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直播:银行高息揽储:金融市场的隐形炸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28:32

银行高息揽储:金融市场的隐形炸弹

2011年09月28日15:00来源:财讯网

  每个月末、季末、年末都是银行的存贷比考核期,当下正值季末,眼看又到年末,银行信贷部门的压力更是到了“零界点”。在存贷比的硬标杆以及放贷的冲动面前,吸储对银行显得尤为重要。

  央行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CPI高涨和持续的负利率导致的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偏低,都让各大银行资金吃紧。争夺存款就成为了各家银行最重要的竞争场所,而作为揽存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银行都推出了高息理财产品,想借此在年末的“揽储大战”中赢得主动。据媒体报道,浙江某银行9月30日当天的存款返点是千分之六点五,相当于高达234%的年化收益率。更有银行客户经理剑走偏锋,瞄上民间慈善机构和寺庙。更有银行推出了年化收益5%左右的理财产品,远高于活期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而引发这一现象的导火索是央行的一则通知。

  9月初央行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此次政策调整,使原本已经紧缩的流动性更为紧张。在存款不断流失的压力下,不少商业银行开始猛推理财产品,短期理财产品更是成了手中的“王牌”。其中,以7天、10天和12~14天期限的产品为主,也有期限只要1天的产品,并祭出超高收益率。如建行推出“利得盈”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债券以及货币市场,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5.2%之间,远高于活期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投资期限为15天—29天不等。不仅如此,多数银行本着“多买多得”的原则,即申购金额越大收益越高。

  面对如此高收益的诱惑,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据公开资料显示,一些总额度上亿元的理财产品竟在一天内售罄。殊不知,在这股“理财热”背后,是银行的变相吸储。发放理财产品,理财是虚,吸储后绕开监管放贷获利才是真。尽管在月末央行已发文要求“各银行要保持存贷比平稳,而且9月30日的存款余额与10月8日的存款余额不能相差超过5‰”。明确叫停“存款一日游”、滥发理财产品等突击揽储行为,但这则新规似乎并未遏制住银行疯狂揽储的势头。

  一面是银行愈演愈烈的揽储大战,一面却是监管部门隔靴挠痒似的管理。长此以往,势必会扩大金融业的无序竞争。各家银行为了追求速度、追求份额,必然会不遗余力地投入高息揽储大战之中,在争存款的过程中必然你争我夺,互挖墙角,对存款人竞相许诺优厚报酬,金融机构为了弥补损失,必然出现“绕规模贷款”、“账外经营”的现象。这种无序和不正当竞争,不仅助长通货膨胀,带来金融风险,还会给银行自身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坏账,造成了无尽的后患。

  从而直接影响到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扰乱了金融市场,如果继续蔓延,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银行疯狂的“高息揽储”就像是埋在金融市场的一颗“隐形炸弹”,唯有早日拆除才能保障金融业安全、健康的向前发展。而拆除这颗“炸弹”的对策唯有加强监管!包括央行、银监会等上级部门的监管,以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监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融机构的自律,建立严格的内部监控制度,自觉遵守金融市场运行中的各项规则,才是彻底遏制违规行为的核心。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大多是“画饼”而已。事实上,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说明书中的专业名词。且金融市场本就瞬息万变,潜在最高收益率只是小概率事件,是银行包装、销售过程中的噱头而已,理财经理在介绍时往往会着重宣传产品保本、高收益,有意无意地忽略对零负收益可能性的介绍。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相关理财产品时,最好能弄清楚产品的结构设计后再做决定,当心高额的预期收益率变成“空头支票”。

  (王茜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