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通气孔在哪图解:张锡纯先生和他的《放鱼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8:38

一片慈心照日月

--记张锡纯先生和他的《放鱼诗》

招伟邦

  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为振兴祖国医药学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颇具革新精神的中医学家,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救治遇的病人难以胜数。他留下的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汇溶古今、中西兼用,在今天对中医界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广博高深的学养。他还留下一些诗作,本文所介绍的这首是鲜为人知的“放鱼诗”。
  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放鱼诗》,这里先介绍一下先生的生平事迹。
  张锡纯先生(一八六〇年—一九三三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当时为直隶盐山边务里)人。先生生於书香门第,自幼跟父亲习文兼学医。先生本想注疏《五经》以宣儒理,後来深感民众受病魔之苦,便弃文从医。搜集了包括先秦《黄帝内经》至清朝名医验案在内的百余种臀书,发奋钻研、勤於实践,并常以宋代名臣范仲淹“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言自勉。学成後,就在家乡行医和教书。後来南下武汉,在革命军中当军医。尔後到东北,在奉天(今沈阳市)开设当地首家中医专科医院——立达医院。晚年移居天津市,除为人治病和著述外,还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直至逝世。
  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精擅中医,又借鉴西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审慎辨证,灵活施治,衷中参西”的特色医风。面对纷繁复杂的病变,施用切合病机的方药,以良好的效果赢得患者们的尊崇,在理论、实践上为振兴中医事业作出了贡献。
  下面这首《放鱼诗》就是先生於逝世前两天,在重病缠绵中写成的。兹将全文录出(其文原载於《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卷首),以餮读者。《放鱼诗》(并序)
  有客馈活鱼,两尾皆长尺馀。急命孙辈送之河中。又家人买鳢鱼,一尾独活,亦命孙辈送之河中。因作《放鱼诗》,以留纪念,且欲令孙辈知惜物命也。
  鳢眠知拱北,鲤鱼化为龙。
  水阔任游泳,何落人手中?
  送汝归江去,潭深少露踪。
  闻香莫贪铒,网罟避重重。
  随流多食物,慎勿害微生!

  这首诗言词古朴,语意恳切、深挚。作者的慈怀流露於字里行间。细读之下,仿佛天外吹来一股清香,沁人心魄;又如大悲甘露灌顶,即时身心为之纯净。短短敷语的序言、毫无矫饰的诗句,似日常话语般平淡无奇,却饱含着长辈对後辈的多少期待!特别是结尾的“随流多食物,慎勿害微生”,更是语重心长,充满无限的仁爱和真诚,似乎是叮嘱鲤鱼,又似乎是提醒儿孙,更应是谆谆告诚我们後人:切勿杀戮自然界的生灵,哪怕再细微的生命,也应加以惜护!
  这位在治病救人的忘我工作中度过大半辈子的仁慈长者,这位为振兴中华医学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可敬老人,在身患重病之际,在弥留人世之时,心中所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两条有鲜活生命的鲤鱼!此时此刻,他惦挂着的,绝非饱口腹尝美昧的低级欲乐,而是两个将受刀俎汤火之祸的生灵!於是吩咐孙辈们:立即把它们送回河中,让它们重获新生!先生与那些暴殄天物以饱一己之私欲的人们相比,其差别何止天渊啊!
  我们仿佛还看到那动人的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支撑起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提笔蘸墨,满怀悲悯之心,颤巍巍地写下了这首《放鱼诗》。然後放下笔,用微微发抖的手,逐个逐个地抚摸着孙儿们的头,教导他们从小要懂得爱惜物命,不要杀害生灵。接着兴致勃勃地低声吟诵诗句,又缓缓讲解诗句的大意,并向全家人说明写此诗留作纪念的意义。那句句教诲、声声嘱咐,就是要启迪後辈们:要培养仁恕博爱的美德,要继续发扬这良好的家风……这是多麽感人的一幕啊!
  老先生的一片慈心,可照天地日月!每与人谈佛,先生多次提到“世人但知我佛之成道救人,而我佛之投崖饲虎,殆(大多)未能尽知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锡纯先生的慈怀德风,体现了先哲们“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境界;也正是佛教行道者们倡导奉行众善、救渡众生及其“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高尚情怀的真实写照!
  记得当代有个伟人说过:一个人要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确,要一辈子做好事是非常困难的,而张锡纯先生的慈怀德风所体现的,不是隐含着这种难能而可贵的精神吗!
  啊!高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