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最美少林武生:若学者“独立”于百姓利益之外,则比统治者凶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33:55
http://yanchh.blog.ifeng.com/article/4778345.html
浏览 19054 次 | 评论 93 条

北京晨报消息说,独立学者刘植荣一年前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世界工资对比”上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那里面竟还隐藏着如此多的、人们没看到的东西。随着在网上不断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刘植荣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得出的数据和结论被多家权威机构引用。几乎是一夜之间,刘植荣成了“网络名人”,与他姓名相关网页已达3万多页。在一片赞誉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刘植荣的研究突然转向,近期他发布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个馊主意》在网上再度引发热议。北京晨报说,独立学者刘植荣认为,只有多数人交税,税基才可能大,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才会更多,也就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2010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要求把个税起征点由目前的2000元提高到5000元甚至更高,理由是要制造“中产阶级”,要刺激消费,要增进分配公平,认为“提升个人征税起点,减少纳税更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但刘植荣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提案是个劣质提案,提案人要么对经济一窍不通,要么充当利益集团的说客,要么两者兼备。他对“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这一“违反经济规律的谬论”进行了所谓“有力的驳斥”,从而“论证出”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对富人有利还是对穷人有利。

1.提高个税起征点不能制造“中产阶级”;他不认为中国有“中产阶级”,更不认为“中产阶级”可以造出来的。中国目前月薪2000元以上的劳动者还不到总人口的2%,显然不是“中产阶级”。中国特色是可以造出“中产阶级”,那就是公务员,只要悄悄地给公务员大幅涨工资,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个“中产阶级”。推算有3000万公务员队伍,那也仅占全国人口的2%,这也不能叫“中产阶级”。国外“中产阶级”概念,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

2.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现在的个税起征点是2000元/月,而收入超过2000元/月的还占不到总人口的2%。如果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可以推测,中国交纳个税的人不会超过总人口的1%,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1300万人交纳个税。若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甚至更高,是荒诞不经。

3.提高个税起征点对富人有利,对穷人不利;把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受益的只是1300万富人,中国98%的人不会受益。经济学上有个丰收悖论,说的是农民的粮食丰收了,农民的收益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因为粮食总供给增大,但总需求没有变化,导致粮食价格下降,从而使农民的收益减少。在税收上,也有个悖论。全体纳税人纳税越多,对某些人来讲,“可能得到的福利越多”。而起征点越低,税基越大,越有利于调节分配不公,“因为国家可以拿更多的钱进行第二次分配”。

4.政府必须还税与民;政府必须还税与民,不能把税款都用在给公务员涨工资上,都用在吃喝上,都用在公费旅游上,都用在腐败上,都用在援助生活比我们还好的非洲国家上。政府必须增大福利投入,教育、医疗必须对所有国民免费,把全体国民置于同一养老保险系统内,对低收入家庭给予各种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要想建社和谐社会,要想增加国民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藏富与民,必须提供让人生活有尊严的各种福利。

5.提高个税起征点无助于刺激消费;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刺激消费。从理论上讲,减税就相当于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就相当于降低商品价格。但经济学上有个需求弹性规律,某些商品的需求增量受商品价格变化量影响不大,也就是说缺乏弹性。减税能扩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消费,但对1300万人的减税收益相对于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来说,内需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一定能扩大内需,相反,“如果加大税基,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款用于第二次分配,提高福利”。

刘植荣上述5大理由,看不到“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是如何“违反经济规律”,也不见他如何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更没说明为什么“个税起征点越高,对富人越有利,反之,对穷人越有利”。唯一的“道理”,还是假设性的,即“如果加大税基,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款用于第二次分配,提高福利”;是所谓“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全体纳税人纳税越多,对某些人来讲,可能得到的福利越多”。但是,这种假设,还被他自己在文章中予以否定了。事实上,即便现在个税起征点如此之低,税基庞大的情况下,政府也并没有“还税与民”,而是“把税款都用在给公务员涨工资上,都用在吃喝上,都用在公费旅游上,都用在腐败上,都用在援助生活比我们还好的非洲国家上”了。

在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公民,即便是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人,也知道税基越大,税收就会越多的道理。但确实有“很多人没意识到,税是要返还给每个公民的”;都知道“税基大了更有利于调节收入的差距,能更好地发挥‘二次分配’的作用”,但就是没有看到“税主要是以福利的形式返还给公民,比如医疗补贴、教育、住房公积金等”。绝大多数公民面临的问题是,“二次分配”几乎全面地、大幅度地向权贵阶级倾斜;长期以来,医疗福利集中在公务员的头上,甚至80%的公费医疗都用在高官的身上。

刘植荣不仅无视这个现实,还夸夸其谈,说什么“在国际上,‘负征税’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每年各家庭如实申报收入,并先把税缴上,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中低收入阶层将多收的税退回,而对于收入特别低的还要给予补贴”。可他应该懂得,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老百姓呼吁23年,至今还是“条件不成熟”!在这种状况下,奢谈什么“每年各家庭如实申报收入”的国际上“负征税”,不仅幼稚得可以,简直就是愚蠢之极!

刘植荣阐述的所谓“宽税基的好处”在于:一,根据税收的代表权功能,让更多的人履行纳税义务,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和公民荣誉感,满足公民国家主人的心理;二,宽税基,可以使国家征收更多的税款,在第二次分配时更容易弥合第一次分配差距。然而,我们在官员财产都处于黑箱运作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有刘植荣所谓的“建立在完善的统计基础”;在广大老百姓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实现、充分保障的条件下,所谓的“二次分配”,也就不可能倾斜到广大的老百姓身上。

刘植荣说,公民纳税便成了“纳税人”,成了国家的主人,政府就成了纳税人的佣人,纳税人在政府管理和监督中具有绝对权威,不能剥夺纳税人的代表权或投票权。“美国独立战争的口号就是“给代表权才纳税!”;税收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纳税意味着参政,纳税人有权参与国家管理,对政府的行为提出批评,影响政策的制订。在征收任何一种税前,国家必须考虑征谁的税?怎么征?征多少?征的税怎么使用?民主国家所有有关税的事项都由人民决定,经过人民的代表批准方可生效”。可是,他所描述的这种“纳税人”的权利,在中国的现实何在?他自己,又行使过多少次“代表权或投票权”? “纳税人”又何曾对“征谁的税、怎么征、征多少、征的税怎么使用”进行过表决、监督?脱离了这些基本的权利,“纳税人”又如何能“成了国家的主人,政府就成了纳税人的佣人”?!

更为可笑的是,刘植荣说,“如果中国个税与国际接轨的话,那中国的个税起征点该在哪里呢?个税起征点应该是最低收入的40%或人均GDP的17%。如果以最低收入作参照,那中国个税起征点应是6120×40%=2448元/年,即204元/月。如果以人均GDP作参照,那中国的个税起征点应是24356×17%=4141元/年,即345元/月。中国目前的个税起征点是2000元/月,或24000元/年,是最低收入的24000÷6120=392%,是人均GDP的24000÷24356=99%。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现行的个税起征点高出世界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5—9倍。”在这里,刘植荣仅仅在税收上强调“与国际接轨”。事实是,在民权上,至少是在民众福利上、在“二次分配”上,中国和国际却有天壤之别。在“中国特色”权贵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有利于当权者、统治者的,都几乎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可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广大老百姓的,却永远是“中国特色”,就不存在“与国际接轨”之说。——这,就是中国一些当权者对于“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接轨”的运用逻辑。可是,作为“独立学者”的刘植荣,恰恰在这里为这些统治者作了游说,看不到一点“独立”的色彩。

其实,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甚至更高,并不是为了制造“中产阶级”,也不是为了“刺激消费”,仅仅是为体现社会公平公正而已。既然中国99%的人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纳税权利,所以就用不着履行纳税义务;如果1%的人决定中国的大小事务,那么就让1%的人纳税好了。在公民没有真正拥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之前,谈什么纳税“塑造国民的公民意识”,“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力度”,都统统是屁话。而提高个税起征点,至少还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措施,让老百姓手里尽可能多留一点钱,而不至于都上缴给“国家”,然后供当权者以“国家”的名义挥霍无度。

事实证明,刘植荣的“研究成果”,“他得出的数据和结论被多家权威机构引用”,却仅仅被当权者采用了抑制民众利益的“中国特色”一面。比如他说,“中国的个税是有问题,但不是起征点的问题,而是纳税单位的问题,不应以个人纳税,而应以家庭为单位纳税”;但结果是,“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建言被当局束之高阁,而民众直接得益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却立即被叫停。

由此看出,若学者“独立”于百姓利益之外,则比统治者凶残;因为很多时候,统治者为了表面上的“和谐”,不得不尊重“民意”;如果有“独立”学者提出一种迎合当权者、颠倒民意的“研究成果”后,就会被当权者立即采纳。这些“独立”学者的凶残在于:当那些统治者正苦于没有借口杀向人民时,而“独立”学者就及时地递上一把“独立民意”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