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禅师语录视频:人体穴位分布图(超清晰彩图版) ,穴位学名腧穴针灸的部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8:18
人体穴位分布图(超清晰彩图版) ,穴位学名腧穴。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 

人体穴位分布图(超清晰彩图版) ,穴位学名腧穴。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

穴位学名腧穴。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简介     腧(shù,第四声)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
穴位图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时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来源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
人休穴位图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编辑本段]穴位原理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脚底穴位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编辑本段]排列规律     人体“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推测如下:
    
穴位图●我们知道,“功能”这种东西,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我们身体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体液”和“神经”,那么“穴位”是不是因为“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而“产生”的呢?那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凹槽处等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眼部穴位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穴位图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人体上肢正面穴位图

人体上肢背面穴位图

人体下肢正面面穴位图

人体下肢背面穴位图

人体下肢侧面穴位图

人体头部侧面穴位图

人体头部背面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