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乐与柳淑英的结局:德国:小公司折射大战略 —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2:59
德国:小公司折射大战略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在全球500强中,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这似乎与它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不太相称。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事实上,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有一组数据是:中小企业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在全球,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全方位的全力支持,在必要时甚至不惜限制具备天然优势的大型企业,以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空间。
“隐形冠军”的“法宝”
德国的中小企业战略成绩引人注目。但是,在“大鱼吃小鱼”式的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中,德国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是自己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跨国巨头竞争中,是如何建立优势并获得成功的?为何这种成功成为一种“集体现象”?
认真研究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共同蕴含着一种独有的产业竞争模式。它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成功的小型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
换言之,一个大型汽车集团可能既生产整车,又生产发动机、轮胎等配件,以至包括车模、汽车信贷等远端衍生品。而一家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齿轮或者螺丝钉,却将其销售给全球各个行业的应用商,不管铁道钢轨还是化工机床,不论是汽车还是家具,可能都在使用这家公司的螺丝钉。
实际上,这正是无数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把这种产业竞争模式,看作是重“横向应用”而非“纵向整合”。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这类企业仅生产一类产品却可以在所有应用领域“赢家通吃”,在全球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如生产滤水器的布里塔公司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5%,豪尼公司制造的卷烟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专门运送葡萄酒的希拉布兰德公司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60%。然而由于它们生产的大都并非终端消费品,这些企业并不为一般大众所知,这就达到了所谓的“隐形”,但它们却往往成为应用企业的不二选择,成为真正的“冠军”,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
城市化问题的妙解
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还成功解决了几乎全球所有现代化国家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其中包括大都市的拥堵、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德国并没有国际化的大都市,最大的城市柏林人口只有350万,与人口多达数千万的伦敦、巴黎等欧洲都市不可同日而语。德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而在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数百座人口在几万、几十万的中小型城市,其他人口则生活在仅有数千人的小镇或农村地区。
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与其中小企业战略是相互对应的。一些人口只有数万人甚至几千人的小城镇,存在着几家在德国甚至世界上小有影响的“隐形冠军”,而这些企业数十年来发展都相当稳定,成为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坚实支柱。并且大量中小企业的均匀分布,使得德国各地区的发展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很有限。这种发展模式与美国、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
德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对中国如何解决数十亿人口的就业问题,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及如何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如何在全球市场建立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历史渊源——
废墟上建立起来
的德国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目前德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二战后,德国政府和民众深刻反思国家几次成为战争策动国的根源。过度集中的垄断经济体制、在经济上存在的巨型资本集团,如一战前的容克垄断寡头、二战前克虏伯钢铁等,在推动和实施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低估。战后美、英、法、苏等战胜国也着意开始接管和拆散德国的巨型企业。在此背景下,从国家政策上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限制大企业的发展,成为德国政府履行和平诺言的有力行动。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战后德国全面改造其社会经济结构战略的核心之一。基于政治上的深刻考虑,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它们将成为现存社会秩序坚定的支持者,防止极端势力的崛起,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战后德国所实行的和平发展之路。直到目前,德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均衡的社会贫富水平,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来源:《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