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活的纪录片:如何写课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16:48

如何写课后反思

-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摘自http://www.ncct.gov.cn/

[范例一]

课改让人惊喜   实践催人思考

(厦门教育学院肖俊宇)

(一)

  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2001年9月,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实施。
   一年秋冬春夏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跋涉。课改充满了艰辛,收获更让人惊喜。
   “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思想:我要是也像他们那么大,也能沐浴课改的春风,多幸福!”--教师手记
   “我的孩子比以前大方多了,活泼多了,好问多了”“我的孩子整天摆摆弄弄,乐着搜集资料,还做什么研究呢!”--家长感言
   “我们的老师真好,我们上课真快乐,我们最盼望上语文课。”--孩子心声
  是的,只要走进新课程,你就会被新课堂那盎然的生机深深震撼--教师极其投入,学生乐学会学,师生民主平等,气氛宽松和谐。细细思来,此之巨变,主要缘于:
   一、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上,一学生自编小白兔、小松鼠和大灰狼的故事,曲曲折折,讲了好长好长。当讲到小松鼠跳下悬崖时,已临近下课,老师接过话茬说“大灰狼也跟着跳下悬崖摔死了,是吗?”老师本想学生顺着自己的意愿结束故事,没想到这位学生毫不领情,自信而又坚定地说“不!大灰狼追到悬崖边,来了个急刹车,反而把几块石头推下悬崖砸向松鼠,欲知松鼠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生命活力不竭之源。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带来课堂精彩叠出。
   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缺少。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试以例诠释,如,两组汉字:〖语话诉说洗河游流清〗,方式A-请观察偏旁,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言字旁与什么有关?三点水呢?方式B-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均是:一组为言字旁,与“说”有关,一组为三点水,与“水”有关。答案虽然一样,但意义大相径庭。A式貌似“引导”,实则是“授予”,训练的是单一狭窄的思维;而B式看似简单,实则“探究”。探究发现的,是充满生命的活知识,是知识之源,是发展之端;而 灌输授予的,是孤立静止的死知识,是知识之终,是发展之末。探究发现,虽然起始阶段可能并不轻松,甚至略嫌笨拙,但甚有体验,感受颇丰,终能举一反三;灌输授予,看似一条捷径,也许能带来一时高效,但往往缺乏思维灵活的闪亮与碰撞,无法享受思考的体验与快乐。
   三、评价激励的正确导向
  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性的。新课程的课堂评价重在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要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参与、发现探究,激励他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激励他们交流思想展示成果;要尊重儿童生活,尊重儿童经验,尤其要鼓励儿童的独特思路和想法。看图说话课上,教师出示这样的画面:雨中,一女生在前面跑,一男生打着伞在后面追。老师的本意是“助人为乐”,而另一位学生则描绘了“雨中男孩追打女孩嬉闹取乐的情景”,因为真实生活引起了共鸣,一下全班都乐了。是按教师固有的思路去评价,还是肯定这位学生的实话实说,这就是两种评价观的碰撞。正确运用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是激活新课堂的关键。
   四、语文特点的凸显和视野的开阔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以整合多种语文素养的朗读为例,一位教师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录像播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学生赞叹不已:到处盖着大白棉被,一片洁白,一片晶莹;那树就像白珊瑚,太迷人了;我真想在上面打个滚;我真想在上面滚雪球、打雪仗。这时,老师把读层层推进:A、你想象一下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下雪的?怎么读出?学生纷纷说:我想象,早晨我第一个打开窗户,啊,没想到外面大雪纷飞,我高喊着“下雪了!下雪了!”“我想象,北风一吹,雪花飘舞,我情不自禁的在野外奔跑"下雪了!下雪了!"”。B、大家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生竞读)C、老师也来比一比(示范读)。D、老师分别与男生、女生、小组、全班赛读(实为老师教读),师生情绪高涨,完全进入意境,读的内容由读第一句扩展到读全文,读得出神入化。整个过程读、听、评、赏融为一体;范读、指导、竞赛相机渗透;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完美结合。
  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资源,促进学科间融合,促进课内外结合,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打开了语文教育的新天地,成为语文课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就识字而言,街道、商店、学校、车站、港口、酒店、广告、商标上的图文、文字成了孩子们识字的不尽资源;影视、歌曲、报纸、同学姓名、班级布置中的常用字一并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读读画画、说说演演、唱唱跳跳,语文与音体美学科有机融合,学生自悟出了听、问、猜、查等识字方法。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学习了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结果让人刮目,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新旧课程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需要一个磨合和链接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成果令人欣慰的同时,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必须处理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个别朗读与全员训练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照顾学生朗读个性,朗读水平,朗读速度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我们都有经验,一首新歌,跟着哼能唱下去,跟几遍也就会了。若一开始就让你单独唱,不是唱不下去,就是常走调。可见,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促进优生和学困生各自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3、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二、既提倡体验实践,又重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处理好--
  1、加强语文实践与直接体验生活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里的"语文实践"固然不排除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识字,去剪报贴画,去搜集资料,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然而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让学生实打实地看书、朗诵、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加工、拟稿、修改,练习口语交际--总之,一切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是语文实践。那种认为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2、利用已有经验与认识未知世界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识字材料,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字和学习语文。的确,识字需要联系已有经验,阅读需要汉字符号与已有经验的有机整合,习作离不开已有经验这一基础。然而利用已有经验,关键在于"利用",而不能只局限于已有经验。教学实践中,为了强调已有经验,加之新课程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有的内陆学校删去了教材中有关“大海”的课文;南方学校则更换了教材中有关“沙漠”和“冬雪”的内容--因为内陆的孩子没见过大海,南方的孩子,没见过沙漠和冰雪。显然,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片面地强调已有经验,难道要让内陆的孩子永远不识大海?南方的孩子永远不识冰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一大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我们要利用已知,更要认识未知。
  三、既重视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灵活运用,又注意适度把握不走极端。必须处理好--
  1、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与规范要求、养成良好习惯的关系。实施新课程,老师往往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来读。这的确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但学习不能全凭好恶,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和艰苦努力;其次,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如何能读懂、读好课文?实施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了统一,多了宽松;少了强求,多了自主,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了良好环境。但选择合适方式与规范要求、良好习惯并不矛盾。规范的朗读、默读的要求,精读略读的要求,阅读的心理卫生、用眼卫生的要求,坐正读书的要求,书写作业的要求依然不能丢;边读边想的习惯,圈画批注的习惯,做前思考的习惯,自改作文的习惯依然要培养。
  2、零碎、偏颇、局部的质疑、讨论、评价与语文独特目的、语文整体能力把握的关系。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质疑、讨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空。若引导不当,这种质疑、讨论、评价大多会是零碎、偏颇、局部的。如:读的大声还是小声,添或漏了哪个字等等,而真正花在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积累、表达等语文素质方面的功夫不多;真正让学生直接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学生语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3、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辨的关系。要求明确,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训练有素的小组合作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相反,组织适宜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有沸沸扬扬之场面,无扎扎实实之功效。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他需要个体直面阅读材料,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讲究独特的个人体验。教师的分析讲解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的,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也无法真正代替个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阅读实践。
  4、利用多媒体辅助与读书、思考感悟的关系。多媒体为新课程的实施在创设情景,帮助理解,激发想象,焕发美感,赏心悦目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弱化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二是代替了学生的课本,影响了读书习惯、方法的形成;三是直化了语言文字,使阅读失去意义。(摘自《福建教育》2002年第7期)

[范例二]

小事不“小”
--由"叶"字引发的
山西曲沃曲村中学    李文豪

  新学期开始一个月后,我组织了一次小测验。在测验中如何既能体现课改实质,又能渗透全新教育理念,并且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健康发展。开始时我真的不知从哪里入手,蓦地想起学生作文中关于"叶"字问题的争论,决定移花接木,为我所用。原文如下: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写一篇关于秋天的小短文,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位男同学突然举起了手,老师急忙走过去,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他歪着脑袋说:"老师,您说凡与树木有关的字都有木字旁吗?""对呀,像树杆的杆、树枝的枝呀……"没等老师说完,他便迫不及待地插话道:"可是落叶的叶字也同树木有关,为什么是口字旁呢?"老师愣住了,不知该怎样回答。最后想了半天,老师说:"学习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懂吗?"小男孩眼珠滴溜溜一转,不明白生搬硬套是什么道理。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为孩子们的自由想象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假设,畅所欲言,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你认为那位老师的作法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2、学生真的是生搬硬套吗?
  3、假如你是那位学生,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4、学生到底明白了什么?
  5、请结合本文,写出你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考试结束后,答案精彩纷呈,学生们各抒已见,妙语连珠。有批评老师不负责任,愚弄学生的;有埋怨学生,故设迷阵,陷害老师的;有客观分析,评价中肯的;有言辞激烈,慷慨激昂的……
  但"麻烦"接踵而至,因众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面红耳赤,不见分晓的情况下,他们把这个烫脚的皮球踢给我,让我做结论,这岂不有违我的初衷?情急之中,我心中一计,暗想:何不以此为诱饵,让他们真正体验一个自主、探究的喜悦呢?至于结果怎样,那倒是次要的,快乐和收获就存在于求索的过程中。
  我不动声色,对几个学生面授机宜,委以重任,以对几个学生旁敲侧击,激发斗志,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叶"字偏旁的讨论中,动手动口,真正做一回课堂的主人。至于我,坐山观虎,游刃有余,很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慨。
  不几日,各种信息综合而至,结论水落石出。问题迎刃而解。
  叶:读音xie,和洽,相合。
  读音ye,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多呈薄片状。
  在古代,"叶"和"叶"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上述几项都不写作"叶",现在"叶"简化为"叶"。
  我喜不自禁,由此断言:"看来凡是和树的有关的字都是木字旁。以后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不料,话音未落,"厄运"扑面而来。
  如同曾在那篇作文中出现的一幕一样,有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悄悄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请您解释一下,茎干的茎也同树木有关,为什么是草字头呢?"
  这细小的声音,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回荡在我耳旁,我一时语塞。暗暗为自己武断、草率而感到后悔,却也不想在孩子们面前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短暂的沉默后,我心平气和,十分认真的回答:
  "好!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这个答案由我们共同来寻找。你有信心参与吗?"
  "我想试一试"
  "可以,好样的"
  静坐在拥挤的斗室间,我静静地打开《说文解字》,心止如水。一行行清晰的小字。深深印在我心上:"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不独立成字,只作构字部件。部首名称叫"草字头",读作"cao"(草)。"艹"(草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凡以"艹"为构字部件组合的字,其意义大部分与植物名称,植物的组成部分、生长茂盛与衰落有关)。因"草"与"木"同为一植物,故"艹"字旁与"木"字旁的意义相通。
  噢,原来如此。
  我如释重负,一种少有有轻松洋溢在周围,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我的学生,但随即一个疑团又涌上心头,那辛苦的"苦"、劳动的"劳"也是草字头,那么它们是否也同样树木有关呢?
  轻轻伸了一个懒腰。揉了揉发胀的眼睛,我又开始了新的求索…… (摘自山西曲沃实验区《实验成果汇编》(一)2001年11月)

[范例三]

由学生向老师说“不”引发的思考

四川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兴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老师向学生说“不”,即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学生自然言听计从。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却可以大胆地向老师说“不”。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郫县实验区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我们目睹了这令人回味的一幕:
  现场聚集了来自北京、重庆、南充等地的教育专家、教师和本县教师共二百多人。在教学观摩会上,郫筒二小一年级学生没有因为有众多的听课者而流露出半点的怯场,而是表现出活跃与自信。这是一堂识字课,当学生在关于春天的录像欣赏中兴味盎然地认识与理解了描述春天的字词,在富有探索性的说说议议中,在以体态摹仿字形的体验中学会了识记生字的方法,上课教师开始了书写生字的教学。在这里,老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摹,而重在调动学生的视觉感知,培养认真观察字形的习惯,体会如何将字写得美观。首先,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出“万”字的笔画特点及写法,然后由学生当小老师,“指挥”老师写出一个“万”字。当老师写完这个字,让学生评价写得样,学生以敏锐的视觉感知对老师的字大声地说“不好”。老师“请教”学生:“为什么不好?”,学生天真而直率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画写斜了”,有的说:“老师写横折勾时未将笔顿一下”……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再认真观察一番“万”字,然后重写。这次写得显然比前一次好多了,但是,学生真够厉害,居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大声地说:“老师写得不好!”于是,在学生的“指教”下,老师又一次十分认真地观察,认真地书写。这一次,老师又问学生“写得好不好”,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仍然回答一个“不”字,并且说出了多条理由。学生真够挑剔,老师也真够有耐心,再一次更仔细地观察,更认真地书写,然而,得到的仍是一个“不”字。这时,几百名听课老师还真为她捏了把汗,这位年青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所面临的尴尬,也许是她自己也始料不及的,但她非常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第五次耐着性子,一笔一画地,显得有些艰难地书写“万”字。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老师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听课的同行们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结束了尴尬的局面。教师并未因此而满足,她十分诚恳地向学生说:“看来,要真正写好一个字,是多么的辛苦,但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努力地去写,相信会越写越好。”没有对窘迫的刻意掩饰,有的是质朴而诚挚的感叹。这样的处理,不也是一种引导?比起那些干巴巴的、生硬的要求学生将字写好的方法,这种方式岂不更能调动起学生写好字的内趋力,更能促进学生对书写方法的注意与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师的多次书写“不成功”,并未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相反,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与他们是学习的伙伴与朋友关系,从而奠定了师生情感交融、共同学习的基础。
  此教学案例,带给我们的启迪不仅是如何机智地处理教学中不可预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如何张扬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现代基础教育中,开发学生个性潜能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因为,传统教育中的桎梏给人才培养造成的损失太惨重。在统一教育模式的规范下,在不许这样,只能那样的简单要求下,在对统一答案的追求中,学生因缺乏独立的见解,缺乏自己的思考而逐渐丧失灵性、泯灭个性。然而,个性压抑的恶果不可低估。人才创新能力,民族创新精神,将会因此而湮灭。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因此,课改成功的标志,在于通过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广大教师树立民族忧患意识,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以全新的课改理念,以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去获取发展学生个性的经验,去实现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发展学生个性,不仅有赖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要脚踏实地在教学的细微之处,在点点滴滴中下功夫。前面列举的那位老师正是如此,敢于面对学生说“不”,善于处理学生的“不”。她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力,并在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挥与主体性品格的形成。我们称道这位老师的机智与态度,更为学生敢于向老师说“不”叫好。对于一年级学生,我们要保护他们纯真的童心和直率个性。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并不比老师笨,他们的童年正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新信息不断刺激着他们的大脑,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可以说,他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都在“知”与“会”中成长。学生不少的知识也许不为老师所知,他们对老师的教诲可能说不,难道说,我们的老师就只有要求他们向自己学习?在这个问题上,倒是“老外”比我们更清醒。德国威尔玛-鲁道夫综合学校正在“教老师”的格言下对颠倒了的教学关系进行试验。教数学课和信息课的老师托尔斯腾·约翰逊发现: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同时,也可以使师生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威尔玛-鲁道夫综合学校举办的开放日,人们就可以看出,在掌握复杂的因特网知识方面学生往往是领先于老师的。
  郫县实验区德源小学任教美术的蓝兰老师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后,深有感触地谈到:“我虽然课前尝试了几种飞机的折法,但让我觉得尴尬的是,课堂上我示范折好一个飞机,试飞给孩子们看时,却意外的没飞起来。这时,好多孩子在下面就说了,蓝老师,我会折,让我来帮你。先后上来了六个孩子,他们每人折的飞机都不一样,而且都能飞上一段距离。于是,我就请孩子上来当小老师演示折法。所有的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听的孩子很认真,讲的孩子很带劲,‘小老师"在帮助不会折的同学时也一丝不苟。到操场放飞纸飞机时,基本上每个孩子的飞机都飞上了天。有个孩子跑到我跟前天真地对我说:‘蓝老师,我来教你折个更好看的飞机嘛。"多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飞机既飞得高,又漂亮,而且种类多样,这显然是孩子们相互交流、合作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我课前没有料到的。其实,有些比较简单而且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经常接触的教学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与实践,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互教互学。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
  来自一线老师的认识,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教与学的关系,重视研究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改变师生关系,转换教师角色,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好教与学矛盾的关键。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变课堂由教师“牵”为教师“导”,变教师“向学生说不”为允许学生向老师说“不”,变学生“向老师学”为老师也“向学生学”,使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真正开发,创新精神得到真正培养。

[范例四]

警惕:无效参与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研究所 许小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笔者在近期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现选择几个典型进行透视,以望引起注意。
  〖现象1〗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后果: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的重难点遗失或淡化,教学费时多,收效微,与教师意愿相违背;学生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或排斥,对教学改革极为不利;长期下去,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
  〖现象2〗有一些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疑。
  后果: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有悖于语文教育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浮光掠影,只求形式,没有过程,学生能力没有提高,思维没有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养成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现象3〗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
  后果:学生没有全员参与,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容易挫伤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现象4〗为了体现参与,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道具,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
  后果:挤占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诵读、感悟、积累,对学习语言、形成语感极为不利;容易给下一步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和干扰。
  〖现象5〗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不会补充,不知否定。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都只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参与的面不可谓不广,惟独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度。这些参与,要么没有价值,要么空洞肤浅,要么走马观花,这种无效参与必将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少、慢、差、费,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由此想到,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仅仅注意到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有效度和质量,摒弃形式主义。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中讨论。
  其次,要明确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对于合作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个体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在此时展开讨论,收效是最大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探究犹如空中楼阁,后果不言自明。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再次,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表演"这种形式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但一定要明确目的,它只是加深理解,或辅助学生感受情境,达到有感情朗读的一种手断,切不可滥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萌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让个别学生参与表演,不如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品读、背诵。表演与读书相比,后者更经济,更有实效,更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
  另外,认识到参与作为一种能力需要耐心地培养。教师要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对讨论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有步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小组揣摩学生的认识心理,体察学生的学习困难,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教师不要盲目地在组间巡视,不要笼统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小组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小组的探究活动才能扎实有效,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参与。(摘自《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

时间:2007年5月08日 18:59   来源:网络文摘  供稿:李利  浏览:19 登陆分享获积分:腾讯微博开心网QQ空间百度贴吧淘江湖腾讯朋友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