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签证费用多少:情感失语:为何中国男人不会谈情说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2:05

情感失语:为何中国男人不会谈情说爱

  (一)中国传统的夫妻为何大都“相敬如宾”?

  上文提到,由于中国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的人格状态:要么童年无限延长,始终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要么未老先衰,三十岁的年龄却有着五十岁的心境,无论做什么都得过且过,了无生气。这两种男人,都让女人爱不起来,因为他们在情感上都是填空题,都等着女人来补充答案。说的再严重点,他们都好似患上了“情感失语症”。不会表达,不懂表达,也不想表达,跟他们结婚,就像嫁给了一个哑巴,一个什么甜言蜜语都不会说,什么样的内心想法都不会敞开来让你知道的“哑巴”。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造就了不少“哑巴夫妻”。

  在我的情感系列第二部《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我曾经详细分析过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关系。那时候青年男女结婚,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的是“门当户对”“传宗接代”,爱情从来就不是先决条件,甚至连上台面的资格都没有。按照易中天先生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的说法,就是“无爱之婚”,“无性之恋”,话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夫妻生活基本上处于“无性”的状态,有,那也只是例行公事,或者仅仅为了“播种收割”,既无事前的性吸引,也无事后的性快感。虽然那个时候,青年男子都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成人生追求的两大目标,但人生若只如初夜,初夜一过,梦也走了。渐渐,夫妻之间只剩下“相敬如宾”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夫妻就干脆往“相敬如冰”或“相敬如兵”过渡了,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中张国立扮演的丈夫跟徐帆扮演的妻子有这么一句对白“我拉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感觉是没了,但要分开是很难”,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夫妻的实质,只有亲人的温暖,没有心跳的冲动。夫妻似乎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才是头等大事,至于情不情、爱不爱并不重要。

  有时候夫妻之间过于浓烈反倒惹人闲话。据《汉书-张敞传》记载,汉宣帝时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张敞夫妻情深,每当妻子在家化妆时,张敞就为他把笔画眉,天天如斯乐此不疲。你说夫妻两个恩恩爱爱的招谁惹谁了,偏偏有爱管闲事的人给皇帝打了小报告,说张敞这小子不务正业,天天在家跟老婆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结果汉宣帝一听就火了,这还得了,赶紧拿下。张敞简直哭笑不得,只好跑到皇上跟前解释:“臣闻闺房之乐,夫妇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说,我们两口子亲亲热热的,不就画画眉毛吗,怎么了?又没伤风败俗,如果连这个您都要管,那天下岂不什么事都干不了了?汉宣帝毕竟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国家领导人,仔细一想,也对,人家两口子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又没影响工作,更非伤风败俗,何必管那么多呢?这个故事现代人看了以后也许会觉得莫名其妙,张敞既没包二奶,又没逛妓院,不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跟自己明媒正娶的老婆画个眉调个情怎么了,触犯哪条法律了,屁大点事连皇帝老子都要过问?你还别说,那个时候就是那样,夫妻之间横眉冷对很正常,没事画眉就不正常,

  别说外人直犯嘀咕,至少家里那位婆婆也会看不顺眼,就要无事生非。古文中就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母不悦,去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儿子太喜欢自己的妻子,但母亲不喜欢,照样可以休掉她。不要笑这种古训“变态”,现在很多婆媳不和,不也是这个原因?婆婆看不惯媳妇和儿子“过于亲密”,搞得家里总是战火纷飞,似乎两口子在家里得跟听英模报告一样正襟危坐,倘若举止亲昵,反倒像一对“偷情”的“狗男女”!这就是中国人普遍的情感逻辑:夫妻之间,平平淡淡才是真。性爱方面过于炽烈者,不是让人想起西门庆,就是潘金莲。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男女都是不懂感情的“木头疙瘩”,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出了不少感天动地的爱情诗篇: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和崔莺莺、贾宝玉跟林黛玉,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写的各种情诗,但这些痴男怨女要么以悲剧收场,要么只是在婚前爱的轰轰烈烈,要么就是“洒向青楼都是爱”,把各色妓女当成了情感的寄托对象。歌咏夫妻之情的诗篇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找到两对相爱的夫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钗头凤》中的陆游和唐婉,结果还被狠心的婆婆给拆散了。这似乎隐含着一种潜台词:两口子,“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才是正理儿,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算个啥!

  所以按照易中天的说法:“传统的婚姻,从士大夫之家到一般民间,夫妇之间的感情,都相当淡漠。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反对夫妻随意离异,主张“白头偕老 ”“相伴终生”“地久天长”,但更多的是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性”,和家庭内部的“稳定性”而非什么“忠贞的爱情”。

  相对于爱情,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更看重友情,更喜欢歌颂友情。最典型的就是四大文学名著,除了《红楼梦》里面有宝黛钗的爱情描写,另外三部基本上找不到一对像样的情侣。反倒在兄弟之情、朋友之情、师徒之情上大做文章。《三国演义》中的头号正面人物刘备甚至当着兄弟的面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这样重男轻女重友情轻爱情的“混账话”来,在《水浒》中,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很多,为情人两肋插刀的事,对不起,一件也没有,甚至还出现了好几起为了兄弟,插女人两刀的“疯狂事”(如武松为了大哥,手刃嫂子潘金莲;杨雄石秀“活剥”潘巧云)那中国人的“性”何处宣泄?男的要么去青楼猎艳,要么就“望梅止渴”——“望《金瓶梅》止性饥渴”,从各种春宫图画黄色小说里面“慰安”;女的要么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要么就压抑变态,一如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 。

  (二)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不符?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地轻视爱情?甚至对男女之间、夫妻之间正常的情感表达也总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那是因为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符。

  儒家学说当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的概念按照宋代著名理学家城邑的主张,则是:“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感情上,就是不倾向于爱憎的极端化和情绪化,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核心就是一个男人远离冲动,远离欲望,也包括远离女人。

  《论语》里曾经记载孔子路过卫国时见了卫国的国君夫人南子,这位南子虽然美艳绝伦,但做派稍显开放,也不知道孔子跟她见面谈了什么,出来之后老人家显得有点兴奋,毕竟那时候仕途不顺,突然之间被一个王后接见,又是大美女,估计孔子高兴得忘乎所以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但孔子也是一个男人,他也具备一切男人的弱点。结果孔子的徒弟子路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大概是觉得老师见了个美女,而且是名声不太好的美女,就有点飘飘然了,似乎有损“师道尊严”,至少跟孔子一贯的圣人形象不符,孔子就急了,论语里随之记下了孔子对子路说的这样一段话:“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我做的不对,就让天厌弃我吧。其实,孔子的潜台词是说,如果见南子的种种行为不符合君子风度的话,那天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孔子和子路这番表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不就跟一个美女见了个面喝了杯咖啡吗?又没干什么?何况人家还是王后,又不是街头流莺、青楼艳妓,子路有点多管闲事,孔子的反应也有点过激。但在男女授受不亲的那个年代,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看来,这可是大事,如果不解释清楚,那可晚节不保。可见,男人见色起意是要不得的,哪怕这个“意”仅仅是兴奋也天理难容。发展到宋代,朱熹等理学家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个六字方针并不仅仅针对女人,也同样是罩在男人身上的紧箍咒,慢慢地,中国人把一切“欲“都视为大敌。“无欲无求”成了最高境界。于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主动争取,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抗争,欲言又止、欲说还休,逆来顺受,得过且过成了中国人面对各种问题的普遍心态。所以,生活力求平稳,日子过得平实,不求多姿多彩,不求热情奔放,反倒心安理得。倘若一对男女爱的太过热烈、疯狂,男的容易被看成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女的则被视为不守妇道的荡妇娇娃。好一点像贾宝玉、林黛玉在贾府上下也被视为异类:贾宝玉被人称为”混世魔王“,以一本正经的那位父亲贾政更是把这个儿子看成”孽障“,恨不得亲手勒死他。林黛玉人缘也不好,贾府上下都对她敬而远之。这就是追求浪漫的结果,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还有一种论调甚嚣直上:如果一对男女,尤其是男人,不以结婚为目的去谈恋爱,就是耍流氓。

  中国人虽然自诩人情味比西方人丰富,事实上却是将本来应该是自然而发的感情公式化与渠道化的,因此,就倾向于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中国历来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反倒自由恋爱是五四以后从西方传过来的,两性关系必须符合人伦,倘若看到一对陌生的男女在街上走,或者秘密约会,就会生出很多闲话,甚至会认为是”伤风败俗“这些年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开化,略有好转,但正常的两性交往,还是放不开,要不怎么剩男剩女这么多?要么相亲节目怎么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多数中国男人,面对心爱的女人,不敢追,不会追,有时候只好逼得女方去”倒追“,我上大学是在中文系,原以为中文系的男生都很浪漫,谁知个个跟老夫子一样只会埋头读书,我记得上大二那会儿,我是宿舍里第一个谈恋爱的男生,结果同宿舍里其余的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好像我是个“;另类”,当时班上女生谈恋爱的很多,基本上找的不是中文系的男生,反倒是校外的居多,有一次跟班上一个女生聊天,才知道,她们都我们太木,像个没开化的小孩一样。连中文系的男同学都如此“呆头呆脑”,更别说其他男人了。

  (三)不会恋爱、不懂浪漫、不解风情为何成了中国男人的通病?

  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男人普遍患上了一种“情感失语症”:

  1、 不会谈情说爱,不敢主动表达,不懂甜言蜜语。

  说句有点不太客气的话,在情感方面,中国男人大概是世界上“情商”最低的男人之一:西方经典的文学模式都是英雄救美,中国不是,都是美女救公子,要不就是女侠搭救落魄书生。而且那些让老百姓喜闻乐道的帅哥们、才子们都一个个比黄花闺女还矜持害羞,没办法,男人都不主动,只好女人来主动进攻。《天仙配》里面是美丽的七仙女把人家董永堵在路口不让走,《梁祝》里面也是祝英台先主动表白,聊斋里面各色狐狸精更是半夜自动送上门;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里,男人不谈恋爱都还像模像样的,一谈恋爱准冒傻气,有一段时间,影视剧里,老婆对老公最爱说的一句台词就是:“瞧你那傻样”,好像男人不“傻”,女人就不爱。搞得中国影视剧里的男人一遇到女人,就集体犯傻,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不傻的,不是花花公子,就是流氓恶棍。在情感咨询中,我则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投诉:“他不懂得关心人”“他很少哄我”“他从未说过一句我爱你”“他可笨啦,老是不懂我的心”。

  总之,无论在戏曲影视还是日常生活中,中国男人的总体形象都不尽人意:不是太被动、太软弱、太窝囊,就是不会关心人、体贴人、照顾人。

  中国男人不善表达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要呐于言而敏于行”,提倡少说多做,这本来没错,但孔子过份看重人的“老实本分”,对能说会道之人总是心怀警惕,称之为“巧言令色”,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试想,一个男人无论什么场合都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你还能指望他回家见了老婆一下子展露出“吴宗宪”似的口若悬河吗?除非他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2、 大男子主义严重,潜意识里面认为跟自己心爱的女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非大丈夫所为,搞得个个都跟盆里的洋葱似的——装蒜。

  中国古代有一种爱情观很荒谬,但又很有市场,那就是男人不能太痴情,否则乃沉迷女色,不务正业。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为爱情献身的皇帝们,从商纣王、周幽王,到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不是亡国之君,就是上了昏庸之主的黑名单。好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都得远离女色才正常。否则就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反过来要想英雄气长,就得儿女情短。搞得中国古代的英雄好汉各个都跟性冷淡似的,离女人远远的。无论正史还是野史中,我们只看到英雄们在怎样地“精忠报国”,看不到他们跟恋人、跟老婆如何地“缠绵悱恻”,

  那有没有沉溺于儿女情长的英雄呢?有倒是有,但大都英雄气短,他们或者是失败的英雄,如舍不得虞姬的项羽;或者是短命的英雄,如娶了小乔的周瑜;或者是一身污点的英雄,如爱上貂婵的吕布,还有由英雄变成狗熊的,如放不下陈圆圆的吴三桂,他们无一例外都有女人疼女人爱甚至有女人心甘情愿为他们献身,而且他们遇到的都是如稀世之宝般的绝色美女,可这些美女带给他们的不是什么好运气,而是大麻烦。项羽霸王别姬之后乌江自刎,半生基业付之东流;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大明江山给活活断送了,最后一世英雄沦为了人人唾骂的汉奸。所以,儿女情长的结果,就是英雄气短了,那么反过来说,要想“英雄气长”,就得“儿女情短”。

  难怪易中天在他所著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里发出了“一声叹息”:《红楼梦》通篇说爱情,却一个英雄也不见,《水浒传》遍地是英雄,却半点爱情也难寻,这大概也是造成中国古代的英雄好汉“性冷淡”的一个原因吧。(这跟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救美女,美女爱英雄全然不同,人家侠盗罗宾汉也好,郁金香方方也罢,都是美人如玉剑如虹,东边我的美人儿,西边大河流,既征服敌人也征服女人,咱们正好相反,建功立业必得舍掉儿女私情,否则就是重色轻友胸无大志的酒色之徒!)

  实际上,不会恋爱、不懂浪漫,不解风情基本上属于中国男人的“通病”,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己的青春阶段缩短或抹杀,从父母眼中的孩子直接跳接到婚姻的现实中。我身边就曾有好几位已婚男人悄悄告诉我,他是为了父母才去结婚的,并没体会到什么婚姻的幸福感。也基本上没怎么谈过恋爱,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的。除了偶尔会流露出一点失落,也没觉得有什么太多的遗憾。

  有时候,中国男人的“情感失语症”还会表现出另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那就是用性作为挡箭牌,通过不断的变换情侣追求一种空洞的男性虚荣感。

  一直以来,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是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爱价值系统中:男人必须理智而坚强,不可太软弱和情绪化,但可以放纵性欲,如果一个男子性格过于外露,情感过于丰富,就会被人耻笑为“娘娘腔”,或“不像个男人”。所以,男人去风流不是罪,会流泪倒是错;女人正好相反,感情丰富理所当然,泪眼朦胧更会惹人爱怜,但必须压抑性欲,否则就是“人尽可夫”的荡妇。不知不觉中,男人倾向于把亲密诉求诉诸于“性”,女人则把亲密诉求过度情感化或情绪化。

  虽然“万恶淫为首”是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重要内容,但对男女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男人则是结婚前一定要乖,结婚后“怎么着”都行,只要别影响婚姻。中国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如今则对已婚男人的外遇普遍持宽容态度恐怕与此相关。而对女人,“淫”则是头号大敌,无论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要把“守贞”当成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否则就是“不洁”,这也是“处女情结”为什么在中国如此大行其道的文化心理所在。(详见下节)有些男人跟我直言,他喜欢上床实际上就是把情感表露转化为情欲宣泄,因为只有在床上,他才感觉自己像个男人,他害怕女人看穿他的软弱,只有通过不断的变换情侣来证明自己的男性魅力。其实,这也是一种“情感失语症”,只不过用性来掩盖了。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