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分校:认识人之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5:37
叔本华说过"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世界如果不与观察者发生关系,那就不可能实存,所有这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表象里,只是作为纯粹认识的永恒主体所规定的一些形态存在.其实,佛学也是这样看待世界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就像画师,在人的意识中画出一个大千世界."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这就是说宇宙间除了心灵真实外,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所谓"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坛经上云: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这空就是心量广大,遍周世界的心,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你心看那花树时,花树繁茂,你心不看那花树时,花树又何在啊?
    宗教也好,哲学也罢,都与人生始终一起,分不开的.没有哲人不谈人生的,也没有人生观不依托哲学的.自然界与人生世界叠合一起,把世界与人生窜一起.那么,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了人的意志活动,吃饭,穿衣,劳动,斗争...这些在心灵中都化为"一",即这些"实"来自主体那里的"虚",意志就化成了生活.一方面,欲求和挣扎也是人的本质,就象人不断口渴一样,要知道一切欲求的出发点都是需求,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如果欲求得到满足了,那么人又会因为失去了意志的对象而痛苦,也就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出现.人生就在这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使人生充满了苦难,说到底都是人之心在作怪!所以啊,我们不得不同意和感慨人生如梦!梦固然是虚妄的,但是只要人还没有醒来,还沉湎于梦境,人就不得不在苦海里挣扎.正如叔本华所说:"任何人生.....在其本性上就是痛苦,愿望的达到又很快地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如同需设:占有一物使失去一物刺激,于是愿望和需求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
    这些话仿佛是佛陀两千多年前教诲的 回响!释迦牟尼当年创立的"四谛"第一谛就是"人生皆苦".据说人常被心魔所乘,诱其"眼着于色,耳闻于声,鼻闻于香,舌尝于味,身着于触",在"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而"苦之本际"实际上就是心中与生俱来的"无明",人心中愚昧的种子使人不解人生的虚幻,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心生妄念,令五识与外界因缘和合,引发五欲,使人贪求,求之不得,自然痛苦;求之而得,又得陇望躅,永无止境,陷于争斗,操劳,苦难,烦恼的泥潭....
    其实消解这种冲突在人的自我完善之中,人的本心是清净的,之所以人有烦恼与痛苦,是因为人没有意识到唯一真实的自己的清净本心,没有觉察到外界一切皆空,人生如梦.当人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对外界纷繁泰然处之,只要寻找那无染的心灵境界,一但悟道,便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此所谓"供养三世诸佛,不如供养无心道人","无心"并非"死心",而是指人的心灵不被外在事物或知识或经验所束缚,不生种种名相,不受种种名相的诱惑而生种种妄念与情欲."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的"正觉"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是自由自在的.
   人人自有一颗不曾污染的心灵,尽管后天使之蒙上阴翳,但若能回归原初清净状态,即能解脱.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实的痛苦,真实的无聊,所以也不必"在客体中迷失","对一切个体性的忘怀".所以作"涅磐想"作"解脱想"本身就着了相,有是就有非,有解脱想就有非解脱想,是是非非,又让人展转其中不得安生,赘入其中不得超越.是必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态,安宁怡悦.
    宇宙万法皆空,人生百事如梦.人要回归清净空明心灵,外界诱惑与种种相只是如人之影相随,皆为虚幻,可以不必理睬!善哉善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