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生意经:河南旱灾与排华法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20:08
河南旱灾与排华法案2011-09-26 18:37 导语:我希望老百姓明白,一旦政府向灾害中的他们提供救助,他们不必饱含热泪,忙不迭地谢恩。这个时候说感恩,不合时宜

皇上走后

章敬平

法学博士

zjphhh03@gmail.com

1942:要愤怒,不要感恩

如果鞭子抽得不够狠,马匹跑得不够快,美国著名记者西奥多·怀特赖以行走河南的坐骑,将被饥肠辘辘的灾民活活煮了。这是1942年河南旱灾中的一个侧影,这个侧影的背后是几千万人受灾、几百万人饿死的世纪大灾荒。

这一年,雨水比眼泪还要金贵,河南的树过了春天才吐露了几片新芽,天旱地裂的考验下,收成锐减,粮价飞涨,到后来,卖掉一个青年女子还换不来100斤粮食。

当夏秋冬春挨个轮回了一遍,中原大地上,饥饿,疾病,死亡,逃荒,越来越快地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西奥多·怀特以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的身份,将他在河南灾区拍得的狗吃人的照片递给蒋介石,他注意到,蒋总司令的腿轻轻抖了一下。

过去,很多人将河南旱灾归咎于天灾人祸,他们说,国民政府担心河南落入日本人的手中,给日本人留下军粮,就让底层官僚充当“石壕吏”,拼命搜刮粮食,天灾之外,又添人祸。

现在,个别研究者站出来说,政府是河南赈灾的主角,在那个烽烟四起、鞭长莫及的年代,国民政府咬着牙,赈谷、赈款、施粥、移民,做了很多勉为其难的事,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的救援,河南旱灾的后果将更为惨烈。

不管如何,国民政府赈灾不力,效果不彰,无以辩驳。这次旱灾,延续了大半年,通常的说法是300万人在这次旱灾中活活饿死。对于他们,辨别国民政府赈灾乏力的原因,是有心无力,还是有力无心,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他们地下有灵,他们尽可以谴责政府,谴责蒋介石。

河南人是人,河南的灾民是向国民政府纳税的公民,这一点,时任委员长的蒋介石可能有些认识不清。当河南省主席哭诉灾情请求救助的电报送到蒋介石位于重庆的官邸时,手持电文的委员长可能没有想过,这个省主席在法理上是这个省全体公民的代表,在他报告河南境内“赤地千里”“哀鸿遍地”“嗷嗷待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充满乞怜的口吻,因为,从中央政府获得必要的救助,是这个省全体公民的权利,他们给口口声声代表人民的领袖拍电报,究其实质,不是祈求政府和领袖的恩赐,而是督促领袖和政府抓紧时间履行义务。

认为领袖和政府没有抓紧时间履行义务的西奥多·怀特,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了批评蒋介石政权漠视灾情的报道。他是一个矢志推动美国援华抗日的新闻人,发出这样的批评,在他的报道中是不常见的。看来,他真的愤怒了。

毛发未损的外国人都愤怒了,深受其害的自己人凭什么心平气和?当野狗吃人甚至人人相食的图景真实地呈现于中原大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理由愤怒于他们的政府。法律视角下,公民在遭受旱灾饥荒生存权失去基本保障的时候,有权利从政府那里获得救助,向几千万河南灾民提供及时的必要的救助,让他们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守住人之为人的尊严,是一切民选政府的义务。

我一直在想,未能履行义务的蒋介石,抗战胜利之后,应该去河南为旱灾中的亡灵树个纪念碑,不是为了平息人们的愤怒,而是告诉他们:迫于时局,政府没有充分履行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责,没有提供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政府和领袖愧对人民。

听说著名导演冯小刚打算将1942年河南旱灾拍成电影。伟大的电影作品对孱弱的人权保障影响深远。如果这部电影真的面世了,我不奢望它能像某些人权电影那样影响立法,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希望它能让老百姓明白,一旦政府向灾害中的他们提供救助,他们不必饱含热泪,忙不迭地谢恩。感恩是每个人须臾不可或缺的品格,但是,作为宪法意义下的公民,面对履职在身的政府,在你身陷囹圄的时候,你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物质帮助权”,这个时候说感恩,不合时宜。说多了,公仆们会丢掉服务精神,在你因灾而亡的时候,会给你写首诗,说你饱受政府和领袖的恩情,“纵做鬼,也风流”。
河南旱灾与排华法案(2)2011-09-26 18: 向记者提问 致信编辑 分享 大 中 收藏此文 打印此文 评论(0)导语:我希望老百姓明白,一旦政府向灾害中的他们提供救助,他们不必饱含热泪,忙不迭地谢恩。这个时候说感恩,不合时宜

1943:移民是你的自由

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度过青春岁月的宋美龄,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夫人的身份,前往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呼吁两国人们手拉手,为自由而战,将追求自由的理想落实到行动当中。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移民委员会召开听证会,讨论“排华法案”的存废。到了年底,美国国会参众两会相继通过废除排华法案的议案,彼时的美国总统顺水推舟,在宣告排华法案寿终正寝的法律文件上签名,徘徊在华人头顶上60余年的幽灵,终于栽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排华法案,是我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的一部禁止华人移民美国的法案。这部法案的全称翻译成中文,应当是《关于执行涉华条约部分条款的法案》。它说:任何企图乘船进入美国国境的中国人,均须出示本法案出台之前的证明文件,否则不得进入美国,凡被司法机关认定为非法入境的中国人,将由总统签署驱逐令遣返回国。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排华法案的诞生,实质上是一部分利益受损者压抑已久的集体怨愤的爆发。据考,华人移民美国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的战乱,一拨拨试图躲避战火渴望混口饭吃的中国人,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加入淘金者的队伍,翻进加利福利亚的金矿,而后汇入铁路建设的洪流。这群盘着辫子戴着瓜皮帽的家伙,凭借他们对苦难和底薪的忍耐力,很快成为雇主们争相雇佣的廉价劳动力。有的族裔恨他们要钱不要命,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有的商人恨他们压低了工资,为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培育了温床,有的人群恨他们不道德,不卫生,不敬上帝。当各种各样的恨一点一滴地积累,排华法案终如暗流奔腾的火山,在一个参议员递交一纸议案的刹那,喷涌而出。

排华法案将那些移民美国的华人变成了群体暴力的受害者,将他们变成一只只惊弓之鸟,战战兢兢。有一天,清政府看不下去了,他们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抗议。可是,国力悬殊的外交关系下,抗议犹如放屁,风过了无痕。随后30年,美国排华浪潮风起云涌,愈演愈烈,本来只是临时性法案的排华法案,竟然于20世纪初叶成了永久性议案。到经济危机举国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干脆向华工咣当一声关上了国门。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向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中美结成军事同盟,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废除排华法案向华工敞开国门的呼声,才渐渐震动美国人的耳膜。在这个节骨眼上,宋美龄访美掀起中国热浪。尽管美国国会没有留下宋美龄呼吁废除排华法案的声音,她的粉丝们迄今仍在讲述蒋夫人埋葬排华法案的传奇。

我不敢说宋美龄与排华法案的废除没有一丁点关联,但我从不相信宋美龄是排华法案的真正终结者。归根结底,排华法案的废除,不是因为宋美龄的魅力,也不是因为国会的仁慈,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法治精神,已经不能容忍冠冕堂皇的法案践踏自由、蔑视人权。

看历史,浩浩荡荡的法治大潮固然未能阻止排华法案的不断升级,围绕排华法案的法治之战却从未停歇,废除它的主张和排华法案存在的历史一样长,今天从“平等自由”的美国立国精神出发,明天援引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反对者口诛笔伐,随时准备将它拿下;看国内,一部分曾经旅居中国的美国人,仰仗他们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发动了一场场自下而上的反对排华法案的民间行动,挥舞自由的旗帜,仰望自由女神的火炬,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等人与排华法案的拥趸不断辩论的场景;看国际,二战期间,人权全面进入国际视野,自由成为同盟国对轴心国宣战的理由,炮火和杀戮促使那些沉溺于自私自利的人们慢慢醒悟过来:自由移民是人的基本权利,人权的享有与国籍无关。

凡此种种,合力加速了排华法案的终结,至于宋美龄私底下有没有呼吁过排华法案的废除,并不要紧。说到底,形势比人强,没有二战期间自由沦落的惨痛教训,没有人权保护的全球化背景,能说会道的宋美龄岂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

如今,个别华裔众议员正在推动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向华人道歉,作为华人之一的我,希望道歉的声音传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明白:

移民,就像走路一样,是人的本能,不因为国家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只要你遵守正当法律的正当程序,没有哪个政府有权力扼杀你的本能,拦住你的脚步;移民自由,是人身自由的延伸,它属于远古的先民,也属于今天的我们,属于人类的每一个成员;追求幸福,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如果你觉得地球的某个角落能够予你更多的幸福,你就大胆地往那里走,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