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员陈晓莹三级:中央综治委更名 专家解读:凸显社会管理以人为本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35:02

  社会管理的本质不是“管”而是“服务”

  2010年10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北京市东城区等35个市(地)、县(市、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各试点地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了一些工作亮点和经验。

  北京市东城区创新“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大力推行信访代理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领矛盾化解工作。

  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功能区、街镇、居村(建筑工地)三级平台、一站式服务,建立解困救助、维权法律援助、落户激励保障三层保障工作模式,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江苏省南通市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

  浙江省诸暨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完善诉调、检调和警调对接等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基本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全覆盖的矛盾纠纷调解体系。

  ……

  从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的工作可以看出,各地的工作大多都是从民生的角度,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汪玉凯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他认为,从社会管理的本质来说,社会管理虽然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在以后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如何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成效。而如何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篇大文章。

  李成言表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更新管理理念,更好地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实现人民的利益。如果人民的利益实现不了,社会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被并称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汪玉凯解释说,这五大机制的提出,也说明社会管理的本意不是“管”而是“服务”,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为本

  李成言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是如何更好地设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机制,如何更好地设计社会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记者注意到,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中,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广东省深圳市实施了以社会建设为基础的“织网工程”,织造了一个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群众得实惠、覆盖各阶层的民心网、服务网。吉林省延吉市将“改善民生,促进公正和强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方向,把民生改善升级工程作为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社会管理创新八大系统工程之首。北京市朝阳区建立“大民生”工作格局,年投入突破100亿元,着重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住房和环境等七大重点问题。重庆市大渡口区制定并实施78项惠民政策,推出120个具体民生工程项目。

  汪玉凯对记者说:“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以人为本。离开这个根本宗旨,社会管理就可能走偏方向。因为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些人不仅有自己具体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而且还有包括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的社会管理忽视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很难收到好的成效的。”

  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和创新,就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建立起多元社会治理结构。汪玉凯对记者说:“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同样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所必须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