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曼秀雷敦药膏:看罢“集结”话兵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01:04

    冯小刚的《集结号》让国人看到了另一个样子的战争片,至少片中激烈的战争气氛渲染是较为成功的。这种成功不仅来自于韩式的特效,更来自于颇为精良的道具。片中的许多武器,都能给熟悉军事历史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虽然它们出现在电影中并不一定全都属于正确的“设定”,但本片倒是的确让观众看到了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兵器,这里我们选取部分,略作点评。

 

最为珍稀的武器——约翰逊1941式半自动步枪

                       

作为狙击手的姜茂才使用的是一支今天相当罕见的半自动步枪——美制约翰逊1941式半自动步枪,该枪的设计者是梅尔温·约翰逊,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了10发供弹的圆形弹夹,因为这一圆鼓鼓的弹夹,美军士兵将其戏称为“壶形肚”或“孕妇”。约翰逊1941采用枪管后坐自动原理,因此在枪管上安装刺刀后工作可靠性就会下降,故而实际上该枪无法在安装刺刀情况下正常射击。约翰逊1941总产量仅为约30000支,原本是为了谋求出口订单,后因美国M1步枪短缺才转为部分供应海军陆战队等部队。

为了防止枪身和机匣部位反光暴露目标,姜茂才还用破布将枪的前后两端缠绕起来,俨然是一名老练的狙击手。但实际情况是,约翰逊1941半自动步枪并未由美国提供给国民党部队,中国军队最初接触该枪应该是在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那里。虽然该枪的出现本身可能是个漏洞,但它却绝对堪当本片中最为珍贵的兵器,如果想看原物,大家可以去军博,那里收藏有一支保存良好的真品。

 

最古典的手枪——毛瑟1896

                                    

低垂在连长谷子地胯侧的那支毛瑟1896式自动手枪是最让人能联想起解放战争的装备。这种武器几乎伴随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斗争的始终,遗憾的是,本片中这支毛瑟手枪一次也没能从枪套里抽出来。说起中国人对该枪最大的创新,还在于斜着出枪射击,以抵消该枪偏大的纵向跳动,连西方人看到中国人这种使用方式时都惊呼,真是没有想到!毛瑟1896最大的缺点就是外形尺寸偏大,但该枪威力大、射程远,而且佩戴该枪也给人一种粗犷剽悍之感。

 

最现代的手枪——柯尔特M1911

                     

片首给9连设伏的国民党兵在后来投降时,为首的军官交出了一支柯尔特M1911式手枪,由于电影的关系,笔者分辨不出是M1911还是M1911A1,但该枪出现在本片中是符合历史的。柯尔特M1911堪称历史上一款经典自动手枪,该枪由著名枪械大师勃朗宁设计,采用枪管短后坐工作原理,枪管摆动式开闭锁,弹匣供弹。11.43毫米口径的柯尔特M1911曾大量装备美军基层官兵,几乎成为美军装备的象征物之一,该枪性能可靠,结构简单,适合在各种环境中使用。但对于东方人而言,该枪握持的舒适性较差,但其威力还是非常令人称道——11.43毫米的弹头撞在人身上其制止能力究竟如何,您自己琢磨去吧。

 

冲锋枪三杰

《集结号》中的冲锋枪归纳起来有三种,分别是PPSh 43冲锋枪、M3冲锋枪和英国斯登冲锋枪,虽然这些武器在国产片中也时常能够看到,但似乎还是有些东西值得一说。

                        

PPSh 43冲锋枪是在著名的波波莎PPSh 4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出比后者更为轻便紧凑的冲锋枪。该枪由苏达耶夫于1942年设计,起初被定名为PPSh 42,后来经过改进,重新命名为PPSh 43。从1943年到1946年PPSh 43的总产量约为200万支,堪称苏军二战后期最为重要的冲锋枪,战后曾大量出口到许多国家。PPSh 43只能全自动射击,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机。该枪采用了不少钢板冲压件,配有折叠金属枪托,采用35发弧形弹夹供弹,枪管内膛镀铬,寿命可达20000发。影片中PPSh 43出现在9连的排长手中,其实这种情况值得商榷。如果说该枪缴获自国民党,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自1941年苏日达成《苏日中立条约》后,苏联就基本停止了对华军援,而当时PPSh 43还没有出现。在1945年进军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中,肯定装备有不少PPSh 43,但并未提供给解放军使用,中国军队真正获得该枪应该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后。

                

斯登冲锋枪是著名的英国冲锋枪。在1941年以前,英国装备过不少美国援助的汤普森冲锋枪,这种冲锋枪虽然性能优良,但结构复杂,生产繁琐,属于枪械中的“贵族”,连美军士兵对该枪也抱怨颇多。二战中德国MP40冲锋枪给英国人极大的触动,该枪口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在近距离能够提供猛烈的火力。在参考MP40的基础上,英国在1941年初开发出一种新型冲锋枪,该枪的设计者是谢菲尔德和图宾,把他们两人姓名的首字母S和T放在一起,加上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的EN缩写,就成了该枪的名字STEN,我们通常称为斯登冲锋枪。该枪首次投入使用是在加拿大军队进行的失败的迪耶普登陆行动中,到1944年D日,斯登已经完全取代了汤普森。斯登最大的优势就是简单,该枪只有枪机和枪管是机加件,其他全部为冲压件,这对战时大量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斯登射程较近,精度也很一般,但是在近距离上这两个指标全都不及射速和火力重要,而发射9毫米手枪弹的斯登恰恰能满足后两方面的要求。从外观上,斯登最大的特色是把32发弹夹装在枪身左侧,这种做法可以降低全枪的瞄准基线高度,有利于隐蔽,其射速约为每分钟550-600发。

                         

M3冲锋枪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美械部队装备的主力冲锋枪,这种枪被美军士兵称为“黄油枪”,因为该枪圆筒状的外形和汽车修理工为机械加注机油的设备非常相似。美国M3冲锋枪其实借鉴了斯登的许多先进经验,对生产的简便和低廉的成本较为重视。M3的造价仅为不到20美元,相当于汤普森的一个零头。M3冲锋枪于1942年底定型,该枪口径11.43毫米,射速相对较低,约为每分钟400发,这使该枪较为容易控制。M3的设计公差较为宽松,因此即便在尘土或者泥泞环境中也能正常操作。M3冲锋枪使用30发弹夹供弹,只能以全自动方式射击,但是由于其射速较低,有经验的射手可以不费力地用短扣扳机的方式实现单发射击。1943年后期,M3冲锋枪开始配发作战部队,当时许多习惯了精良做工的步兵武器的士兵还认为该枪外观太过古怪,但战场上该枪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二战期间总产量达60万支以上。M3有一种改进型M3A1,但该产量较少,仅为约15000支,片中出现的,正是美国援助国民党的M3冲锋枪。M3的外观较为粗糙,但其性能却十分可靠,战斗力不弱于更为精致的汤普森冲锋枪,在美国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说汤普森是凯迪拉克,那么M3就是吉普车。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无人否认凯迪拉克是一款经典,但战场上,永远是吉普车的天下。

 

机枪荟萃

在接受老窑口阻击战任务之前,谷子地向团长提出的要求中,有一项就是“来挺马克辛”。这个名字对某些中国观众可能较为陌生,但是说起国产战争片中那种带有一个粗大的圆筒和三脚架的重机枪,他们可能立即就能对上号了。马克辛机枪的发明者是出生在英裔美国人马克辛,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依靠火药气体的后座力实现自动发射的机枪,这种机枪出现于1884年,每分钟可以射出600发枪弹,几乎相当于整整一个步兵排的步枪火力!由于马克辛重机枪配有粗大的水冷筒和沉重稳固的三脚架,因此可以持续提供中远程支援火力,可以成为防御阵地稳固的火力支撑,但在《集结号》中,马克辛重机枪火力点的配置显然过于前出,而且缺少支撑,也没有掩护设置,容易被敌人敲掉。值得一提的是,马克辛机枪出现后,很快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在战场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该枪及其各种改型也曾在世界上多个国家生产,英国的维克斯重机枪和美国勃郎宁M1917式重机枪都以该枪为蓝本设计。本片中出现的马克辛,笔者从外观判断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采用了三脚架的德国MG08重机枪的改进型,二是可能为瑞士生产的MG11型马克辛重机枪。

                       

片中国民党士兵还使用了一种在二战中极赋盛名的美制重机枪——勃郎宁M1919气冷重机枪。早期重机枪多采用水冷方式冷却枪管,但水冷筒重量较大,导致全枪笨重,而且许多时候士兵们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水源,因此气冷机枪就成了各国重视的发展方向。M1919式机枪射击性能和M1917相当,但重量更为轻便,是二战美军最为重要的重机枪,二战结束后美军曾提供国民党军队使用。

                           

《集结号》中还出现了另外两种轻机枪,那就是捷克的ZB-26和英国的布伦轻机枪。这两种机枪也无需浪费更多的笔墨,ZB-26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主要的轻机枪,我国还曾仿制过该枪。ZB-26口径7.92毫米,1926年开始装备捷克陆军,因此成为ZB-26,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结构坚固,性能可靠,该枪还是英国布伦机枪的蓝本(布伦机枪口径改为7.7毫米)。ZB-26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轻机枪之一,曾先后装备20多个国家,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后,也急需生产该枪用于装备德军。ZB-26采用20发直弹夹供弹,弹夹位于枪身上方——对瞄准有一定影响,抛壳窗设在枪身下方。ZB-26弹夹容量仅为20发,且无法使用弹链供弹,因此火力持续性稍差,针对这点后来英国的布伦机枪采用了30发弧形弹夹供弹。

                 

                                                                              ZB26

                

                                                                       英国布伦轻机枪

反坦克利器——莫洛托夫鸡尾酒

                   

坦克在战场上是步兵的噩梦。这种钢铁猛兽普通的轻武器难以奏效,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又极为缺乏反坦克武器,因此大量使用燃烧瓶就成为可能。其实燃烧瓶是一种颇有些传统的反坦克武器。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曾大量使用过燃烧瓶,德国人还将其戏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是当时苏联外交部长。燃烧瓶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在玻璃瓶内装满汽油,把瓶口用棉花或破布塞紧,点燃后投向敌人就可以。玻璃瓶撞击目标后会立即碎裂,其中的汽油会四溅开来,遇到燃烧的棉花和破布会立即熊熊燃烧。对于坦克这类目标,如果燃烧瓶落在发动机舱盖上,燃烧的汽油会沿着舱盖的缝隙流入车体,损毁发动机,如果流入乘员舱,也会杀伤人员,至少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虽说如此,但使用燃烧瓶打击坦克也相当危险,因为这要求步兵接近到足够投掷燃烧瓶的距离,如果进攻方具有良好的步坦协同,或者坦克具备较为猛烈的自卫机枪火力,则使用燃烧瓶进攻坦克也势必付出较大的伤亡。片中对燃烧瓶反坦克作战的描写笔者认为较为真实,具有历史的严肃性。

 

步枪小品

连长谷子地在电影中曾使用过一支美制斯普林菲尔德1903式栓动步枪,该枪由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于1900年开始研制,1903年定型,曾在一战和二战中使用,后来被著名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所取代。斯普林菲尔德1903全枪长1098毫米,枪管长610毫米,重3.95公斤,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采用5发桥夹装填,有效射程550米,曾被美军作为狙击武器使用。

                     

                                                     美制斯普林菲尔德1903式栓动步枪

朝鲜战争一节中,观众朋友们可以看到另外两种较为经典的美式步枪,即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M1加兰德于1936年开始列装,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半自动步枪还是令许多人新奇的东西,M1的可靠性和射击精度也常常成为质疑的对象,但实践证明M1的确是优秀的步兵武器。它特别能够适应恶劣的作战环境且性能可靠,采用8发弹夹装填,连续射完8发枪弹后,空弹夹会自动弹出落地,许多喜欢二战游戏的读者一定非常熟悉那空弹夹弹出时的叮当脆响,这声音同时提醒射手立即装填。M1加兰德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都有使用,中国士兵称其为“大八粒儿”。

                      

                                                               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加兰德使用的8发弹夹

M1卡宾枪也是美军士兵的招牌式装备之一,这种半自动武器外形十分短小,发射中威力枪弹,用于取代手枪和冲锋枪等自卫武器。在实际作战中,许多美军士兵反映该枪枪弹威力不足,曾经有一名美国兵在近距离上用了9发子弹才将一名冲过来的日本兵撂倒,但实际上该枪原本就是为近距离交战和自卫而设计的,其威力也足以应付这样的作战,M1配用15发直弹夹供弹,具有不错的火力连续性。当然,如果和加兰德相比,M1卡宾枪的威力和精度都略显不足,但后者在射速和使用便捷性上都占据优势,因此也赢得了美军士兵的欢迎。从1941年到二战结束,M1卡宾枪的总产量超过了600万支,比M1加兰德还多200万支。

                            

                                                                     M1卡宾枪

电影中,一名解放后收缴民间散落武器的解放军军官曾拿着一支步枪问谷子地“这是什么枪”,谷子地看了一下说,“英77”。这又是一个兵器迷们值得关注的地方,英77实际上应该是英国李-恩菲尔德SMLE MkIII型7.7毫米栓动步枪,该枪在一战中曾广泛装备英军,实际上,它的性能并非像谷子地说的那样“不好使”(他的说法可能有个人偏好),该枪精度较好且性能可靠,非常适合快速精准射击,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以打出30发枪弹,许多熟练的英国射手集火射击竟然常常让进攻的德军误认为自己遭到了机枪火力!李-恩菲尔德SMLE MkIII配有10发弹仓,采用5发桥夹装填,其缺点在于零部件互换性差,且使用底缘弹——这种弹药在当时已趋淘汰,估计这也是谷子地对该枪印象不佳的原因。

 

                      

                                                       英国李-恩菲尔德SMLE MkIII型7.7毫米步枪

最亲切的武器——土制飞雷

                             

很高兴,在《集结号》中再次见到解放军颇具创造力的自制武器“飞雷”。这种又称炸药抛射筒的武器的主体就是一个空汽油桶,在其内填充发射药后,把捆扎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然后点燃发射药,就能把20公斤的炸药包抛射到150-200米的距离上。这种武器口径绝对惊人——桶有多粗,口径就有多大,巨大的炸药包产生的强烈爆炸冲击,对于无防护的集群士兵具有较强的杀伤力,一些较为简易的工事也会被毁坏,但对于装甲目标应不具足够的打击力。说到底,这种炸药抛射筒和200年前的重型臼炮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大仰角使用,射程较近,但威力惊人。

 

最重头的武器——步兵炮

                    

                                                               日制九四式75毫米山炮

如果说片中戏份儿最多的武器,笔者认为非那门步兵炮莫属。片中开始,9连士兵们就和使用这门炮的国民党军队苦战,指导员也被炮火击中壮烈牺牲,在付出极大伤亡后,9连缴获了这门炮,而在后来老窑口阻击战中,这门炮又在对付敌人坦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这究竟是一门什么炮呢?笔者在观看电影时曾认真观察过这门火炮,虽然有朋友说那是一门德国炮,但笔者仍然认为这是一门日本制造的九四式75毫米山炮,该炮全重536公斤,射速最大为每分钟20发,可在近距离击穿60毫米装甲,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曾从日军手中接收了一些该炮,因此出现在解放战争中也颇为可能。九四式山炮结构紧凑,可以方便分解山地运输,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还使用过这种火炮。

 

最纰漏的武器——坦克

                      

激烈的阻击战白热化时,国民党军队动用了坦克,这种身材高大的坦克明眼人一看便知,装扮的乃是美制M26“潘兴”重型坦克。M26装备一门90毫米火炮,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和一挺7.62毫米车体机枪,炮塔顶部还装有一挺12.7毫米机枪。M26全重43吨,动力装置为福特500马力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30英里。需要说明的是,M26是1945年才投入使用的新式坦克,作为当时全新的装备,美军并未向国民党部队提供过该坦克,因此M26在解放战争中的出现,成为本片道具中最为遗憾的纰漏。M26真正大量使用是在朝鲜战场,和它们对垒的,是志愿军的T-34/85中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