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百良珠珀猴枣散:承古开新 独树一帜---“扬州八怪”之高凤翰e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2:34
承古开新 独树一帜
【保护视力色】 【打印】 【字号大中小】编辑:ww 2011-06-10
 
“扬州八怪”之所以称“怪”,就是在于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正统派眼中异于常人,开一代风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谈及他们的书法,莫过于郑板桥之六分半、金农之漆书、黄慎之狂草最具代表性。而高凤翰书法,谨遵古法,深刻把握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也是有别于“扬州八怪”(或称扬州画派)书风的唯一一人。他的书法分为两个阶段,即右手和左手之分,而后者更为世人所折服。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自身的勤奋不辍以及兀傲不羁的思想、惊人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一、高凤翰生平
高凤翰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终年67岁。曾单名翰,字仲威,亦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别号甚多。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凌霞所著的《天隐堂集》、汪鋆所著的《扬州画苑录》把高凤翰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的说法有多种,现在看来,这种提法的面有点窄,在这里不作详细阐述。高凤翰的一生,从小勤奋好学然而屡试不第,45岁时还只是个秀才,他自叹曰:“埋头荒村,郁郁看屋壁者逾二十年。”半生的努力,通过知州黄之瑞的举荐应“贤良方正科”考试,考取一等,被雍正皇帝召见于圆明园,出任安徽歙县县丞。然而好景不常,当政治上刚要有起色的时候,长子病故,接着被诬告,后来又受到卢见曾案件的牵连入狱,精神上的打击和牢狱之灾,使他的风痹病发作,55岁时右手病废,意味着仕途生涯从此与他彻底绝缘。然而,高凤翰以刚毅豁达的心境,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艺术创作上,为了给自己鼓劲,自号“一臂思扛鼎”、“尚左生”。改用左笔创作书画,他广开新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后人推崇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左笔书画家。
二、诗书传家,少具异才
高凤翰出生于书香门第,8岁入塾就师,学习非常勤奋。“薄日照窗,急以冷水沃面,抱书赴馆,习书作画。”由于从小养成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使他博览群书,遍临名碑名帖,为其以后成为一代“艺术巨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父高曰恭是康熙年间举人,曾任诸城、淄川教谕,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书法家。高凤翰15岁随父至淄川,相与往来的多是长者和艺术界名流,如张贞、张在辛、蒲松龄等,对少时的高凤翰在艺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发和激励作用。他父亲任满时,诗人张历友为其父饯行赋诗,其中就有赞美高凤翰的诗句:“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可见高凤翰从小就才华出众,被长者们另眼看待。其叔父、堂兄亦是能书、善篆之高手,这一切无不使他自幼耳濡目染,浸淫其中。
三、精妙流美、炉火纯青的右手书法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流畅自然,用笔富有内在的骨力,杜显震评其右手书法说:“其精妙流美已臻炉火纯青。”旧时的科举制度,给一批文人以较为残酷的打击与摧残。高凤翰亦是如此,当时要求取功名,必须书写“干禄字”、“馆阁体”,凤翰在此期间接受强化训练,书学唐楷与赵法,结体严谨有法度,下笔圆润温雅。观高凤翰46岁时的《高凤翰恭呈奏履历折》,通篇小楷工整、洒脱,灵动中毫无懈态,有晋唐写经之风。
“扬州八怪”中,草、楷、隶、篆皆精者,当属高凤翰。他的书路宽广而博学多识,多方面的学养汇集,使他的右手书法功底深厚,自然天成。清代初期出现一些善于写隶书的高手,其中郑谷口的隶书成就最高,一时间学者甚众。高凤翰和他的好友张在辛都是学习郑氏隶书的较有成就者,得其神髓,骨力洞达。他的隶书除学习郑氏外,还取法于汉代的曹全碑、史晨碑,笔画跳荡,结体平静中蕴藏灵动,工整中带有行书笔意,墨韵华润,学古而又有变化,一改前人呆板、僵化之风。
其篆书,宗秦汉,苍古朴茂,大气磅礴。学者张郁明赞曰:“师法秦汉,不拘于成法,而自出新意。”其篆刻是当时“四凤”之一,领一时风骚。其行书,推承二王,在为高其佩藏《明肃本淳化阁帖》题跋云:“昔人谓右军人品绝高,惜为书法所掩,以弟不知书者言之,今观其书,端庄和雅,元气浑然,即其人品可知。……近代以来,疏秀率真如倪鸿宝,嵚其磊落如黄不斋,瘦劲朴野如傅青主,皆一望而知其人,孰谓书法不可以观人哉”。可见高凤翰在追求艺术的同时,非常注意人品的修养。高凤翰右手行楷,书写流利而笔锋内敛,能看出明显的颜书笔法和欧书结体。“书”心画也,可见高凤翰书法思想及书法的崇尚有其独到之处。其右手草书,师法晋唐,潇洒流畅、秀丽俊雅。
观高凤翰55岁以前的书法,无不流露出王书的中和之风。正是这种书法思想,所以在用笔、造型上讲求圆而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做到温润娴雅,不激不厉。正与明人项穆《书法雅言》所云;“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相谋合。这也是深受儒家思想观念熏陶的文人士大夫笔下流露的精神气象。
四、苍劲古拙、嶙峋起伏的左手书法
纵观高凤翰的书法作品,其左手书法最具影响力,被世人所推崇,传世较多,且真、草、篆、隶皆精。他的左手隶书与右手隶书无甚差异,完全走的是古拙沉雄的路子,用笔和结体源自心田,让人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陈梗桥评价高凤翰的左手隶书道:“他确实有天才,他的左手隶书跟右手隶书竟无二致!”。这是因为高凤翰的右手隶书功底深厚、娴熟,书写起来洒脱自如,信手拈来,一蹴而就。改为左手书写以后,以心作书,用笔谨慎沉稳,创作出的左手作品当然和右手没有什么差别了。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赞高凤翰的左手隶书为“胶西金铁”。可见高凤翰的左手隶书浑厚伟岸,自成面目。他自题所书云:“眼底名家学不来,峄山石鼓久沉埋,茂陵原上昔曾过,拾得沙中折股钗。”所以他的书风不拘一家,兼收并取。
高凤翰的左笔草书,由右手的流畅变为生涩奇诡,结体东倒西斜不法常规,纵横多出己意。其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往往有节奏的停顿,线条显得一边光洁一边毛涩,如同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碑断石。书风雄深老辣,锦绣内藏,抛弃壮岁的火气,更为成熟。有人赞他的左手草书为“宛如破败了院墙的古庙,四面来风,庙中的山石、草木、神鬼,在狂风中东倒西歪,肆意零落。”《广川书跋》中对他的草书评道:“……如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可见无论今人古人对高凤翰左手草书,无不交口称道。观凤翰先生《南阜山人生圹铭》左手行书,他溶入章草、隶书笔意,书法质朴,直率,行笔滞涩,浑然天成,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当代评论家李既匋评道:“气息流走,奇趣横生,在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能以左笔书法擅胜场的尚无人与他比并,这种艺术的成就为后来各左书家所不及。”
用左手作书在中国历史上高凤翰不是第一人,然而由于他的巨大创作才能,将左笔书法提高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同现代那些根基浅薄求新求怪的书风相比,他虽然是不得已才用左手作书,但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自然生动的,没有那些刻意求怪的弊病。郑板桥赞高凤翰的左笔书法云:“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馀。”还亲制“砚田生计”印章赠送高凤翰,其边款云:“西园工诗画,尤善印篆,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余作此印赠之,竟忘其雷门。”说明高凤翰的左手书法声誉甚隆,人们无不以拥有他的左笔书法为荣,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境地,连郑板桥也不得已而仿制他的作品以应付求索者。同时也反映了高凤翰的左笔书法与金农漆书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同凡响的。
高凤翰的艺术成就在“扬州八怪”诸家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风与郑板桥、金农、黄慎有极大差异,而融儒、释、道(高凤翰晚年信佛),集诗、书、画、篆刻于一身的高凤翰流露出的是一股书卷气,正如苏轼所云:“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而应之以手,端乎章甫,若有凛然不可犯之色。”
高凤翰的书法艺术,传统功底深厚,孤高拔俗,但仍被画名所掩。在清代书坛中,应是继王铎、傅山之后,又一位复古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的书法家。
(2010年5月26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