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考罗克:(2822)勐海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1:07
勐海县
   勐海县
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中文名称:勐海县
行政区类别:县
政府驻地:勐海镇
电话区号:0691
邮政区码:666200
面积:5511平方千米
人口:30万人(2004年)
代码:532822
目录
行政区划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历史沿革概 况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农田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镇建设
旅游景点曼短佛寺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水果茶园水车、牧牛其他
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历史沿革概 况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农田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镇建设
旅游景点曼短佛寺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水果茶园水车、牧牛其他
经济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勐海镇
勐海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面积:365平方千米 人口:4.97万人 邮编:666200 代码:   勐海县
532822101
全镇辖3个社区、8个村委会:沿河、象山、佛双;景龙、曼贺、曼袄、曼尾、曼短、曼搞、景真、勐翁。镇政府驻佛双路。
2002撤销原象山镇、勐海乡,设立勐海镇。 打洛镇

勐海县(4张)
面积:400平方千米 人口:1.88万人 邮编:666212 代码:532822102
全镇辖5个村委会:勐板、曼轰、曼夕、曼山、打洛。镇政府驻打洛。 勐混镇
面积:332平方千米 人口:3.05万人 邮编:666209 代码:532822103
全镇辖1个社区、7个村委会:大河沟;勐混、曼蚌、曼赛、曼扫、贺开、曼冈、曼国。镇政府驻景勐混。
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1927年属佛海县。1950年置勐混区,属佛海县。1953年置版纳勐混,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属版纳勐海,1958年置勐混区,1968年设曙光公社,1973年改勐混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2002年撤销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将该乡曼冈、拉巴厅两个村委划归勐混乡管辖。2002年勐混乡撤乡设镇。 勐遮镇
面积:462平方千米 人口:6.85万人 邮编:666205 代码:532822104
全镇辖13个村委会:勐遮、曼洪、曼燕、曼扫、曼伦、曼央鼋、曼根、曼勐养、景真、曼恩、曼弄、南楞、曼令。镇政府驻勐遮。
原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1984年置勐冈区,1987年改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2002年撤销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将该乡曼令、南楞两个村委划归勐遮乡管辖。2002年勐遮乡撤乡设镇。 勐满镇
面积:488平方千米 人口:1.86万人 邮编:666206 代码:532822105
全镇辖7个村委会:城子、纳包、南达、班倒、帕迫、星火山、关双。镇政府驻勐满。
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7年置勐满乡,属南峤县。1950年置勐满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勐遮,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设向阳公社,1984年置勐满区。1987年置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2002年撤销勐满拉祜族布朗族乡设立勐满镇。 勐阿镇
面积:539平方千米 人口:2.08万人 邮编:666202 代码:532822106
全镇辖7个村委会:嘎赛、曼迈、南朗河、勐康、贺建、纳京、纳丙。镇政府驻勐阿城子。
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9年属临江行政区,1939年置安康区。1950年为勐阿乡,属宁江县丫口区。1953年设版纳勐阿,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勐阿区,属勐海县。1969年设“五四”公社,1973年改勐阿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勐阿拉祜族乡。2002年撤销勐阿拉祜族乡设立勐阿镇。 勐宋乡
面积:493平方千米 人口:2.21万人 邮编:666203 代码:532822201
全乡辖9个村委会:曼迈、曼方、曼金、曼吕、蚌冈、三迈、糯有、大安、蚌龙。乡政府驻曼迈。
1913年属第一区行政分局(车里),1927年置南本乡。1950年置五本区,属车里县,1953年划归版纳勐海。1957年为勐宋区,1969年设东方红公社,1973年改勐宋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 勐往乡
面积:488平方千米 人口:1.39万人 邮编:666214 代码:532822202
全乡辖6个村委会:勐往、灰塘、曼允、南果河、坝散、糯东。乡政府驻勐往城子。
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八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临江行政区。1950年属澜沧县丫口区,1953年属版纳勐阿。1969年属勐阿公社,称紧跟大队。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1981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面积:313平方千米 人口:1.64万人 邮编:666204 代码:532822203
全乡辖5个村委会: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乡政府驻黑龙潭。
哈尼语“格朗和”意为幸福。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南糯山划入本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置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设英雄公社,属勐海县。1961年置格朗和区,1969年为献忠公社,1973年为格朗和公社。1984年改格朗和区,1987年置格朗和哈尼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
面积:1016平方千米 人口:1.81万人 邮编:666213 代码:532822204
全乡辖7个村委会:勐昂、班章、章家、曼囡、曼果、新鼋、结良。乡政府驻勐昂。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至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面积:615平方千米 人口:2.44万人 邮编:666207 代码:532822205
全乡辖11个村委会:西定、暖和、南弄、帕鼋、旧过、曼马、曼佤、曼来、章朗、曼皮、曼迈兑。乡政府驻大寨。
傣语“西定”意为拉二胡。历史上属勐遮。1947年置旧笋乡,1950年置别旧区,属南峤县。1953年置版纳西定,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属勐海县,设向东公社,1973年改西定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西定哈尼族乡。原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1950年属勐遮。1950年设曼兑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曼墩。1958年置巴达区,1973年改巴达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2004年撤销原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0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象山镇 31280 、打洛镇 24897 、勐海乡 24500、 勐宋乡 21906 、勐阿乡 24897 、勐往乡 13701、 勐混乡 27114、格朗和乡 15641、布朗山乡 18358、 勐遮乡 60330 、勐满乡 19862、西定乡 14137、 巴达乡 9957、 勐冈乡 7488。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边贸、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编辑本段概 况
位置面积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   勐海县特产
里。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2003年,辖6个镇,6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全县12个乡镇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人口民族 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男15.15万人,女14.46万人;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其中:傣族11.55万人,占39.02%;哈尼族5.94万人,占20.06%;拉祜族3.74万人,占12.63%;布朗族3.20万人,占10.8%,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地理气候 勐海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属滇西南山原地貌区的西南边缘。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有大小河流159条,总流长1832.3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5万亩以上的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坝23万亩,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58.7倍和6.06倍;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了55.6倍和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产业结构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5:27:28调整为2003年的40:19:4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电视、摩托等一批高档消费用品进入广大农民家庭,有3.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业 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养牛综示区、良种猪综示区。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产粮13.1万吨,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茶叶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甘蔗面积24.5万亩,产蔗120.6万吨;蔬菜面积8.0万亩,产菜3.2万吨;生猪存栏17.2万头,肥猪出栏8.6万头;大牲畜存栏8.3万头,牛肉产量0.123万吨;水产品39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9亿元   勐海县
,乡镇企业总收入2.49亿元。
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旅游、边贸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办证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 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194所,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928人,在校学生4.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6%,巩固率99.15%,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类医疗机构中,县属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654张,每千人拥有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职74人,乡村医生302人;各种传染病已下降至431.55/10万,疟疾发病率由1953年的12110.65/10万降至2003年的4.87/10万,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了县、乡、村、社网络建设,200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7‰。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0%,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九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439万元,获科技奖39项。有图书室41个,藏书量4.6万册;有专业文化工作者84人,固定表演厅(场)30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34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达到“云南体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1家,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46家,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3家,“五好”文明家庭2181户;12个乡镇中有103个村7043户农户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依法行政。广大农村建立健全了乡规民约,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不断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编辑本段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
全县有耕地面积67.1万亩,其中:保水田16.9万亩,二水田7.3万亩,水浇地1.7万亩,固   勐海县
定旱地17.4万亩,轮歇地18.4万亩。土壤分7个土类、18个亚类、52个土属、85个土种,各类土壤随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内的属砖红壤,有19.78万亩;海拔800~1500米的属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是全县土壤面积中占绝对优势的土类,又是主要农业区,共462.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64%;海拔1500~2400米的属红壤土类,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顶平缓地,共有181.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64%;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共有4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5%。 气候资源
勐海县可分为5个气候区:(1)北热带。为海拔低于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两岸河谷地区及勐往的勐往河和澜沧江两岸河谷地区。(2)南亚热带暖夏暖冬区。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满、勐往坝区布朗山南桔河两岸。(3)南亚热带暖夏凉冬区。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纳京、纳丙)、勐往的糯东。(4)南亚热带凉夏暖冬区。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贺建,勐往的坝散,勐宋的曼迈、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龙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马、南弄,巴达的新曼佤、曼皮、曼迈、章朗和勐冈全境。(5)中亚热带区。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达、格朗和、勐宋4个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勐满的东南至东北面。 生物资源
珍稀哺乳动物有象、野牛、虎、长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种;鸟类有绿孔雀、犀鸟、喜鹊、乌鸦、画眉、百灵鸟、白鹇、原鸡、相思鸟等16目44科249种;爬行动物有巨蜥、穿山甲、蟒蛇等3目11科45种;昆虫有蜂、蝶、蝉、蜈蚣等12目92科113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蔬菜30多种;水果20多种;花卉近100种;中药材有大黄藤、黄姜、鱼腥草等1000多种;可食野菜5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樟脑、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培植开发。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8万亩。 矿产资源
全县有矿产13种,矿点60多处。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储量约135万吨。钛砂矿: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为伴生矿。锰矿: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冈乡。锡矿:分布布朗山。金矿:分布于勐满、西定和勐混的打别、曼蚌、浓养。独居石矿:较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煤矿:已发现煤矿点有大河沟、曼养、勐昂、格朗和、勐往等处。粘土矿和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满、布朗山等地。 水资源
总集水面积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水能蕴藏量116.88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域面积6.9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万立方米。温泉资源丰富,有高温泉(60~100℃)4处、中温泉(40~60℃)10处、低温泉5处。 电力资源
拥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96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建有35千伏变电站7座,35干伏输电线路11条272公里;l0千伏配电线路64条1327公里。全县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电源,35千伏输电线路为管架电网,7座35干伏变电站为中心,10千伏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格局。 旅游资源
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具有开展跨国边境旅游的区位优势。从打洛省级口岸到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游客年均在120万人次。即将开通两条跨国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清莱、清迈、曼谷;打洛—缅甸景栋、东枝、仰光。全县旅游资源有人文景观19处,水域风光45处,生物景观32处,古迹建筑20多处,休闲求知健身场所40处,旅游购物场所41处。主要景点有: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打洛森林公园、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清真寺、勐邦水库等。
民族文化资源 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 人力资源
勐海县农村劳动力总数14.3万人,分布于12个乡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13.1万人,从事工业的752人,从事建筑业的1119人,从事交通运输的2225人,从事零售商、餐饮业18   勐海县
33人。有乡土人才1万多人。有专业技术人员4664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664人,初级职称3125人。有大专以上学历2374人,高中、中专1.19万人,初中3.54万人。 农田水利
2003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库90座,总库容1.33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9003万立米;小(一)型水库12座,总库容217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5座,总库容2115万立方米;坝塘115座,总库容348万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8.62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3.17%。一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正在建设中。 交通运输
全县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国(省)道2条171公里,县道13条369公里,乡村道路81条737.9公里,专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区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年货运量120万吨,客运站日接发班车167班次,年客运量57.0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4741.42万人公里。14个乡镇全通客运班车。 邮电通信
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2万门,电话机用户3.20万户。移动电话8000户。邮电业务总量1824万元。 城镇建设
2003年,县城面积3.5平方公里,有街道15条9280米,房屋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城乡集贸市场18个,面积7.2万平方米,5852个摊位。打洛口岸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其他乡镇小城镇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中。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   勐海县
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形象逼真,原始古朴。曼短佛寺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集中地体现了傣族古代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的精华。
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以来,当地群众以佛寺为依托开发为旅游景点,以傣族食品烧烤风味为主,销售其它旅游纪念品,每天吸引着上千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游览和品尝民族风味烧烤。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江的对岸就是邻国缅甸。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
勐景来曾经一度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在傣族群众心目中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原西双版纳宣慰司议事庭庭长,德高望重的老州长召存信还专门为景区题词"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勐景来的神树、百塔、神泉、佛寺让您感受一下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置身古朴祥和的傣乡古寨中又恍惚来到了世外桃源,不仅能了解边境的少数民族风情,而且让您感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漫步田园观光游览道,感受原始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气息和脉搏;远望橡胶林,学习当年上海知青下乡支援边疆经济伟大事迹,聆听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水果茶园
跳进西瓜地,您可以随意挑选、随意品尝,彻底放松自我,完全融入自然;置身茶园,   勐海县茶园
您可以尽情品味普洱茶的甜、苦、涩、酸水和无味。打洛江边境探秘漂流,让您在青山绿水之间亲身目睹两岸中缅原著居民的生息劳作;民间水街,为您免费提供傣味烧烤和各式热带水果,让您饱赏民族音乐; 水车、牧牛
水车、牧牛是物理原理在傣族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让您折服;原始部落,带您探秘树上土著人的生活习性,欣赏上刀山和原始人火舞表演等惊险刺激的场景;龙女戏水、傣女沐浴带您到人间的瑶池仙境去体验一段跨越远古的香艳传奇;乘筏沿江而下,欣赏缅甸茫茫原始森林的同时,体验一脚跨两国的神圣自豪之感,如果幸运,您还可以欣赏到两国边境卫士的飒爽英姿。 其他
到这里,会让您的旅行更加清新自然,美丽多情的傣家姑娘,娓娓动听的民间传说,惊险刺激的边境探秘,悦耳动听的民族乐曲,多姿纵情的民族舞蹈,无不让您留恋往返;
在这里,您会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碧蓝的天空,观赏艳丽的花儿,相处温驯的动物,伴舞多情的禽蝶,无不让您陶醉其中。
中缅界河打洛江上,感受异国缅甸的风土人情,体验江水清清,竹筏悠悠,缅兵在国境线上巡逻,土人跳起奇特的舞蹈,让您体验站在国境线上的神奇。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呈持续平稳增长,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初步核算,2008年勐海县生产总值(GDP)完成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减少6.0%,致使GDP减少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32.9%,拉动GDP增长10.6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   勐海县
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2:47:31调整为23:39:38。人均GDP为9348元,比上年增长14.31%。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县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也针对性地采取了具体措施,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年全社会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5%,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7%。
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7.14亿元,比上年减少27.55%;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比上年减少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减少47.18%。
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7亿元,比上年减少77.67%;实现工业利润总额0.85亿元,比上年减少86.88%。
2008年全年全部建设投产项目72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1%。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555.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实现40612万元,比上年减少26.23%。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777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8%;接待国内旅游者37.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42%;接待海外旅游者7175人次,比上年减少54%。
全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9095万元,比上年增收1968万元,增长27.61%。
2008年,全县总人口为312481人,比上年末增加9538人;其中:城镇人口56316人,乡村人口256165人。人口出生率11.81‰;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比上年减少1.53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06元,比上年增长13.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7元,比上年增长15.4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勐海县(4张)

词条图片(9张)

扩展阅读: 1 勐海县2008年统计公报: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9544
开放分类:地理,少数民族,行政区划,高原,云南省
我来完善 “勐海县”相关词条:
瑞丽县景洪沧源县畹町永德县勐腊县梁河县
瑞丽县景洪沧源县畹町永德县勐腊县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