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兰马步芳照片:作业之重,重于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8:27

作业之重,重于生命?____答<中学生报>记者问

2011-09-29 19:00:31

归档在 教育改革研究 | 浏览 803 次 | 评论 3 条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呻吟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跳楼原因,据女生称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作业之重,重于生命?

 

                  ————答《中学生报》记者问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实习记者 廖守权  

 

新闻回放:

 

跳楼女生: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19日在庐山区人民医院住院部七楼,见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3位小朋友。十岁的黄婉婷说:她是赛阳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19日上午,她因为没有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她和六年级的王欢、孔欢都没有去上学。   

她们三人在家里赶了一天的作业后,还是无法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这时,年纪稍大点的孔欢提出了一起跳楼的想法。“我不想跳,但是大家手拉着手就跳下去了”。黄婉婷说,她内心其实很害怕跳楼,可是她也很害怕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罚站。   

据她介绍,这次学校布置的作业特别多,数学老师(班主任)如果发现她们没写完作业,就会要她到教室外面罚站,或者站在学校外面,直到老师让她进来为止。   

黄婉婷称:她和王欢觉得孔欢说的对,跳楼死了就不要写作业了。她安抚好家里7岁的弟弟后,跟其他两个好朋友来到村里的一处居民房,爬上去后就跳了下来。“他们原本让弟弟也一起跳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家就两个小孩,不能全死了”。

                   

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是谁之过?(小标)

 

在网上的搜索引擎上搜索:“学生跳楼事件”,找到相关结果约2,360,000个。除了幼儿园之外,小学、中学、大学都发生过不少跳楼事件。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此数据来源:《中国儿童自杀报告》)

 

(采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许锡良老师——长期教授公共《教育学》、《儿童文学》、《逻辑学》、《教育哲学》及“教育改革专题”和“传统文与教育专题”课。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能够打通思想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的通道,从细小入微处见大精神,有着细致入微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的洞察力。凤凰网开博客不到两年,点击量达到了三千多万。)

 

 

 

1.                         请问老师,您是怎么看待此次小学生自杀事件?

 答:之前我也关注到了这个事件。自杀事件历来是人类复杂的现象。归因有许多类。不可一概而论。法国十九世纪有一个社会学家、思想家迪尔凯姆写过一本专门论述自杀现象的书叫《自杀论》,里面提到人自杀的多种因素。但是,像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杀好象还没有论及。可见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个事件具体来看来好象是偶然事件,其实,后面蕴藏着一些原因,可能是我们忽略了的。那就是我们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长期以来被严重忽略了。也许偶尔会有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但是自杀与我们平时的安全教育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自杀是不怕死,安全是怕死而不懂怎样做才安全。因此,学校里仅有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只认分数,只看知识,却严重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就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出现了空白。人之为人的教育缺乏,枯燥的分数竞争代替了学校的一切。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教育悲剧。

2.              有一种说法,教育压力太重,孩子承受不了;教育减压,家长不乐意,怕孩子竞争力不及别家孩子,学校也不乐意,减压势必会影响分数,影响学校的名声。请问许老师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答:这种观点严重地误解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有一种说法,说现在中国的孩子是怕苦不怕死,过于脆弱了,吃苦精神不够。其实,教育本来是帮助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阳光快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是真正起到帮助的作用,而不是起到阻碍与扭曲的作用的话,理应该如此。因此,真正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压力就应该大。教育压力完全是恶性的应试教育与升学教育所来的负面效果。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教育价值观。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教育口号后面其实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异化产物。在美国,他们提出的理念完全与我们相反,他们是“请不要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因为涉及教育公平问题,还因为,赢在起跑线上常常意味输在终点线上。孩子的生命是一个有自己发展逻辑的漫长过程。过早强力开发,常常会打乱孩子的成长秩序,对他们的好奇心与惊奇感与求知欲都是一种打击。

当教育变成了反教育的时候,也就是教育措施与人的天赋、兴趣相违背的时候,自然,压力就不会小。因为,一个人如果自由、自主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即使量大一点,也不会觉得是沉重的负担。有谁见过孩子玩游戏感觉是一种负担?要刻苦玩游戏啊?反之,如果学生毫无兴趣的话,即使每天三个小时的作业量也是沉重的负担。学校教育,当然要考试,但是,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兴趣点,然后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特长,而不是用来让学生排名,分出三六九等的。孩子的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决定了,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只有个性的差异,不同天赋之间的差异。那些考试分数是很难真正把人的才智分出个水落石出的。

对于刚才那种说法,你建议中小学的教师如何去布置作业和安排一些测验之类的?

答:就小学阶段来说,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完全没有必要把孩子折腾得那样惨。在中国减负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学生的负担常常是在厌倦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兴趣的地方,有的只是废寝忘食,而不会是苦不堪言。兴趣产生一流,刻苦最多能够达到合格。其实,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兴趣的阶段,在做中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就美国教育来说,整个小学阶段几乎遇不到几次考试。许多学校几乎完全放弃了考试。主要目的是腾出时间与空间,培养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天赋。我以为,在中国的小学也要尽量淡化考试,布置作业也要围绕着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来做。贯彻的原则就是扬长避短。尽量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有许多天才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考试的对他们的危害。比如,爱因斯坦就说过,他有一次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导致他整整一年都对阅读都没有了兴趣。因为考试的答案常常是权威性的,你只有用自己的记忆力,而不允许用你的创造力。小学的作业,应该尽量布置那些自由空间大,自主力强,发挥的余地大而且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作业。永远都要记住,只有让孩子有兴趣,才能够做得最好,而且会坚持最长时间。小学阶段一切都是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来。在这里我是一个兴趣中心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热情,就不会感觉是压力,也不会感觉是那是苦差事。

4.      我知道许老师您时常关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常常看到你在博客上写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时评,请问你认为当前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是什么?

答:是的。我经常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因为我的职业与专业决定的。中国教育缺的东西很多,但是最令人感觉缺乏的是就是求真的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因为“真”是其他的“善”与“美”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近一个世纪前会说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话来。一种教育,只要被假的东西充斥,就会变成反教育,也就不可能够人性化。因为凡造假都是冲着权力与名利而去的,必然对学生的天性与灵性产生严重的扭曲,从而远离了教育的本真。

5.      许老师在博客中关于教育类的文章写了将近1000篇,请问您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最大困难在于哪里?

 答: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便一切都会有问题。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是一个追求等级身份价值观的社会,这个方面历史悠久。因此,读书受教育的目的也非常功利。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要改变这种教育价值追求不是一时半载就能够有效的。因此,中国的教育要重新确立人性化的普世价值标准,用科学发展观,重构人性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然后才谈得上制度建设。

6.      有人说,当前中国的教育是功利的,甚至是吃人的;注重分数不注重人性与生命,注重记忆不注重思考的。请问许老师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答  答:功利教育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这种功利还不是学生的功利,而是权力的功利。办教育不是为学生办的,而是为了政绩办的。而这种政绩又恰恰是以扭曲与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因此,功利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其实功利也没有什么不好。问题在于,中国教育中的这种功利不是建立在素质、能力与创造力上,而是追求一种身份等级。通过教育,通过分数,将人贴上不同的标签,然后按照不同的标签,将人分出高低贵贱。如果功利是建立在创造力上,建立在人的素质以及社会贡献上,按照市场原则获得也不是什么坏事。目前中国面临一个开放的世界,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意味着过去注重的一些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现在已经过时了。比如过去注重知识、记忆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现在则要注重创造力、想象力、批判能力与见识的培养。一个人在这样的时代缺的不是知识,而可能是见识,记忆力在有了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之后也不是很重要,而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比爱因时斯坦那个年代更为迫切了。

7.      我知道许老师去过不少国家,他们的中小学教育是如何的?和我们中国的差别在于哪?

答:我去的国家其实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冲出亚洲。但是我长期关注发达国家的教育。就去过的国家中,我对韩国、日本的教育印象比较深。感觉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几乎完全与我们的相反。比如,中国大中小学大兴合并之风,创教育强县,教育强镇之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班级人数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难,与韩国日本学校相比,我们一间学校常常抵得上他们二十间学校,我们一个年级级长,所管理的学生相当于人家三到四个学校的规模,就教育经济效益来说,当然规模越大越好,但是,对于将教育效果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不利的。其实我们这样做的目标不是真正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方便权力更为集中地使用。其实是一种权力扩张下的产物。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源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办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因此,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的设施与措施都会采用,而我们是以权为本,办教育只是为了政绩甚至只是为了经济效益。拉升地方经济而已。

8.      在对于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来自学校等的学习压力里,当前中国的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答:小学生年纪小,自然还无法担当起直面如此社会的能力。这个主要是成年世界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老师、父母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成长空间。要立足于孩子的一生幸福来考虑,而不是眼下的一点分数。教育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一生即使算是赛跑,也是马拉松赛,而不是百米冲刺。不要让孩子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去换取所谓的明天的幸福。人这一辈子,每个阶段的幸福与快乐是不可以互相代替的。即使牺牲儿童的快乐,也不能够换回明天的幸福。要知道,孩子过早消失了童年,没有了快乐,也就意味着在他的生命之初奠定了灰暗的色彩,将来也是不会幸福快乐的。

9.           你对当前中国的中小学生读书有何建议?

答:不要为难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勉强。要完全以兴趣为中心,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博览群书。但要学会批判性的阅读。凡事用自己的大脑再想一想,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验证一下。思考比阅读更为重要。阅读的目的只是帮助我们思考,有思考的阅读才会有效。

 

 

结束语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留给了中国教育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个问号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