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奴拉改衣:孝,今天还应大力提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47:15

    农历九月初九,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这一天又被称作“老人节”。由此想到一个词,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孝”。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或者说,今天还有必要继续加以提倡吗?

    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其一,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按《说文》的解释,孝是一个会意字,上为“老”、下为“子”,其本意为“善事父母者”。将“孝”上升为一种理论则始于孔子。他认为,“孝为仁之本”,即要实行仁,必须从孝做起。到了汉代,孝道已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政治伦理,提出“以孝治天下”,并以“孝廉”为标准选择官吏等。这也成为此后贯彻两千多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孝经》等典籍的推广,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等观念,在民间同样得到广泛传播和空前普及。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封建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出于政治目的,对孝道理论不断地进行纲常化、极端化、神秘化、愚昧化的阐释与附会。这一点也是不容讳言的。

    其二,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78亿,占总人口13.26%。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基本做到全覆盖的社会养老模式不同,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农村,现在还只能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一个现实。可见,在广大青少年中,持续进行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教育,至为紧迫。

    其三,部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令人忧虑。不错,感动我们的事情不少,如几天前刚见报的22岁留美学生彭斯,急回广州“割肝救母”……然而,生活中反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农村老家有两个邻居,其中一人的母亲得了重病,他自己不管不问也就罢了,反而责怪积极张罗给予治疗的已经出嫁的妹妹,连一旁的医护人员都看不过去,多次提出要代为起诉不孝之子。但这位既可怜又善良的母亲,在弥留之际谢绝了。另外一人的母亲患病后需手术治疗。不料他却临时改变了主意,冲进手术室,把母亲从手术台上拉下来,带回了家。有人不解:不就五六千块钱吗?还能报销一半左右!家境并不坏的这个人,竟大言不惭地说,多少也是钱啦,我又不是开银行的!半年后,这位没有得到任何医治的母亲,就在辛勤劳作中突然大出血去世了。

    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固然复杂,但是与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孝道思想简单地视为“封建伦理道德”而加以批判,显然有极大关系。是非荣辱的界限不清晰了。

    其四,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孝”,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责任。今天,我们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自然不能没有家庭和谐。因此,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益。试想,一个人如果对其父母都不孝顺,怎么可能指望他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呢!

    “孝”并没有过时,弘扬这一传统道德,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

    “孝”,也不能只停留在“提倡”上,还应有配套措施,如甘肃省的金昌市、河北省的魏县“不得提拔不孝官员”的规定,就是向社会宣告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价值取向。

    我们一起努力吧,让“孝”的思想得到普及,并不断强化、蔚然成风,重新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