pH 为6.9~8.2 ,透明度为55~85厘米。褐色水主要以硅藻类为主,多数硅藻优势种群都有持续时间长、数量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微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而使水质优良。

 

5.藻类利用池水体中营养盐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 养殖水体中各水化因子对浮游微藻生长影响的次序依次为磷酸盐, 氨氮, 铁离子, 亚硝氮, pH, 硝酸氮, 温度, 锰离子, 溶解氧。可见, 氮、磷营养盐对微藻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不同种类的微藻对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和氮、磷配比有不同的要求。有数据显示, 在的精养大鲵池中, 其平均总氮、磷和铁的浓度分别为0.97、0.05和0.15 mg·L-1, 而浮游藻类对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最适浓度下限分别为79.9和18.0μg·L-1

 

                        图14-14大鲵池营养盐变化

6.藻类技术在大鲵养殖中的应用与展望

大鲵养殖业以成为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 目前, 我国的大鲵生产以集约化、半集约化养殖为主体, 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 加之养殖过程中对水质调控技术的不合理, 以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养殖生态环境失衡、大鲵病害频发和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显然, 寻求安全、环保、有效的措施, 维持大鲵池生物链平衡, 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 促进大鲵的健康生产, 同时实施封闭与半封闭的科学管理, 是生产质量安全的养殖大鲵产品, 维系我国大鲵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见图14—15。

 

图14—15藻类培养

7.藻类技术在大鲵养殖中的作用

(1). 作为水质改良剂

可利用微藻光合作用放出的大量氧气和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成分来净化污水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因为微藻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H2O、CO2 和无机盐如NH4+ 转化为体内有机化合物,产生氧气,提高溶氧水平,并使水体PH值升高,从而促进细菌的矿化作用,在细菌的作用下使H2S 变成无毒的硫酸盐,反应可表示如下:H2S硫化细菌S0 硫化细菌SO42?因此微藻一定量的存在,对改善和稳定水体生物链统起重要作用。Lefebvre的试验结果表明,集约化养鱼池塘流出的废水富含一些无机物质(N、P、Si 等) ,可利用这些废水培养硅藻( DiaTom) ,同时可起到净化废水的作用,3 —5d 废水净化率可达到90 %。颤藻、两栖颤微藻( OsciLLaToriaceae amPHiLia)有较强的吸收磷的能力,对污水的无机磷去除能力较强。实验水体中约3/ 4 的磷在微藻生长过程中被吸收,另有1/ 4 的磷是在微藻体基本停止生长后被微藻细胞吸收富集的。Du2mas报道鲍氏席微藻( PHormidium bohneri) 对养殖废水氮去除可达80 %。Thompson在自动生成的生物膜中检测到硅藻属和鞭毛微藻( FLageLLaTe) ,不仅可以去除氨氮,又可促进鱼类生长:试验组体增重率为103 % ,而对照组只有33 %。微藻在池中均可降低养殖环境中氨氮与亚硝酸氮含量,实验结束时,实验1 ,2 ,3 组的氨氮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51.17 % ,37.18 %和39.13 %;亚硝酸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30.12 % ,27.10 %和26.14 % , 绿球藻种群对降低氨氮与亚硝酸氮效果较为显著。因为稳定的微藻种群可吸收和利用水体有机质及排泄物,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微绿球微藻种群有所增加,成为主要的优势种群。

微藻在大鲵养殖池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于维持池中生物链的正常功能,稳定池塘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微藻在种群持续稳定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一方面能降低并消除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保持养殖生物链良性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2).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

微藻由于其营养价值,已被广泛用做水产动物的饵料。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微藻作为水产动物饵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外已开发出40 余种微藻应用于鱼、虾、贝类的育苗生产中。如拟球微藻生长快,细胞密度高,而且富含蛋白质,在微藻培育系统中找不到弧菌,如同时以微藻为饵料可有效控制弧菌的数量。小球微藻干粉或提取物添加到鱼类的食物中,可改善鱼的肉质。

(3).增强养殖动物抗病能力

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与大鲵机体抗病力和其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病原体的数量,也影响虾体抗病能力。大鲵疾病的发生不与环境中致病菌与病毒数量呈正相关,更多的是由于生物链的破坏和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导致生态失衡的综合因素所致,更进一步证明,在大鲵养殖的水环境中有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增加,使大鲵的抗病力降低,即与大鲵抗病力有关的酶活力如SOD、POD、溶菌和抗菌活力等降低,血细胞数量减少,因而提高了对致病菌的易感染性。通过微藻生态调控,改善养殖环境来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力,是对水产生态调控防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藻所含有或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包含抗细菌或真菌的物质,可以杀死水中的致病菌。

     8.大鲵食物链养殖技术  

   大鲵食物链养殖法是最佳的方法,食物链可以提供一连串最佳的自然饵料,由于自然饵料的营养均衡,所以大鲵摄取后,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繁殖力、提升免疫力,进而防止疾病发生。利用自然食物链繁殖大鲵最大优势是一它可使大鲵在人工养殖生态环境条件下自然繁殖,并且使大鲵性成熟率高、自然产稚鲵量大,二是使大鲵稚鲵、幼鲵、成体在繁殖全程中不会生病,不会死亡。真正解决了稚幼鲵易死亡的难题。这是因为池中藻类占优势,病菌无法生存,池中没有病菌病毒生存的空间。

食物链的组成要素是水中基本元素+水中蛋白质+个体细胞。

生物链的组成要素是食物链+阳光+空气+水份。

生物来自水中细胞衍化与该生物的竞争之进化,衍化与进化都来自于生物的生存习性,生存的竞争力量来自于该水域的食物链,再由食物链衍生出生物链,而生物的习性又是该水域生物链使然。当地下水涌出地面时带出土壤中的元素与非完全性生物链的细胞。所含元素与细胞的水源涌出地面后,无论是成为河流或海洋、均会与阳光接触,然后籍阳光的温度与氧气产生新一代的食物链。出地表水中的生物为图生存与繁殖,在有阳光的食物链里自行产生生存竞争与蜕变演化。水中细胞蜕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与死亡生物个体,经水中氨的转化后的水质,为生物蜕变的生物的食物链;也是该水域生物链的基本养源;再由此养源衍生出适合该生物衍化的生物,该养源就是该水域生物链形成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主宰生物进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与元素供给的食物链养源。如果经人工投饵或生化污染会使该水域中元素消失,那么该水域因食物链的转变再衍生出另一种生物,又会因食物链的转变促使该生物突变。就大鲵而言,池中元素的消失就无法使它衍化出食物链与生物链,也就无法由生物链在演生出适宜大鲵生长所需的藻类。大鲵养殖就是要找到它的生存蛋白质。此种蛋白质不是下蛋白质入池,而是要借助该池的食物链与生物链的衍化后才会对池虾有实质的作用。大鲵生病来自常态藻类,水中藻类出问题的因来自经氨所转出的氨基酸,氨基酸出问题来自于水中蛋白质与大鲵生长所需的元素衍化。所以,大鲵养殖仅视水色放元素与微生态剂会使池水衍生出非共同养源。亦会自动分解NH4与NO2,亦会使池水中藻类养源支撑点不断层;由非共同养源所衍生出稳定的藻类,才是大鲵养殖中途不生病,能长久获利的关键。

食物链系指水域环境中,植物性微藻(生产者)吸取水中之营养盐,在日光下行光合作用,大量增殖,然而草食性动物(消费者)把微藻捕食之,将生产者的能量直接利用,为第一次消费者,而较大型的肉食大鲵再捕食第一次消费者,而成为第二次消费者,更大型的肉食大鲵再捕食第二次消费者,而成为第三次消费者,以此类推,如此由于食物连结而成的大鲵相互间捕食之连锁关系,称之为食物链,水生大鲵食物链的一般模式如下。

     微藻    浮游动物      水生幼鲵    大型生物

  生产者     第一次消费者       第二次消费者       第三次消费者

8.1.大鲵的食性与饵料养源

  一般而言,大鲵的食性是肉食性,随着生长阶段不同,其食性也略有变化如下所示:

生长阶段     稚鲵期     幼鲵期      成体期

食性变化    浮游生物     肉食性      肉食性

 

本文选自<<大鲵仿原生态繁殖技术>>著作中十四章,主编金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