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相声 动画版:失眠咨询案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0:22
       来访者情况:女  23岁  临床大二学生,主诉晚上入睡困难,上床后要二个小时以上时间才能睡着,伴随体倦乏力,头晕脑胀等,持续时间近半年。  
       来访者自述:事情是从去年底开始的,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寝室几个同学都比较晚睡,环境比较吵,我就开始睡不着,躺在床上要酝酿很久,原来以为过几晚就会好,谁知道越来越严重,持续了很久,现在就算寝室安静时也要等好久才睡。最严重的时候每晚只睡2,3个小时,第二天起来就精力很差,经常头痛。后来就开始害怕,躺上床上就担心自己又失眠了怎么办。该试的方法我也都试过了,什么睡前喝牛奶啊,泡脚啊,也有吃过一些健脑的保健品,但是都没用。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都睡的好的,现在就不行了!我去过医院,但是医生都是要给你开安眠药,我觉得要上瘾,不好,所以就拒绝了。  
        分析:来访者的情况属于失眠,主要是入睡困难和醒后恢复感差,这一开始和她的不良睡眠环境有关系,而且已经引起了焦虑抑郁情绪,给她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治疗:首先要纠正来访者对于用药治疗的一些误区,上瘾不只是重复去做一件事,还意味着带有一个强迫意念去做,直到逐渐每次需要更多剂量满足,以致长期下来渐渐破坏个人生活与健康。现在的催眠药物发展快,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而且在你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时能够很好的戒掉它。介绍一些睡眠卫生教育,不过这对该位来访者意义不大,该注意的她都有注意,而且睡眠环境不是她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毕竟是集体生活。既然环境不能改变,那我们只能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关键还是要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该来访者对睡眠的认知有偏差,她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分关注不良后果,临近睡觉时就感到紧张恐惧,担心睡不着,而失眠又反过来证实了其担心的正确性,陷入了恶性循环。让来访者认识到,过分担心失眠带来的危害远大于失眠本身。让她意识到“就算失眠又怎么样”。来访者喜欢把自己现在的睡眠状态和以前睡眠最好的阶段来对比,因此灰心丧气,焦虑不安。应该让她接受现在睡不好的自己,让她对比最坏的阶段,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树立她的信心,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针对寝室环境,帮她克服“我在寝室睡不好”的思维模式,改成“我在寝室可以和以前一样睡的很好”。最后,教她一些放松疗法,如腹式呼吸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并加强她对改变自己失眠现状的信心。  
        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分析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约30%——50%患有失眼症,我国则有约10%左右的成年人患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如情绪焦虑、抑郁,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可概括分别如下。
  一、最初的失眠体验是失眠症形成的关键: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防御手段等,这些负性情绪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难以入睡时,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对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不利,结果常导致入睡前紧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质量下降,这种体验又导致以后的睡眠周期的完成障碍,这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首次体验,常影响以后对同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人格特征:初次出现失眼症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其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人格特征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癔症对外界压力是内化,而不是外倾或发泄,将愤怒不安转向压抑与自责,而不是攻击或敌对,失眠可能是一个内化心理冲突的结果,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依次在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加强而发生。年轻患者主要表现为易烦躁、紧张、神经过敏和强迫思维,中老年患者则表现为失望和无助,精神运动迟滞,这些人格特征既是失眠症的一个诱因,又是经历长期失眠痛苦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
  三、失眠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强求睡眠时间的刻板化,甚至认为睡的越多越好,对梦的紧张,失眠后过我卧床休息。睡眠感缺乏又称为相对睡眠感觉剥夺,对已经过去的睡眠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错误体验,为了证实自己睡眠不足,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情况,对不足的睡眠极易引起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再度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入睡前对睡眠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四、焦虑对失眠症的生理心理影响:"失眠给我带来的痛苦太大了",这是许多患者经常说的,他们抱怨失眠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应状,有研究证明,过分关注失眠会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要比认为失眠不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症状要重,痛苦明显。治疗效果要慢,情绪焦虑能引起人体代谢活动增加,这种生理化活动加强,影响了人的睡眠。
  总之,失眼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效果,因此,长期服用各种安眠药物,只能使失眠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纠正,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所以,心理治疗,对改善失眠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