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航班:重庆商报 温州“官银”之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17:31
温州“官银”之患 商报评论》 发布时间:2011-9-30 【 转到38版 】 阅读 16次【评论】

  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当今社会新词层出不穷,而一些有着特定含义的千年老词也被赋予新的含义,比如“官银”,目前在长三角一带就成了“官员资金”的俗称。
  据报道,温州高利贷老板施晓洁上周末潜逃,13亿巨资下落不明,其中“官银”身影若隐若现。据称其中约八成债主为公务员,一些人的级别还不低。而与普通债主不同,这些人钱不见了还得保持低调,借了多少不好说,更不好报案、告状,可谓有冤无处诉。
  而进一步的报道显示,类似个案并不新鲜,当地政法界人士就直言“官银”进入民间高利贷的情况“非常普遍”。如年初温州市龙湾警方在侦查一非法吸存案时,发现债主均为当地司法机构人士,受害人资金从1500万、2000多万、3500万到8000万不等;又如原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谢再兴碎尸情妇案显示,谢用1000万元放高利贷,每月获取50万元利息。
  近期全国多地降雨降温,凉意袭人,但关于温州、南京等地高利贷老板频频潜逃的讨论却格外火热。而“官银”的出现,又将人们的关注点从高利贷转到了其背后的官员财产上。
  因为高利贷中“官银”“非常普遍”,因为“官银”数额巨大,因为“官银”丢了不敢声张,舆论于是一边倒地认定这些官员的财产来源有问题,更有甚者,直接就将“官银”与贪腐画上等号,引发广泛声讨。温州“官银”事件,正演变成一场网络群体性事件。
  客观地说,在经济发达的温州等沿海城市,即便官员,家中拥有上千万通过正当渠道积聚的财产,也是常见现象;而多数官员放高利贷丢钱不愿声张,也有财产来源正当但惧于舆论压力、纪律约束等原因,不尽然都是财产来源不正当。
  但官员财产不为外界所了解,即便正当家财,在现实语境下也往往被公众视作不正当,更何况他们丢了钱又不敢声张,“心虚”的表现越发加重了公众的质疑。
  在当今微博时代,对某一个官员的质疑就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如贵州锦屏县副县长尤成华之女尤异希在网上“炫富”),让当地官场、当地政府形象受损,更不说对一大批官员的质疑了。温州那样多“官银”介入高利贷,公众质疑的声浪更甚,当地官场和政府形象的受损甚至坍塌程度可想而知。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民间借贷正“席卷南北”,大有蔓延成“全民借贷”之势。而高利贷崩盘事件也日渐密集,或许将来还有更多“官银”事件曝光,这会不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官场和政府信任危机,令人堪忧。
  疑问由此产生,如果有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公众都了解到了官员财产状况,还会有那么多“官银”介入高利贷吗?还会有那么多因高利贷丢钱的官员不敢声张吗?官场和政府形象还会如此轻易受损吗?答案不言而喻。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近年来已受到各方关注,尽快推进已成各方诉求——即便公职人员内部,中国社科院去年调研显示,也有63.6%的人认为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公职人员财产状况。不过,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并不顺利。
  两年来,温家宝总理已4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官员财产申报或公示,最新一次,是本月14日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谈到反腐时指出,要逐步推进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高层对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关切,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项阳光法案,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有防腐反腐之效,反过来也能保护清廉官员和政府形象不受损害。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到了拿出推进时间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