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钠2015价格:珞巴族:雪域丛林立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0:11
张江华/撰文 高腾 杨连成/摄影   【链接: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朗县、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珞巴族使用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和汉文。    珞巴族生活在藏东南珞隅的广大地区,这个区域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它的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北部称上珞隅,即墨脱,南部称下珞隅。气候随不同的海拔呈垂直变化,低海拔地区炎热多雨,动植物资源丰富,展现出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全景画”。高海拔地区寒冷,每年7—9月山口冰雪消融为“开山”期,珞巴族趁此可以往北攀上高原,与藏族交往。

  珞巴族先民是珞隅地区的土著居民,据公元14世纪藏文著作《红史》载,吐蕃将南面的珞人"收归治下"。这是关于珞巴族先民的最早记载。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珞巴族社会已经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属父系家长奴隶制阶段。珞巴族以刻木结绳记其事,用父子联名制记录血统传承。

  珞巴族的服饰受气候影响,墨脱珞巴男子穿无领短袖上衣。妇女用条形窄幅土布围裹至膝,用竹签别牢,一支臂膀外露。海拔较高的米林珞巴男子头戴皮帽,穿无领无扣长服,用腰带束紧,挂腰刀佩弓箭。妇女穿短衣和紧身彩条统裙,佩项珠、铜手镯和腰带。珞巴族主食玉米、稻米。多住干栏式竹木结构长屋,人字形草顶或木顶,寒冷地区亦用圆木搭建小屋。住地山高谷深,出行多徒步,长藤织网为桥。土葬为主,亦有树葬。信物候历,年分冷、暖两季。冷季末为辞旧迎春之节,届时相互宴请,有射箭、抱石头等体育活动。桃花开为岁首,开始春耕。

  口头文学丰富,代表性的有博嘎尔部落的史诗《创世纪》,叙述了人类起源、宇宙变化、狩猎驯养、刀耕火种、洪水灾难、长途迁徙等,用神话、传说曲折反映珞巴族发展的历史。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编出许多意义深刻的谚语:有说明勤劳实干才有收获的“光耍嘴皮穷光蛋,舍得力气财富来”、“辛勤耕耘,饮酒吃粮”;有说明团结重要的“一根柴难点燃,一捆柴火焰高”、“藤长不分叉,弓箭不分家”;有讽刺不讲诚信的人像蛇一样多变的“人不变身,蛇要蜕皮”。另有充满生活气息的谜语:“地里长出一粗线,多个孩子一线牵”(南瓜);“老人走路它走前,老人站立它站前”(手杖)。珞巴族有音乐和舞蹈多种,音乐曲调固定,曲简而调古,音阶高低变化不大,舒缓而庄重。有叙述历史时的“加金”、有婚礼用的哭嫁歌、丧葬时的哭丧歌及宗教仪式时巫师唱的祭祀歌等。 

  1959年随着西藏的民主改革,墨脱、米林、隆子和察隅居住的珞巴族,从封建农奴制度下获得解放,珞巴族内部的家庭奴隶制也一并废除,昔日的原始民族获得了新生。1962年,在我边防部队对扩张主义的自卫反击战中,珞巴族民兵积极当向导、搞运输,做部队所到地区珞巴族的工作,为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在米林县由藏族传授生产技术,改变了刀耕火种的习惯。改革开放后,珞巴族社会实现了飞跃的发展。文教事业进一步发展,本民族的大学生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了两个珞巴族乡,珞巴族的自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从拉萨到县、乡,都有珞巴族的公务员。昔日的巫医被现代医生所取代。地形最复杂的墨脱,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急流深涧上的钢桥取代了藤网桥,马行道取代了羊肠小道。进墨脱的公路,目前正从波密向南开凿隧道,不久将有一条不被冰雪所阻的全天候公路建成。党的关怀使珞巴人民的生活愈来愈幸福!  
  (张江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 

堂屋火炉

 

去赶集 

西藏米林县南依珞巴民族乡才让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