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彩铅价格:名人的立志豪气诗,文如其人,诗如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4:33

名人的立志豪气诗,文如其人,诗如其人

2011-09-26 21:20 小编: 梁萧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分享:抽屉   QQ空间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Follow5

#萝卜网# 欢迎关注萝卜网官方微博账号,最新最潮最搞笑的资讯,每日更新,可以和小编在线交流哦亲~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tamd233 腾讯微博: http://t.qq.com/tamd233

-

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都是少有大志,胸怀千里,;或少年得志,前程远大;便激昂赋诗,表志抒怀。诗中气势、品格,于斯人性格秉性相似。现就以熟知的几首诗来小评一二。

第一首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生于碎叶城,后随父入川,在江油长成年,后仗剑游历名山大川。这首诗,就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时所作。

全诗并没有直接表志,前三联描写出川后见到的雄伟景象,尾联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四川多山,道路不便,所以川人的性格受此影响,有保守和封闭的一面,但也有坚韧厚重的一面。作为一个第一次走出家乡闭塞环境的年轻人,看到了异地不同的山川风貌,自然感到十分新奇,从闭塞多山的环境来到一马平川的环境,自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加之李白胸怀大志,眼前的景致与自己胸中豪气想结合,自然生成了此般气势不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山水妖娆,民风淳朴。离别故乡,心中怀着一丝不舍之意,所以感觉故乡之水在为我送行,仿佛对自己哺育出来的孩子有无限眷恋之情。所以便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句。不知小平同志当年告别家乡之时,心中是否也有这般感慨。

总结:以景写情,以景入情。心中两般感觉,都在其中。感情真挚,气象开阔,不愧为谪仙。

第二首 张居正《咏竹》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作为明朝一大政治家,张居正自小就聪明异常,人称神童。从小便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在去参加乡试之前,写下了这首诗。当时他的年龄是:13岁。

此诗和骆宾王那首著名的“鹅鹅鹅”一样,都有一种“童趣”,用儿童天真烂漫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据说骆宾王写的时候还不满十岁,而张居正13岁,也确实是个孩子。骆宾王的鹅鹅鹅,写的妙趣横生。张居正的竹,却有种少年老成的味道,“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一句,清新依旧,里面却蕴含了一股蓬勃的朝气和年轻人特有的狂傲,而用竹来表志,也有一股“正气”。用某个jr描述阿伦的话来说,就是“低调的嚣张”。

总结:少年老成,低调嚣张。

第三首 朱元璋 《愤题和尚诘问 》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前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

只顾晓晓问姓名。

写这首诗的朱元璋,不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因为他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可能还在要饭,大字不识,既没心情也没水平写诗。这时他在金陵打败陈友谅庞大的水军,心情大好,便微服到了金陵的一家寺庙。主持见他打扮普通、长相丑陋,就没把他当回事。可谁知朱元璋不经意间霸气外露,主持大惊,忙问姓名。朱元璋不答,第二天走时在寺院墙上题下此诗。

这首诗属于打油诗的水平,也不怪老朱,家庭条件不好受教育少没办法。但这首诗在粗俗之外,特有一股草莽英雄的霸气、腥气和豪气。霸气、腥气自然是前两句,而豪气则是后两句。是啊,朱元璋贫农出身,年少时受尽艰苦,看惯白眼,如今即使手握重兵,气势盛大,仍然被这“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裳不看人”的老僧看扁。可又怎样!英雄不问出处,苏秦可吃悬梁刺股之痛,淮阴侯能忍胯下之辱,我朱元璋亦可成千秋霸业,可惜汝等浅薄之辈,肉眼凡胎,不识英雄!此后朱元璋整装待发,麾下第一名将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北上,歼灭王保保大军。

总结:乱世出英雄,莫问出处!

第四首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被评为“千古第一反诗”,名副其实。菊花是四友之一,一直都是高洁不凡的象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句。但黄巢在落第失意之时咏的这株菊花,却有一种令人胆寒的杀伐决断的冷意,一个因为失意而对政府、社会起了歹意的杀星形象跃然纸上。果然,黄巢此后起兵,荼毒生灵,造成了一场大灾难,成为压倒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结:通篇二十八字,字字杀气。

第五首 李鸿章 《入京 》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致力于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自强,引一时风气之先。可惜后来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令其形象大为受损,卖国贼的帽子戴得稳稳地,一直到今天。只可惜当时,以李鸿章一人之力,难挽危局。而到了签订条约,朝中以爱国口号自居的清流物议一派则龟缩一边,这卖国的任务就交到了李鸿章手里。

在这里不谈李鸿章的后来,只说他年轻时,正欲赴京干一番大事,无事之时,便写下了十首诗,这首就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诗句首联便气势不凡,简单直白,把自己欲疆场建功的心态表露无疑。颔联则表明自己要做青史留名、封王封侯的人之人。看《走向共和》,李到日本和伊藤博文签订条约之时,伊藤来拜访李,就曾咏出这两句,并称李为其偶像,不知史实是否如此。但此句虽豪,却有过于在意功名利禄的浮躁。后人指责李鸿章,也多说这点。

总结:建功立业,功名利禄,青史留名。

第六首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

大江歌罢棹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诗作于周公赴日本留学之前。首联也颇有气势,后面就趋于实际,也符合周公脚踏实地,事无巨细,举轻若重的性格特点。要到日本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甘心面壁十年,苦心孤诣。即使学不成,像陈天华那般投海赴死也是英雄。读此诗,一个踏实厚重,英气逼人,甘于牺牲的年轻人形象如在眼前。不像李鸿章要建功立业一般,周公惟愿“济世”,这与周公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致。

总结:心怀黎民,发奋图强,英气逼人。

第七首 蒋中正 《述志 》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此诗是蒋公在日本留学时所作,蒋公在日本可谓风流,学业爱情两不误,真为吾辈典范,呵呵,开个玩笑。蒋公此诗,可以说比打油诗高了那么一点点,武夫本色,显露无疑。但蒋公诗中也表达了一种责任感,光我神州完我责,把光复神州作为自己的责任,有志气,有担当,而后句口气就更大了,封侯算什么,我的志向岂止就此!不难看出,蒋公想作为最高领导领导中国的志向早就有了,之后一人独裁的想法,这时便埋下了。

总评:一方面把光复中国当做自己的责任,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志岂封侯,则表现了其欲领导中国之野心。

第八首 毛泽东 《赠父诗 》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十几岁时离别家乡,去省城读书,给父母留下一诗。网上看到好像这诗不是和谐原创,而是修改引用。据说此诗不知何人所作,而后人多引用,比如日本的西乡隆盛。毛泽东则是把“男儿”改作了“孩儿”,“死不还”改成了“誓不还”。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誓要干出一番名堂,若不能衣锦还乡,则不回。这和李鸿章《入京》 里面另一首诗里的“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异曲同工。后两句在前句的基础上又有递进:不愿在故乡平凡一辈子,外面世界广大,若能干的一番大事,埋骨他乡又何妨?陡然一股豪气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