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眼扩张 百度贴吧:广西泗涧山因缺乏经费至今无法繁殖大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6:56

广西泗涧山因缺乏经费至今无法繁殖大鲵


日期:2011-7-25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500娃娃鱼寄养邻家  保护区抱“金砖”叫穷

投资数百万元的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因缺乏经费至今无法繁殖大鲵

□平安广西网/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吴志刚

被寄养的娃娃鱼。

  广西泗涧山,水清林密、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无工矿企业污染,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是大鲵(俗称娃娃鱼)理想的繁殖栖息地。全区首个区级野生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就设立在此。

  然而,自然保护区投资上百万的救护驯养池2009年9月验收合格至今,仍未正常投入使用,就连40多万元购回的505尾鲵苗还寄养在一家民营养殖场里。

  目前被称为“金娃娃”的商品鲵每公斤的市场价为3000元,养殖大鲵被誉为“吸金产业”。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鲵养殖专业户已尝到甜头。然而泗涧山大鲵保护区这505尾鲵苗为何要寄养在一家民营养殖场?保护区持有这得天独厚的“金砖项目”为何仍在喊穷?

505尾娃娃鱼苗——寄养邻家

  大鲵,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位于融水县境内西南部。保护区建设项目由农业部2004年9月批准立项,2009年竣工。项目完成总投资480.63万元,其中包括救护、驯养池3163.76平方米,投资149.56万元。2009年9月,保护区建设项目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合格。2009年12月28日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将保护区的资产和管理权移交融水县。

  7月12日,记者随融水县委宣传部罗主任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位于永乐乡的融水宗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榔枧大鲵驯养繁殖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505尾鲵苗就寄养在这里。

  换上干净拖鞋,走进光线暗淡密闭的房间,踏着没过脚背的水,身上一丝丝凉意。饲养池水中的小鲵见到手电的强光,慢慢在水里游动。养殖场的杨先生告诉记者,这几个池内的小鲵就是保护区寄养的。

  大鲵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证实,这505尾大鲵苗种,是保护区去年12月24日从广东珠海引进,花钱暂养在这里,长大后再进行增殖放流。目前,鲵苗健康成活率100%,尾重量已达350克左右。

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全貌。

驯养池能否养鱼?——各执一词

  保护区建有驯养池,为何要把鲵苗暂养在一家民营养殖场?

  “保护区驯养池不具备娃娃鱼生存条件,主要是温度过高。”大鲵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回答道。

  通过验收的项目为何不能养娃娃鱼?这个疑问在记者头脑中盘旋着。

  进入位于怀宝镇海洞沙江尾(地名)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的驯养基地,一栋高楼和4大片石棉瓦盖的平房映入眼中。驯养房门前挂着“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救助站”和“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驯养繁殖场”字样的两块牌子,然而一堆建筑弃土几乎遮住两块牌子。透过“铁将军”把守的大门,可以看到石棉瓦平房内一间间大小不一的驯养池。几十间池子全部闲置着,有的池内还堆着建筑垃圾。

  据知情人透露,保护区曾在两个池里试养过娃娃鱼,不知什么原因,后来鱼死了。于是,保护区内不适应养娃娃鱼的消息传开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7月15日,在广西水产研究所,记者见到了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者。

  “我们是在考察张家界、珠海等地成功养殖娃娃鱼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出的设计方案,设计满足大鲵生长需要,并经有关专家论证,最后才实施的。”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者否认驯养池不能养娃娃鱼的说法,他认为当地村民利用自家简陋的条件就能养活娃娃鱼,“保护区驯养场所里不能养的说法简直匪夷所思。”

  对此,广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渔政处有关负责人认为,项目修建的驯养池基本符合养殖条件,也可以仿造娃娃鱼生存环境,根本不存在“气温过高不适娃娃鱼生存”的说法。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论:“项目基本完成了初步设计批复的建设内容,工程质量合格,项目管理规范,资金全额到位,专款专用,档案资料齐全。验收组一致同意通过竣工验收”。2009年9月24日,广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发了《农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书》。

保护区娃娃鱼驯养池闲置已很久了。

寄养实乃无奈之举——资金不足

  2010年4月,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挂牌成立。

  管理中心负责人说,中心要重新启动驯养场工作,发挥其功能,面对最大的困难是缺钱。目前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靠“输血”,自身没有“造血功能”。

  “管理中心有7名工作人员,除财政拨款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和自治区每年下拨5万元经费外,没有其他科研经费。”该负责人解释说,因为中心不具备申报娃娃鱼科研项目的条件,无法取得科研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开展科学研究。

  驯养繁育池存在缺陷,也是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投资的40多万元购买的505尾大鲵苗暂寄民营养殖场养殖的主要原因。这名负责人表示,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造成保护区多项工作进度滞后。驯养繁殖池建成后,他们曾在池内试养娃娃鱼,结果鱼儿死了,他们初步分析是水温增高致鱼死亡。只有投资对驯养繁育池的进水系统进行改造,增加除沙设备等,才能模仿娃娃鱼自然生存环境。

不能端着金碗去讨饭——突破瓶颈

  国家投入149.56万元建立的3163.76平方米的驯养繁殖池,如今却白白地丢空。自然保护区如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招商引资、搞股份制……广西水产研究所科研科负责人认为,国家财政投巨资建立了大鲵自然保护区,这里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一批鱼苗和驯养场所,有这么好的资源,保护区总不能端着金碗去讨饭吧!管理中心的决策者要有开拓精神,转变观念,可利用繁殖基地从事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把基地发展壮大。

  据了解,2010年9月,融水县将驯养繁殖场对外招租。招租方案公布后,已有几拨老板到管理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均认为这是一个驯养繁殖娃娃鱼的好地方,但要投资改造驯养场所,使其合适娃娃鱼生长。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管理中心除加强日常管理外,首要的工作是招商引资,把驯养繁殖场地租出去,盘活救护驯养繁殖;其次是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娃娃鱼的意识,带动周边村民养鱼,让他们致富,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广西水产研究所专家同时强调,保护区要招商引资,但前提是应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渔业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强化监管职能,才能真正地做好娃娃鱼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做好大鲵文章——钱景可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大鲵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以后产品方可经营利用。目前商品鲵是每公斤的市场价为3000元,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在融水,真正令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感到尴尬的是已经初具规模的两家私营养殖大鲵专业户。

  怀宝镇九东村支书陆本瑜,2009年花16000元买回20尾鲵苗在家里养殖,如今最大的鲵体重有1500克以上。陆本瑜告诉记者:“养娃娃鱼比养猪、养牛、种菜划算,利润高。”今年他计划再买30尾鲵苗,扩大养殖规模。

  另一家就是保护区寄养小鲵的融水宗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莫宗儒投资200多万元在自家责任地上建起了大鲵驯养繁殖场。2009年5月他用5万元购买了50尾鲵苗,现今最大个体重量在4000克以上。经过两年养殖,50尾大鲵价值超过30万元。他计划在2至3年时间,将养殖规模发展到2000尾。

  如今,莫宗儒的养殖场被融水县人民政府指定为特色养殖示范基地。融水县科协正积极引导成立养殖协会,发展会员,以基地为平台,开展技术培训,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发展大鲵养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好大鲵保护与发展的文章,将大鲵人工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