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涛的电视剧:《老子秘解》四十六章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39:02

《老子秘解》四十六章  作者 毕敦一

    原文                     译文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将马拉回来化粪肥田;

天下无道,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战马驰逐郊外而不归。

罪莫大于可欲,            最大的罪愆莫过于欲情频现,

祸莫大于不知足,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贪求不厌,

咎莫大于欲得。            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屡起杂念。

故,知足之足,             所以,知足这个足,

   常足。                   才能真足长远足。

简解:

        本章中心论述炼精化气功夫及其必须注意的危险隐患。

        1、有道、无道

       天下,喻比人身,非为身外之天下;有道者,指为道所行之功。无道者,指非为道,没有为道所行之功;马者,喻比气所化之精,即顺去能生人者;走马,形容急急奔走的样子;却者,退回,逆回之谓,令精不顺去而返回;粪者,肥田之物,喻比用之以养身;以粪者,为尽化为有益物之意;戎马,用于交兵野战之马;生于郊,生存在外,流落在外,郊为本体之外,有任其外流,不能回返之意。此二句即为:

为道者行道之功,精生之时令其逆回而化之,为我养身之用;

不为道者无道之功,精生之时则任其顺去,再也不返身中而非为我所有。

        这是为道者之初功,也是与不为道者的根本不同之处。

         2、罪、祸、咎三隐患

        在炼精化气阶段,有三个危险隐患必须去之,不去非但难以使精尽化,阴气藏之,功不能至善;而且,其甚者还有生命不保之虞。

       一是可欲。欲有二义,其一为念虑,包括名利情等等诸般念虑,如一章无欲、有欲之欲;其二为情欲,如三章“不见可欲”,三十七章“化而欲作”之欲,皆是情欲义。本章之可欲,即是第二义;而欲得之欲,则是第一义。所谓可欲者,乃是有欲、能欲,有淫欲不断意。淫欲之精为阴精,即“戎马”,必然流落于外,不为我有,所以宜当严禁。前言道所谓之精,是指精中的道物言,而不是指精中的精虫言(见四十二章注释),因此,耗精即是耗损道物。而为道炼精,使之逆回,也是逆回此精中的道物,炼之化而为气,所炼者亦即此精中的道物。道物在此际,一去一回,一失一得,何利何害,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如果任其去而不使之回,日日耗损无休,为道者还用什么去为道?不仅难以为道,而且还将生疾致患危及性命,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戎马者,坤卦上六曰“龙战于野”,龙指乾,乾象为龙亦为马,而精中之道亦为阳,因为此阳用于与阴交合野战,故谓戎马。

       二是不知足。前章已言世之名利,要知足知止;道之火候更要知足知止。为道不知足不知止,火之文武则不能如法,后果为害很大,轻者耗时费力,道物迟滞不生;重则前功尽弃,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三是欲得。欲得者即是意念频生。小周天功夫,必须有一心无二念,神不外驰,意无他想。如果妄生一念,徒起一想,必将神驰气散、丹毁炉倾,故曰“咎莫大于欲得”。

罪、祸、咎三者,以“罪”之害最大,“祸”居其后,而“咎”之害又次之。然而,不管是罪之害,还是祸咎之害,有其一者,绝对有害于为道之功而不会有成,因此,均须认真对待,“除恶务尽”,然后才能没有种种险情的出现。

3、知足之足,常足

       知足者,参见四十四章注释,有世之足,有道之足。世之足是相对的,知的程度全在于去欲的程度,这就是炼己功夫;道之足是绝对的,必须真正足,不能有一丝勉强,知的程度也在于去欲的程度,因为去欲不净,炼己不纯,则阴气难除,神无灵觉。故此,火候足与不足不能确知,往往不失于过,便失于不及。所以,为道者非在炼己上狠下功夫不可。

       为道能知世之足,又能知道之足,便可知止,“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曰“常足”。常足者,道物常有常生,生则行其采炼之功,而每功又必有其效,无险无忧。如此为道,可得圆满而能终至大成。不常足者,采炼失其法则,或不足而止,或足而仍不止,则道物断续不济,不能常有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