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转让:吐鲁番情歌(三首)闻捷的组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4:40:07

吐鲁番情歌(三首)闻捷的组诗 

吐鲁番情歌 闻捷

舞会结束之后

深夜,舞会结束之后

忙坏了年轻的琴师和鼓手

他们伴送姑娘吐尔地汗回家

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琴师踩得落叶沙沙响

他说:“葡萄藤架上

我这颗忠诚的心啊

吊在哪个姑娘的辫子上,”

 

鼓手碰的树枝哗哗响

他说:“多少聪明的姑娘!

她们一生的幸福啊,

就决定在古尔邦节晚上”

 

姑娘心里想着什么?

她为什么一声不响?

琴师和鼓手闪在姑娘的背后,

嘀咕了一阵也慌忙追上。

 

“你心里千万不必为难

三弦琴和手鼓由你挑选……”

“你爱听我敲一敲手鼓?”

“还是爱听我拨动琴弦?”

 

“你的鼓敲的真好

年轻人听见就想尽情的跳

你的琴弹得真好

连夜莺也羞得不敢高声叫”

 

琴师和鼓手困惑的笑了

姑娘的心难以捉摸到

“你到底是爱琴还是爱鼓?

你难道没有做过比较?”

 

“去年的今天我就做了比较

我的幸福在那天也就决定了

阿西亚已把我的心带走

带到乌鲁木齐发电厂去了。”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苹果树下那个小秋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里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们怎么挑剔……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咪咪: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选自《闻捷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吐鲁番情歌》作者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40年代开始写作,建国后陆续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生活的赞歌》、《闻捷诗选》和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等。闻捷的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对美好爱情的歌唱,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有对兄弟民族生活风貌的写照;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报头诗。持作大都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虽然偏重于再现式的反映,但由于注重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和具有浓烈感情因素的生活现象来展示生活中蕴含的美,因而避免了对生活的一般化的描写和浮泛的歌颂,显得清新优美、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组诗《吐鲁番情歌》(共七首)为诗集《天山牧歌》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首诗都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体现了青年男女崭新的精神风貌,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苹果树下》热情地赞美了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在共同劳动中结成的真挚爱情。诗开头的小节选取了一个饶有情趣的小镜头:一个小伙子在苹果树下唱起了动人的情歌,等待着他心爱姑娘的到来;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歌声诱得姑娘的心“跳得失去节拍”。接着的三个小节,追叙了小伙子和姑娘相爱的过程;春天,他们一同在苹果园里劳动,播下爱情的种子;经过夏天的精心培育,到秋天,爱情和苹果同时成熟。最后一小节承接开头所描写的情节:在歌声中,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笑容满面地来到小伙子的身边,希望小伙子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因为“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诗人巧妙地将苹果的逐渐成熟和爱情的孕育、发展、成熟相映衬,并运用借景兴情、以物喻情的艺术手法,使景物与人物的心灵相交融,爱情和劳动相联系,从而细致地刻画出了青年男女在热恋中的心理状态,生动地反映了新社会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葡萄成熟了》先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葡萄丰收的图景:葡萄园里,一串串成熟了的马奶子葡萄“坠在碧绿的枝叶间”,姑娘们在葡萄园里愉快地劳作。丰收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更为活泼、多情的青年人带来了欢乐。接着抒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场面;从田里收工回来的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用“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嘴里说是想尝一尝甜蜜的马奶子葡萄,实际上是渴望得到姑娘们的爱怜;姑娘们故意摘下“几串没有成熟的葡萄”,放在小伙子“那排伸长的的掌里”,意思是说爱情犹如葡萄,须等待它自然成熟。小伙子们的反应也很幽默,他们嘴里“咬着酸葡萄,心眼里头笑咪咪”,觉得“多情的葡萄,比什么糖果都甜蜜”,显然已充分领会了姑娘们的一片心意。全诗不仅描绘出了动人的生活画面,而且刻画出了维吾尔族青年男女活泼多情、乐观诙谐的性格特征。
  两首诗突出地显示了闻捷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小镜头来表现时代风貌的艺术才华。诗稿构思独特,语言清新,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

 

 

闻捷的组诗《吐鲁番情歌(三首)》因表现新时代的美好爱情名噪一时,其中《苹果树下》、《舞会结束以后》等诗最具代表性,这些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较为鲜明。如在《苹果树下》一诗中,对小伙子的大胆追求,姑娘先是惊慌、害羞,诗人写到:“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她的心为什么跳呵?/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经过小伙子春天、夏天的不懈追求,到了秋天,姑娘终于动心了:“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最后,姑娘内心终于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诗人通过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与以前诗歌不同的是,这一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这似乎正印证了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其实不然。这种爱情关系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色彩,女性的形象仍未超越传统。诗人用枝头未开放的“花苞”来喻指未嫁的少女,这个意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蕴,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用植物的生长(如《桃夭》)暗示女子长大成人、进入嫁娶的诗句,《离骚》中也常以香草喻美人。在《风骚与艳情》一书中,康正果先生经分析考证,认为这和古人的生育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视生育,民间常有“多生贵子”、“早生贵子”之说,即指此意。因而,他们由植物生长的茂盛、开花、结果,联想到女性承担的生育繁衍任务。[3]后来,意象的实用义——“生育繁衍”渐渐淡化,其审美性增强,并逐渐扩大和凝固为泛指笼统的“女性美”,既有带“观赏性”的所谓“香草美人、芙蓉出水”等,也有含贬损性的“杨柳风姿、水性扬花、残花败柳”等寓意。

对这种用“花苞”之类物象指代女性的隐喻,戴锦华曾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她认为,“当女性外观被物化为芙蓉、弱柳或软玉、春葱、金莲之美时,其可摘之采之、攀之折之、弃之把玩之的意味隐然可见。在这种人体取物品之美的转喻中,性欲或两性关系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个微妙转变,它不仅表现或象征着一种对女性的欲望,而且借助物象形式摈除了女性自身的欲望,它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男性的欲望,不如说是男性的欲望权。”[4]所以,从这首诗中“花苞”、“果子”、“采摘”等意象可以看出诗歌中所蕴涵的男性立场。而在整个求爱阶段,这一立场就更鲜明:“姑娘”一直处于被动,“小伙子”采取主动。诗人用了“小伙子”“去采摘”“成熟的果子”这个意象来表现男女两性在婚恋嫁娶中的这种“主动和被动”关系。

这样的性别立场在闻捷的其他诗歌中处处可见,如《葡萄成熟了》一诗中,主动者也是男性,女性成为男性“挑逗”和追求的对象:“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这些意象明显地道出传统的两性观念,男性是恋爱的主体,女性是男性追求的“对象”,是他要“采摘”的“果子”。这表明,尽管时代场景和女性的社会身份改变了,但男性对女性性别的认知方式并未有多大改变。

这种传统爱情理念在当时的许多诗歌中不断得到确认,只是诗歌更加强调爱情的“忠贞”品质,而且这种“忠贞”已经超越单纯的男女两性关系,其献身的对象已转换成以工作、事业为名的“集体”。如在《舞会结束以后》一诗中,闻捷就试图歌颂一种新型的建立在劳动关系上的忠贞爱情。诗人描绘到:舞会结束后的深夜, “琴师”和“鼓手”都争着送“土尔地汉”回家,实际上是“看上了她”,要追求她。对两人热烈的追求,“你到底是爱琴还是爱鼓?/你难道没有作过比较?”诗人让“土尔地汉”回答到:“去年的今天我就作了比较,/我的幸福也在那天决定了,/阿尔西已把我的心带走,带到乌鲁木齐发电厂去了。”无论怎样的甜言蜜语也未能动摇“土尔地汉”对远方恋人的忠贞。而这首也是教材常选的一首,不知道是否和最后一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