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下乡记第26集:徐达死于朱元璋赐食蒸鹅不可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11:26
徐达死于朱元璋赐食蒸鹅不可信   

   徐达(1332~1385)明朝大将,开国功臣。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家世业农,少有大志,刚毅武勇。元至正十三年(1353)加入朱元璋部起,一直战功显赫。他智勇双全,治兵严明,且谦虚谨慎,善拊循,能与下同甘苦,行军持重,不妄杀戮,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勋卓著,为开国功臣第一。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十七年病背疽,十八年二月卒。

    关于徐达之死因,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认为系病故,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在其病中赐蒸鹅所致。其中尤以后者说法为多。

    人们所熟知的是这样一个版本。据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们会抢了他的天下,于是他定下毒计,将开国元勋们一一害死。传说,徐达生了背疽。所谓背疽,就是背上长了毒疮。据说,生背疽之人,吃蒸鹅立刻会死。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徐达,并且御赐蒸鹅一只。徐达明知道不能吃蒸鹅,但不得不吃,他泪流满面,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干净,当晚,徐达就毒发而死。

    这个故事流传颇广,一些专家甚至将其当作了史实,比如,吴晗在《朱元璋传》就持此说。

    真的是如此吗?笔者带着质疑的态度查阅了一些史料,依旧没有找到确切答案。换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就是无根之说、无稽之谈了。

    据《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可见,徐达的确于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背疽。

    据医学理论记载,背疽又名发背。发背之病名始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诸病源候论》:“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背疽乃泛指生于背部的有头疽,多因外感风热、火毒,湿热蕴结,七情郁结,脏腑蕴热而发,为有头疽之重者。

    在古代,背疽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得了之后往往致命,三国刘表、曹休、唐朝孟浩然、南宋宗泽等名人就死于这个绝症。那么,生了背疽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如今,已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明确质疑。笔者也在网络查阅了相关资料,均未见相关记录。

    学术打假“英雄”方舟子曾指出,“疽最忌鹅”并无任何科学依据。所谓背疽,在现代医学看来。是背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导致的。在今天治疗起来并不困难,用抗菌素和动手术排出脓液,即可望痊愈。而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能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因此根本不需“忌口”。

    这些观点,笔者无法谈论对错,毕竟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敢妄言。不过,抛开医学知识不谈,从史料文献角度来看,“送蒸鹅”的传说也有些站不住脚。

    《明史》的确记载了徐达死于背疽,但没有提及“朱元璋赐蒸鹅”一事。《明史》为清代人编纂,明、清属不同的朝代,无论政府理念还是学术意识上,都大不相同,如果真有“送蒸鹅”一事,编纂《明史》的张廷玉等清代人根本没必要为朱元璋遮掩或藏匿。

    根据已有资料显示,“送蒸鹅”说法,最早源于明代中叶一本专讲明初掌故的笔记《翦胜野闻》中,但也当时只有“赐食”之说,未说赐的是什么食物。就连清代《四库总目提要》也认为,《翦胜野闻》一书不可信,“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有意思的是,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转述了“赐食”这个故事,并“自主加工”为“赐以蒸鹅,疽最忌鹅”,以今天的眼光分析,似乎赵翼是把这个故事作为“无稽之谈”来讲的,没想到后人竟将“朱元璋赐徐达蒸鹅”传成了一个确凿发生过的史实。

    在笔者看来,笔记性的野史小传,往往记载道听途说的一些事,并不像正史般严肃严谨。札记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多为一家之言,猎奇之作。若我们今天采信了他们的说法,很可能有误会古人、误解历史的现象存在。

    探讨历史、研究历史,我很欣赏一位朋友的原则:不敢妄言!我们今天学习历史、评价历史,就应当具有这种严谨态度、严肃原则、严格精神,否则不仅可能贻笑大方,还会贻误后人、影响后代。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