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唇膏笔试色 214:对联故事—扬州八怪”之郑板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42:33

14、“扬州八怪”之郑板桥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作了很多对联,且对联都和“扬州八怪”的名头紧密相连。.

 

(一)虚心竹  傲骨梅

郑板桥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 :“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对联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并且当即就写。联曰: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副联语,可以说是郑板桥的自画像。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在官场上不逢迎拍马,不随波逐流,关心民众,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因此被罢了官。

 

(二)宁挨骂  不爱夸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 ”。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 ,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三)三秋树  二月花

郑板桥之所以能达到诗、书、画三绝的境界,是他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结果。他挂在画室的对联,是他对艺术追求的高度概括。联曰: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艺术上主张以最简炼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人多许。譬如,画兰竹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的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气勃勃。作者巧用成语“删繁就简”,概括了个别规律,用“领异标新”概括了一般规律,言简意赅。用“三秋树”、“二月花”两个比喻加以形象化,用诗的意境和画的美感表现出来,不但予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意趣盎然,见解精妙,很有魅力。

 

(四)豁达处世  坦然对事

郑燮六十岁寿诞时,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寿联,曰: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

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

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此联作于潍县任上,因对官场黑暗,深致不满,已有归田之意,次年即因忤大吏而被罢官。上联说人生短暂,有如作客,何必谈什么福寿、安宁?只要有钱用,有酒喝,有饭吃,高兴时拿几页纸,毫无拘束地写诗作画,兴趣广阔,天真烂漫,五官灵敏身体健康比做什么官都强。如果能这样,那就长寿更好。下联说,如果一心想修道成仙,固然是自寻烦恼。只要耳朵听不到低俗之声,眼睛看不见庸俗的人和物,心中没有庸俗的欲望与贪心,随意穿插画几枝鲜花,早起晚睡,悠闲自得的过一天可当两天。这样算,虽然才到六十,等于过了百岁还多。联语把蔑视流俗的高洁品格、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构思新奇,对仗工巧,语言诙谐、幽默,从容豁达,非大手笔不能为。

   郑板桥的自寿联加上他作所下面几副对联全方位的反映出他的处世哲学

遵祖宗一脉传流,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派正路,唯读唯耕。

 

世道不同,话到嘴边留半句;

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多读古书开眼界;

                   少管闲事养精神。

(五)有钱没理莫进来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能看到里面。有个人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 :“我听说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凿好窟窿之后,又写了一张告示和一副对联贴到衙门口。告示说:“本官日夜受理状子” 。对联曰: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叫他青天大老爷。

 

(六)出联断案,主持公道。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一位老先生到县衙击鼓告状,说:“我在姓丁的有钱人家里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丁家不仅不给我教书的工钱,还将我辞退了。”说完,老人还掏出契约为凭。

郑板桥看上面清清楚楚写道:“教书一年,付酬金八吊钱”。问:“他为什么辞退你呢?”

老人气愤地答道:“他说我才疏学浅,不会教书。”

郑板桥略一沉吟,决定亲自出联考考老先生,即以大堂上悬挂的灯笼为题出上联,老先生即刻应对出了下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出句)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对句)

郑板桥听后,觉得对仗工整,朴实而巧妙,证明老先生有真才实学,绝非误人子弟之辈。当即传来姓丁的审问,姓丁的无言以对,只好认错。郑板桥判姓丁的立即支付老先生八吊钱的学费,另罚姓丁的八吊钱,作为老先生被其无故辞退的经济补偿。老先生谢过郑县令,高兴而去。

  

(七)“八怪”斗“老虎”

话说杭州城里有一个姓张的恶棍,横行霸道,大家叫他张老虎。张老虎在西湖上有一艘画肪,每日带一帮手下在船上花天酒地。有一天酒醉饭饱后,凑了几句疯话作上联,得意洋洋地写出来,要人对下联。并且说:“对不出者,不准下湖游览”。他的上联是:

               吃墨,看茶,听香,读画。

这样的歪联,确实难倒了不少人,西湖上一时无人游览。一天,郑板桥到杭州,去游西湖时也被拦住,说是对不出下联不准上船游湖。

郑板桥问明情况,看过上联,心想:你张老虎会胡说八道,也不问问我是谁?没有点邪乎,会叫作“扬州八怪?”想到这里,便大大列列的走到张老虎面前说:“如果我对出了下联,今后不准刁难任何人。”

张老虎说:“一定!”

郑板桥要张老虎取来文房四宝,提起笔龙飞凤舞写出了下联:

吞风,卧露,喝月,担云。

落款是“郑板桥”三字。

张老虎知道碰到了剋星,不得不收场。

郑板桥歪对张老虎的歪联,一时成为杭州家喻户晓、街谈巷议的笑话。

 

(八)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湖心渔船升起袅袅炊烟,湖滩边的菱舟传来阵阵渔歌,半轮上弦月跃出湖面,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满湖象碎银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郑板桥兴奋地吟道:

半湾活水千江月

正在思索对句时,天色陡变,狂风大作,湖面顿时波涛翻腾,小船打翻了,郑板桥被抛入水中。危急时,附近几只小船赶来,渔民从水中救起了郑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有一种大蚌,蚌里有珍珠。

板桥说:“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样样都是宝啊!

一粒沉砂万斛珠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副对联: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当地渔民请石匠把郑板桥的手迹镌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

 

    (九) 郑燮题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网师园濯缨水阁,面水临崖,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而名。濯缨,古指洗涤帽带,比喻操守高洁。这是一副字少典多意深的对联,短短的八个字,包函了四个典故。上联的“曾三”源出《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曾三二字概括了曾参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美德。“颜四”源出《论语·颜渊》。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为凡是不合道德规范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下联“禹寸”,指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典出《淮南子》:“大圣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大圣即禹,他把一寸光阴看得比直径一尺的璧玉还贵重。“陶分”,指

晋代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光阴。《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既于众人,当惜分阴。”联语强调个人品德修养,鼓励人们爱惜时光,勤奋学习、工作。

 

(十)怪人怪联

①  打得好。郑板桥辞官回到故乡后,有一天朋友邀他去喝酒吟诗,路上被一个家伙拦住告状,哭着闹着要求“秉公而断”。

原来是一对夫妻吵嘴,许多人围着看热闹,这个不正经的家伙假装劝解,乘机动手动脚调戏人家老婆。夫妻俩看出这家伙的不良动机,停止争吵,狠狠教训了这个家伙一顿,打得他鼻青眼肿。

郑板桥听清缘由后,信口念道:

  瓜州剪子镇江刀;

  如皋钉耙海安锹。

这副对联讲的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四样铁器,与案情毫不相关,这个家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不好问郑老爷,又不便再跟夫妻俩纠缠,只好自认晦气。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念着:“瓜州的剪子,镇江的刀……”。

一个农夫听到,觉得好笑,脱口而出:“你这人还在这儿嘀咕什么?我告诉你,铁器是打出来的,这四样铁器都是打得出了名的好,他说你调戏人家的老婆,也跟这四种铁器一样——打得好!”

那家伙这才恍然大悟,弄明白了自己调戏妇女,挨打活该!

 

②  析字会意联:

人贫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上联“双月”,为“朋”字,意为“人贫朋友少”。下联“半风“,为“虱”字,意谓“衣破虱子多”。

 

③  骂和尚。郑板桥交了不少憎、道朋友,经常到寺庙投宿,出家人都乐于给他提供方便,但也遇到使人气恼的和尚。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个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十分势利,看他是个穷秀才,说要给寺庙抄经若干方可借宿,郑板桥只得答应。抄好经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郑板桥的字写得好,说要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郑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道:

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草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马上备香茶果脯,请郑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副对联裱好悬挂于佛堂,并且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这是个谜语联,上联寓一个“秃“字,下联寓一个”驴“字。一经点破,和尚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

注:  ①  繁体的“鳯”字,去了里边的”鸟“字后,是个“几”字。

②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虽才华盖世,却五十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和教书、卖画扬州、科考、做官、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郑板桥先后做过山东范县与潍县的县令十二年,深悉民间疾苦。他曾画墨竹一幅挂于县衙,画上的题诗是:“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潍县知县时,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终因救灾而得罪了有钱人和官绅,蒙冤被参,以赈灾不当被惩。他毅然辞官回家,在惜别潍县民众时画竹子一幅,画上题诗曰:“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辞官回家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有一天夜里,天冷,月黑,风大,雨密,他辗转不眠,发现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接着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时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然有恶狗,何不翻墙出去。正要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做官前在扬州卖字画,还不大被人赏识。辞官后再回扬州卖字画,己是声誉大著,身价和以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为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他写字画画,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答应还要骂人。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题字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郑板桥的字画,斤斤计较于酬金,在当时可谓俗不可耐。但他毫不隐讳,而且还写了一个可笑的告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侠,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还说:“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凭话旧论交情,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郑板桥,倒因为他率直,觉得俗得分外可爱。

郑板桥以“怪”出名,他的“怪”表现在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他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其实郑板桥的所谓怪,就是标新领异,不落俗套,不按常规出牌。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病故,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著有《板桥全集》。板桥二子均夭亡,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