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罗斯科作品:穿越报(辛亥革命100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9:55
返回历史频道
收藏报纸
微博分享
我要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凤凰网历史:请问太后怎么看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以下简称慈禧):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义和团》第4册)
凤凰网历史:现在到处传朝廷镇压义和团后,准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要讨好列强,请问是这样的吗?
慈禧: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新解 近代史研究2006.04))
凤凰网历史:各国这次除了要求严惩肇事者外,还有一个赔偿问题。请问您怎么应对?
慈禧:十二条大纲是“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不能不照允”。 但还是可以“审度情形,妥筹磋磨,补救一分是一分耳”。(《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凤凰网历史:从义和团运动到现在要签订赔款条约,谁的责任最大?
慈禧:“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百姓,满腔心事,更向何处述说呢?”(《庚子西狩丛谈》)

1901年,经历了席卷北中国的义和团事件之后,慈禧太后以及她所代表的清王朝,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开始大转弯,她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外国欺我太甚,必要做到自强”。今天,凤凰网历史频道得到采访慈禧太后的机会,请她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

凤凰网历史:那么朝廷面对如此时局,准备了哪些办法呢?
慈禧:中外臣工,虽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舍此更无他策。(《义和团档案史料》)
凤凰网历史:太后是被迫还是主动求变呢?
慈禧太后(以下简称慈禧):因为国家形势不好才着手改良,改革还有真假不成?你可以问问皇上,现在召对臣工,不论大小,甚至连县官也时常召见,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语以求激发天良,要求他们认真办事?万不料全无感动!(《晚清的最后十年》)
凤凰网历史:那么,太后您觉得中国“积弱”原因何在?
慈禧: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恃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义和团档案史料》)
凤凰网历史:太后改革的目的是为什么呢?
慈禧:“外国欺我太甚,必要做到自强”。“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

慈禧半身像
在清政府1901年颁布“变法上谕”之前,张之洞就明确表明态度:“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并面致书试图劝说顽固派大臣徐桐:“若不急谋自强,恐再图十年之安亦不可得。”
在接到新政上谕之前,张之洞就从端方和袁世凯的来电中得知,“不日将有上谕,举行新政。”并且得知朝中的荣禄和鹿传霖极力赞成新政,上谕的起草人就是荣禄的幕僚、张之洞自己的门生樊增祥。这就使他能够在新政发出后立即做出反应。
随后,张之洞致电鹿传麟:“此后一线生机,或思自强,或图相安,非多改旧章,多仿西法不可。若
不言西法,仍是旧日整顿故套空文,有何益处?”
在上谕规定的两个月的期限内,竟然没有一个地方督抚发表意见,他们都在谨慎地观望。这大概就是一个专制政府在它即使真心愿意改革的时候,也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连体制内的权臣都因恐怖无法把握政治脉搏,叹息“圣意难测”,更不要说在黎民百姓中取得公信力有多么艰难。
此时,张之洞提出:“必变西法,人才乃能出,武备乃能修,教案乃能止息,商约乃能公平,矿务乃能开辟,内地洋人乃不横行,乱党乃能消散,圣教乃能久存。”


采访完慈禧太后,我们随机在北京街头采访了几位外国人士,看看在外国人眼中慈禧太后和她的改革是什么样子的。
美国人赫德兰:几年之前,慈禧太后有一个梦想,一如既往,这个梦想比她那个聪明的外甥的所有梦想都要伟大。这个梦想就是想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但是如果想要梦想成真,还必须要依靠满族人,因为政府由他们掌控,任何激进的改革都必须依靠掌握大权的满族人。不过太后想要自己完成这一荣耀之举,希望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圆满实现。(权谋档案》)
美国人W.A.P.马丁:在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几乎断送了性命和权力,但是她也从戊戌变法中收获良多,她开始变成了一个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实上,她远远胜过她的外甥光绪皇帝。在她的一生中,人们全都指望她来不断地推进她非常热心支持的目标。她牢牢地掌控着权力,她敢于引导国家的战车驶上一条从来都没有走过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总督和巡抚的支持,这些人都是她亲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经传遍了这片大地,百姓都会从心底支持她。(《中国的觉醒》)
英国学者卡梅伦:慈禧太后在经受1900年排外失败的打击和西行所饱尝的艰辛之后,终于认识到列强远比清帝国强大,为了清王朝和她的人民,中国必须引进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观念。慈禧真诚地面对这个问题,抛弃了几个月前的保守主义偏见,转向赞成实质上是1898年光绪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瑞士人梅恩伯格: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是真诚的,那种指责宪政改革不真诚和拖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站不住脚的,只是代表了革命党人和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的意见。(《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美国人麦金农:慈禧太后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衰败瓦解,它更强大,开始通过改革,把中央对县级以下的影响力扩大到几世纪来前所未闻的程度。(《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岑春煊本是甘肃管钱粮的官叫藩司,牛皮吹得呱呱叫。洋人在天津扰乱的时候,他就扬言要求出兵。甘肃巡抚看他牌子扛的硬,自己拦他也怕落不是,于是给了他2000来兵,5万两银子,由草地顺北路来到了京城。
等两宫离宫以后,他得了信息,就追随到了怀来,借机扬言说是由甘肃特来京郊带兵护驾的。他老子是岑毓英,当过云南总督,朝圣时和李莲英打过交道,他一到怀来的榆林堡就先拜见李莲英,一口一个大叔,李莲英平白添了这样一个有军队的侄子,也是求之不得;而岑呢,有了李也可以上边通天,两人一拍即合。
从直到辛丑回鸾,岑春煊能当保驾的近臣是李莲英保荐的。李更长期给他说好话,岑春煊才一直恩宠不衰:不到半年就升到陕西巡抚,两广总督,这都是从榆林堡喊大叔开始。(《宫女谈往录》)
编者注:岑春煊最出名的实为他反腐的名声,被人称为“晚清三屠”之一,专门“屠”官。

逃出深宫,微服出走的慈禧不仅威严丧尽,而且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她不无辛酸地自述其经历说;“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而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痛楚之余,不能不引出慈禧对国策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虽然来得太迟,但其间包含的去陈图新的意向非常明显。

1903年 慈禧 刘香成编 《壹玖壹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文案撰写:蔡信   版面编辑:刘嵩   页面设计:申凯   页面制作:梁晓杰   技术支持:王欢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天津市网友:冰谷飞燕
发表日期:2011-09-29 14:37:18
难道我们的世界不是在一点点进步的马?难道当今的世界不是比人类以往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好吗?今天的人民是历史以来血泪最少的。这个总没错吧。尽管现在问题很多,我也承认。
推荐[0] |回复 |复制
凤凰网天津市网友:冰谷飞燕
发表日期:2011-09-29 14:35:18
为什么清末很多平民百姓不愿意剪掉辫子?为什么袁世凯称帝失败了而拿破仑成功了?
推荐[0] |回复 |复制
共有20147人参与评论311条

凤凰新媒体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凤凰卫视介绍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