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钢琴公开赛正规吗:珞巴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4:29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目录
简介
主要分布
语言文字
历史起源
生活习俗粗犷的衣着
长刀和弓箭
姓名文化
饮食习惯
节日习俗吉祥年节
生殖崇拜求丰收
服饰特点
待客礼节
婚姻习俗
文化艺术
宗教信仰自然崇拜
巫术
居住环境
民族现状“珞巴族的根在珞瑜地区”
珞巴族人没有自己的节日
珞巴文化濒于失传
简介
主要分布
语言文字
历史起源
生活习俗粗犷的衣着
长刀和弓箭
姓名文化
饮食习惯
节日习俗吉祥年节
生殖崇拜求丰收
服饰特点
待客礼节
婚姻习俗
文化艺术
宗教信仰自然崇拜
巫术
居住环境
民族现状“珞巴族的根在珞瑜地区”
珞巴族人没有自己的节日
珞巴文化濒于失传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珞巴族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珞巴族男子
(珞巴族的主要部落包括:Idu 义都;Miji 密几;Digaro 迪加罗;在中国境内多为 Bokar 博嘎尔部落。panaxy 提供照片)
右图为Bokar博嘎尔部落男子的服饰
编辑本段主要分布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编辑本段语言文字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珞巴”意为南方人。珞巴族内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即归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在1965年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诞生。
编辑本段生活习俗
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置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氆氇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檐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珞巴族女族长
长刀和弓箭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珞巴人还有一种称为“古马”的地箭,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中要害部位。安放地箭全凭丰富的经验。珞巴人使用的地箭,不用铁箭头,而是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尖熏烤成箭簇。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一位勇猛出色的年轻猎手,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逢年过节,射箭比赛是一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火镰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也不一样,洛渝北部地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坐在火塘旁的上座,然后拿出他们喜欢吃的肉干、奶渣、养麦饼和酥油茶款待客人。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客人吃以前,主人还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和对客人的款待真诚。客人来到村里如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遣责,被人瞧不起。
编辑本段姓名文化
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边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谱系。这种父子连名制在愽嘎尔部落的男子中,都能记住或说出五代至十代的祖先名称。知道在氏族内部谁是最亲的亲属。在父子连名的办法排列,但部落内实行氏族外婚,女儿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在谱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以男子连名为主,家庭的承袭也完全以父系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父子连名制是维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就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数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熟记氏族的谱系是对氏族成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珞巴族活动
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显然是为了野炊或吸烟取火方便。但是,从一些饮食习俗中,仍可窥见珞巴族先民曾有过生食的历史痕迹。如一些部落在盟誓时,要饮用血酒。博嘎尔人每年收秋后杀牲庆祝,把余温未冷的牛血倒在酥油中饮用。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吸出来生食味道最鲜美。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为配料。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珞巴族饮食
用石块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见。把荞麦、玉米和达谢(一种木本棕类乔木树杆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再翻烙另一面,如饼太厚,烙过再埋入火塘的灰烬中,使其熟透。珞巴族煮食食物的方法也很独特。崩如、苏龙部落的人把达谢调成浆,放在大葫芦里,再从火塘里把烧红的石头取出来,立刻投放到葫芦里,利用石头的热量把达谢煮熟。或者把粮食放进竹筒,加上水,堵上木塞,放在火堆上烧。食用时用刀把竹筒破开。这种方法多用于外出远行。
采集和狩猎是珞巴族食物的重要来源。他们捕捉山鼠的方法多种多样,用石板压、设小地弩、下活套都很有效。有的家庭占的特定的捕鼠区,外人不得染指。捕到山鼠后把毛烧掉煮熟便可食用,如果一时吃不完便烤干、晒干贮藏备用。珞巴地区的山鼠肥而大,肉质细嫩,往往是婚嫁待客的上乘佳品。珞巴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必须吃完。主人还要当着客人的面,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坦诚。珞巴人把挽留客人视为荣耀,如果待客不周,会遗憾终生。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吉祥年节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年二月过“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珞渝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洞更谷乳木”节。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历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因此欢度年节都包含有庆贺丰收、迎新辞旧之意。
在年节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节时,村落的住户要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语不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生殖崇拜求丰收
在自称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珞巴语叫作“莫朗”的节日,节期在农历腊月或正月由巫师择定,流行地区是西藏珞渝地区的西巴霞曲地区。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在路过田野时,巫师撒大米粒,青少年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尾的一个老头子沿途撒大米粉。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该村群众备酒热情款待。巡游队伍要走遍本部落的所有部落。这一节日意在预祝丰收。因为人们以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在一些珞巴族地区,仍能看到自家房屋旁树立有许多个用木桩做成的男性生殖器,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我国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生殖崇拜,现在在一些南方民族节日中仍能看到这种遗存,我们只要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生殖崇拜的起因。世界屋脊上的“南方人”珞巴族。相传大地母亲生了金冬(太阳)的九个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个非凡人物。他长着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面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阿巴达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 珞巴族主要聚居地洛渝地区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珞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才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耕种方法,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条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兽皮。妇女穿用自己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他们喜欢佩戴石质串珠,贝壳 和铜制各种装饰品,喜欢饮酒,吸烟,吃椒。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珞巴族夫妇
  珞巴族
右边两图为珞巴族Idu义都部落的服饰
编辑本段服饰特点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也不一样,洛渝北部地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
男子一般穿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外罩称为“纳木”的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缀一块梯形带眼窝的熊皮,据说这种装扮在围猎时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
妇女们则喜欢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短袖上衣,下身穿过膝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
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火镰、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不可缺少的嫁妆奁。每当节日到来,妇女们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互相妣美。
编辑本段待客礼节
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坐在火塘旁的上座,然后拿出他们喜欢吃的肉干、奶渣、养麦饼和酥油茶款待客人。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客人吃以前,主人还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和对客人的款待真诚。客人来到村里如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遣责,被人瞧不起。
编辑本段婚姻习俗
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财产的继承均归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珞巴族民歌可分为几类:舞蹈歌曲“夹依”,常在节日、婚礼、喜庆的场合集体演唱,边歌边舞;反映生活习俗的民歌“勃力”,有“酒歌”、“哭嫁歌”等;“亚里”是巫师念经的曲调;“月”是战士出征前唱的歌。珞巴族最具代表性的是“加金”这种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以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为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珞巴祭祀仪式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诞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实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产环境有所差别及发展不很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而各部落间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既然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认识基础上,因此便有了多种的崇拜形式和丰富的崇拜内容。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从珞巴族原始宗教的历史发展看,大自然崇拜,是珞巴族先民最早的信仰和崇拜。在人们的观念中,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众多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这种神灵各有分工,各守其职,互不隶属,都成为珞巴人的崇拜对象。
图腾崇拜:珞巴族由于不了解自身的生殖规律,把人类的繁衍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植物甚至使用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并把其中的一种视作至使用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并把其中的一种视作与自身有着特殊、神秘的血缘关系。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便出现了图腾崇拜。
珞巴族各部落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各不相同,其中主要有虎、豹、野牛、野熊、熊、猴、水獭、猪、牛、羊、狗、老鹰、乌鸦、布谷鸟,鸽子、蛇、太阳、月亮、刀等30余种。
祖先崇拜:这是珞巴族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后出现的又一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它是在灵魂不死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对鬼魂的崇拜。巫术
巫教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之一。珞巴族说巫师是唯一可以与鬼通话的人。巫师不是职业宗教者,并不享有超凡权威,但没有宗教活动时,他们依然过着常人的生活:生产劳动、生儿育女。珞巴族的巫师分米剂和纽布两种。
巫术是巫师重要而经常性的活动。珞巴族祭祀活动繁多,在大型的祭祀仪式上都有巫术伴同。凡遇天灾人劫、病身瘟疫、失窃、复仇,战斗等,都要举行巫术、仰赖巫术力量驱邪惩恶,消灾化吉。在历史上,不断受到灾难侵扰的珞巴族,极其努力地在巫风巫雨中探索寻求精神的解脱。在祈求、招魂、驱鬼、诅咒等巫术活动中,有相当复杂的仪式。巫术除配合一定的行为外,还有表演、歌唱、造型、刻画和一些法器,对珞巴族的神话、歌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乃至原始科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居住环境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及其附近地区,群山栉北,河流众多。在北部,雪峰连绵形成一个冰雪屏障。闻名遐迩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犹如婷婷玉女的神女,府视层峦叠嶂的珞瑜。在珞巴族神话中,她被想象成:“天柱”和“天梯”。北部谷地,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13℃—15℃。珞瑜南部接近平原地区,海拔仅有100米左右,最暖月平均气温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3℃以上。常年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这里四季常绿,藤本植物交织缠绕,满山遍野的芭蕉林,柠檬树和竹林,构成一幅美丽的热带风光。
珞瑜中部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温润气候。这里森林茂密、稻黍千重,瓜果飘香。珞巴族古史歌中称这里是“大地母的阴户”。珞巴族谚语中描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琼瑜地区奇异变幻、蕴含深邃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是珞巴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的源泉和基础,它们对珞巴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特性和文化心理,乃至审美情趣和文学与艺术创造,直接或间接,或潜在地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及其附近地区,资源和物产十分丰富。如大拐弯以南的地区,江河如织,以雅鲁藏布江为主干,成羽状分布,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珞瑜是“绿色林海”,森林和植物资源令世人瞩目。丰富的药用植物,如天麻、竹节三七、七叶一枝花、当归、黄芪、灵芝、鸡血藤,以及高山寒温带和高山寒带的贝母、虫草、雪莲花、小叶杜鹃、胡黄莲等等。已鉴定的菌类200余种。水果、蔬菜也十分丰富。还是我国珍禽异兽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珞瑜地区风光绮丽,资源丰厚、物产富饶,很早就被珞巴族远古先民所开拓、利用;珞巴族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编辑本段民族现状
“珞巴族的根在珞瑜地区”
所谓“珞瑜地区”就是“印占区”。这块东起察隅西到门隅的广大地区,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即归入吐蕃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但从19世纪开始,盘踞在印度的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虽然珞巴人民数次武装反抗,但实际由英方控制的“军事缓冲区”还是成为了即成事实。 1945年,英殖民地印度独立,印度领导层没有放弃对原“军事缓冲区”的控制,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1947年西姆莱会议强行划定“麦克马洪线”,制造了中印两国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直到目前,“麦克马洪线”以南仍为印军所占,印方将之称为“北部特区”。
米林县委宣传部安排我们到南伊珞巴民族乡采访,提前一天通知该乡副书记格桑洛布接待我们,帮助我们寻找采访对象。可我们与格桑见面聊不到10分钟就决定把他作为采访对象。
29岁的格桑是西藏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据说,这是珞巴族第一个拥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格桑从小就生活在珞巴族聚居的南伊村,至今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依然生活在这里。南伊乡一共3个村,另2个村是才召和琼琳。格桑虽然刚从县中学调任南伊乡副书记不过俩月,但全乡3个村81户432人,没有一家他不熟的。他通晓珞巴族的历史,谙熟并热衷于整理发掘珞巴族的传统文化。这样理想的采访对象真令我们大喜过望。
格桑告诉我们,他们一家196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珞瑜地区。那一年中印之间爆发了战争,中国称之为“自卫反击战”,格桑的父亲达国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民工,扛子弹箱。战争结束时,达国带着妻子、妹妹跟着解放军撤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北,在米林县南伊乡附近的山上安了家。
格桑说,米林、墨脱、隆子等县的许多珞巴族都是那一年从珞瑜地区跑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之前为了逃避血亲复仇、逃避氏族婚姻等原因跑过来的。
有一种说法,珞巴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按照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仅有2312人。格桑个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有资料表明1965年对珞巴族的估算为30多万人。只不过绝大多数珞巴人现在生活在“印占区”,无法进行人口普查 。
格桑说,他家的大部分亲人留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南。但40年来,没有任何办法取得联系。
米林县是珞巴人数最多的县,也只有区区几百人。藏区其他地方就更少了,常常是十里八村就一户两户,民族文化的氛围已经基本消失了。
“珞巴族的根在珞瑜地区。但现在,这条根已经断了很多年了。”珞巴族人没有自己的节日
巧得很,我们到的当天,正巧赶上南伊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播种节”,格桑邀请我们一起参加。
其实这不是珞巴族的节日。珞巴族没有自己的节日。播种节本来是南伊的藏族的节日,每年在播种季节到来前,载歌载舞,乞求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因为藏、珞生活在一起,“播种节”就变成了两族共同的节日。
格桑告诉我们,在珞巴族的传说中,珞、藏是一个祖先。珞巴是个崇拜太阳的民族(这一点与我们采访过的基诺族相似),相传太阳和地球结合,育有两个儿子:达尼和达若。二子长大后,遇到一高人隐士,隐士让他俩都信佛教,达若听话,到了高原,成为藏族的祖先,达尼不听话,一直生活在山里,成为珞巴族的祖先。
播种节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昨天是第一天,只由男子歌舞乞神,今天则是男女共同歌舞祭祀。节庆现场设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扎了几个简单的帐蓬,我们被邀请坐在帐篷里观看,同时享用着村人接二连三敬献的自酿青稞酒。八男九女共17个盛装的青年,按一定的顺序和节奏围着场地中央一根10米多高的经幡转圈,且唱且跳。
格桑说,这个舞蹈只有米林才有,编舞者是藏戏的创始人珠乌溏东吉布,相传这位生活在八九世纪的藏族先人也是一位造桥专家,他来到珞瑜地区的扎贡纳沟带领珞巴人取铁,劳动之余创造了这种舞蹈。
“其他地方的舞蹈都与宗教挂勾,成为宗教的陪衬,只有我们这儿的舞蹈纯粹一些。”
虽然我们听不懂藏语,但能看得出整个歌舞祭祀过程分四部分,每个部分的节奏曲调、转圈方向、队列排布极富变化,在注重整体效果的同时,每个人个性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每部分中间有村人上前敬酒。整个过程持续三个多小时,都是在蒙蒙细雨中进行。最后乡、村领导上前敬献哈达,每人脖颈上哈达多达十几条甚至数十条。珞巴文化濒于失传
在播种节歌舞开始之前,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射箭比赛(或曰表演)。
箭是响箭,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箭头上套了一个竹制的响器,射出后呜呜作响,目标也不是我们常见的箭靶,而是一个大小如铜锣的彩色圆靶,红色的靶心是活动的,响箭射中,靶心落地,就算胜出。
这应该是珞巴族本民族特有的传统。
历史上,由于珞巴族比较封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工具简单粗陋,大多数地区还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粮食产量很低,不足以维持生存,因此狩猎就成为珞巴族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珞巴族男子从小都要进入到丛林练习射猎,从此,弓箭就成了珞巴族男子们永不离身的武器。每个村寨,都有一批技艺娴熟的好猎手。狩猎时,以表现勇敢、智谋为荣。
但现在,擅射的珞巴人越来越少了。整个射箭比赛中,无一人射中。这多少有点让人失望。
而且,我注意到,射手们使用的弓都是簇新的、专业比赛用的那种现代化的弓,只有格桑手中的弓看上去有些古旧。格桑说,这是珞瑜的老竹制的,是爷爷传给爸爸的,至少也有70多年了吧。这样的弓在全村只有这一把了。
在格桑的父母家里,我们见到了很多珞巴族的古董:带剧毒箭头的竹箭,几乎磨破了鞘的长短腰刀,用贝壳拼成的腰包。还有一大包珞巴族传统的饰品:用贵石、珠宝、贝壳、银、铜做的腰饰、头饰、挂件,总重达几十斤。令我们大开眼界但遗憾的是,我们提出让格桑与父母身穿民族服装与我们合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格桑与兄弟姐妹们已经没有民族服饰了。父母的服装让格桑拿到县上去了----县里要以珞巴民族服饰表演参加林芝地区6月8日“杜鹃花旅游节”,格桑父母的服装成为惟一能找得到的样品了。
格桑的父亲达国今年72岁了,与68岁的老伴生活在一起。这个年纪在珞巴人中绝对算是长寿的了。老头儿一身脏兮兮的西装,老太太则穿了一身看不出底色的绿军装,在他们身上也找不出一点珞巴族的印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