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娱乐圈没落: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0:14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2011-09-26 08:38:03|  分类: 政治军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红一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举行南昌起义。后失败,部队向广东东江地区转移。一部经潮汕抵达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大埔,沿粤闽、粤赣边界,于1928年1月抵达湘南宜章地区,并与当地农军发动湘南起义。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10月抵达井冈山,开创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宜章)起义农军与毛泽东所部在井冈山(宁冈)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率领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发动平江起义,黄公略、贺国中率部响应。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第13师,军长彭德怀兼师长,党代表滕代远。后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主力于1928年12月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黄公略率领一部留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29年初,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新苏区。彭德怀、滕代远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率部到赣南与红4军主力会合,4月返回湘赣边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8月,彭德怀、膝代远率部转战湘鄂赣边区。9月,与黄公略所部重新组成红军第5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29年10月,李灿、何长工率领红5军第5纵队转战鄂东南,开辟新苏区。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红军第8军(鄂东南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参谋长卢匿才,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

1928年1—4月,赣西、赣南各地区先后举行农民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各游击纵队,后又改编成江西红军独立团。1930年1月,由江西红军独立第2、3、4、5团及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红军第6军(赣西南红6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参谋长曾昭汉,政治部主任毛泽覃。7月,改称为红军第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后为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周子昆。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成红9军(闽西红9军),5月改称红12军(闽西红12军)。1930年6月,由原闽西红12军第3、4、5、6团组建红军第12军,军长武中豪(后为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楚,编入红1军团。

193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国红军集中组织,并成立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关。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4、6、12军组成红1军团;活动在湘鄂赣地区的红5、8军组成红3军团。随后,两军团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兼政委,总司令朱德,辖红1军团和红3军团,共3万人。

8月底至9月初,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未果,转向株州、醴陵、萍乡、宜春地区,随后回师江西,在吉安、袁水清江至分宜段扩军、休整。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中央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形成拥有数百万人口、连成一片的苏区,中央苏区红军发展壮大到约7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消(1932年6月恢复,1934年1月再度撤消),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同志领导下,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第13、14、15军,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仲岳,政委左权。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移到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路线,并开始排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3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红一方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取消各军番号,改编为师,全军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及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第14、19、20师。10月,又组建红7军团和红9军团。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临时中央坚持“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至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此后,中央红军转战湘桂黔滇川(西)康,于1935年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原红1 、3、5、9 军团分别改称第1军、第3军、第5军、第32军。为团结红军,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另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第9军、第31军、第32军、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第3军、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注:第5、32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936年1月,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第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组建红二方面军,第32军归红二方面军建制)

1935年11月初,第1、第3军与红15军团在甘泉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和红1军团称号,红15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人。此后,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苏区。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抵达会宁,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8月,红1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临时中央仓促决定放弃苏区,向湘西转移。10月10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主力红军五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两个纵队共计8万6千人,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先后在于都西南、汝城南、宜章至良田间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然后分两路经道县、江华西进,于11月底进至广西兴安、全州一线,西渡湘江。由于部队行动迟缓,被敌军追堵,红军虽经浴血奋战,最终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进至资源,但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经通道进至贵州黄平、余庆、瓮安地区,渡过乌江,于1935年1月9日进驻遵义。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也得到了休整和扩充。

随即,中央红军开始了“梦幻般”的历程。四渡赤水,进占扎佐、息烽,威逼贵阳。后佯装向东,旋又急转向南,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敌军防线,经惠水、紫云进至兴仁、兴义,继而向西进至云南马龙、寻甸、嵩明地区,威逼昆明。旋又转向北,至皎平渡渡过金沙江,进至会理,急进北上,抢夺泸定桥,于5月底渡过大渡河,进至天全,接着越过夹金雪山,于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此后,红一、四方面军继续北上至卓克基、毛儿盖。为团结红军,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并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同时决定兵分两路,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原红5 军团改称)、第9军、第31军、第32军(原红9 军团改称)、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原红1 军团改称)、第3军(原红3 军团改称)、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通过茫茫草地,于8月下旬分别抵达阿坝和班佑、巴西地区(属今若尔盖)。9月9 日,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所部扣留中央纵队(被徐向前阻止),并秘密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危害党中央。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3军先行北上,抢夺腊子口天险,进至通渭,兵分三路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完成历时一年,行程2万5千里的长征。

 

二、红二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农民军、周逸群领导的洪湖地区游击队及湘鄂赣边地区的地方武装。。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3军(由红2军团改称)与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其后红3军复称红2军团,并成立了总指挥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统一指挥红2、6军团行动。此后一年中,红2、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有力地配合了红1方面军的长征,部队发展到1.2万多人。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初,以红2、6军团及红32军(原红9军团改编,在红1、3军团北上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合编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

红二方面军成立后,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下,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其放弃反对党中央和分裂红军的活动,同意红二、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红2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之后与其它红军部队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

【历史沿革】

1、红2军团

192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贺龙、周逸群到湘西北领导当地人民武装斗争。3月,贺龙、周逸群到达桑植,率贺龙旧部举行起义。4月初失败,贺龙收集散部300余人,在桑植、鹤峰坚持游击战;周逸群转移至湖北洪湖地区领导当地农民斗争。7月,贺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

1929年秋,红4军撤离桑植北移,转向鄂西地区发展。1930年春开始东进,寻机与洪湖地区红6军会合。

与此同时,在洪湖地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在周逸群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1929年12月改编成红军中央独立师,1930年2月改称红军第6军。军长孙德清(后为邝继勋),政委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

1930年7月,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红4军改称红2军)。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周逸群兼政委,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红2、红6军。

红2军军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红6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全军共一万人。

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红2军团离开洪湖苏区渡江南征。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红2军团在无根据地依托的艰苦条件下,转战湘鄂西地区,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在此期间,1931年3月,红2军团进行整编,改称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原第2、第6军分别改编为第7、第8师,开赴鄂西北创建苏区;4月,以洪湖苏区部分武装组建红3军第9师,坚持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一))此间,党中央派夏曦到洪湖苏区,并于3月组成了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开始贯彻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路线。

1931年9月,红3军主力离开鄂西北苏区南下,与在襄枣宜苏区活动的第9师会合,重返洪湖苏区。

1932年10月,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转战豫陕湘鄂川黔地区(1933年2月缩编为第7、第9两个师),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6月,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了重要会议,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路线。红3军重新得到建设和发展,并创建了黔东苏区。

2、红6军团

1932年2月,以湘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赣红8军,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11月,正式组建军部,军长肖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政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下辖第22、23、24师。

1933年2月,以湘鄂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鄂赣红18军。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下辖第52师、第54师(后两师合编为第52师)。

1933年6月,红18军调湘赣苏区与红8军会合,组成红6军团。辖第17师(红8军改编)、第18师(初只有由52师改编的第52团,后陆续组建第53、54团),未设军团领导机关,由第17师师长肖克、政委蔡会文统一指挥,随即配合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与红3军会合,并以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6军团西征。8月,军团领导机关在桂东正式成立,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二))此后,红6军团经湘南转战桂黔,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3、红2、6军团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称号,并由红2军团部兼军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

行动。此后,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2、6军团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军人力也由7000余人发展12000余人。(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三))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主力由桑植出发,转战湘黔滇(西)康,于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日,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辖第2军团、第6军团和第32军。(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四))此后,红二、四方面军并肩北上,红二方面军于10月22日抵达甘肃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

【长征】

1、红2军团西征

1932年6月至10月,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被迫转移,从随县以北越过桐柏山进入豫西南,转向西经伏牛山进入陕南,由洵阳、安康间渡过汉水,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接着抢渡长江,攻克巴东,于12月抵达湘鄂边鹤峰地区。1933年2月,缩编为第7、第9师。此后转战湘鄂川地区,计划建立新苏区但未能实现。1934年5月,红3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重要会议,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路线,红3军重新得到建设和发展,创建了黔东苏区。

2、红6军团西征

1934年7月,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与红3军会合,并以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6军团西征。

8月,红6军团南下抵达桂东,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关,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随后,红6军团由桂东西进,经桂阳抵达零陵,准备西渡湘江。改而转向南,经道县向西进入广西,在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进占资源。继而经城步、通道西进贵州。其后转战于西阡、施秉、余庆之间山区,突破敌军围困,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3、红2、6军团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主力由桑植出发,进行长征。全军先行南下经湘中抵武冈,转向西进,于次年1月至贵州江口、石阡地区,转向南经瓮安、平越、龙里,直逼贵阳。继而绕贵阳向西北进至修文、扎佐,造成北渡乌江之势,旋转向西进,经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进入乌蒙山区,于3月下旬突破敌人包围,进占盘县。

1936年3月30日,奉朱德、张国焘要求红2、6军团北上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命令,红2、6军团遂改向滇中急进,沿普渡河南下至富民,转向西经宾川进至丽江,在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沿玉龙雪山西麓北上,于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日,组建红二方面军(辖红2、6军团、第32军),与红四方面军并肩北上。红二方面军于8月上旬抵达班佑、包座地区,然后经哈达铺东进至甘南成县、康县和两当地区。10月4日,红二方面军奉命北移,于22日抵达静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红四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鄂豫皖、鄂东南地区的农民军和游击队。1931年11月7日,以红4军和红25军组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辖两个军共4个师,总兵力3万余人。此后,先后取得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的胜利,部队扩充为两个军6个师。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脱离鄂豫皖苏区,转移至川、陕边界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先后粉碎川军的三路围攻,进行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苏区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部队扩编为第4、9、30、31、33等5个军,总兵力达8万余人。

1933年11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又粉碎了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并取得嘉陵江战役全胜,川陕苏区扩展到嘉陵江、涪江地区。1935年5月,红4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8月,红一、四方面军编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9月,张国焘擅自率领四方面军南下发展,经半年苦战始终未能立足,1936年2月向甘孜地区退却。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合,张国森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四方面军第5、9、30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向甘肃西北发展,1937年3月全部失败;其余部队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编为八路军第129师。

【历史沿革】

1927年9月、11月,中共黄安、麻城县委先后两次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7月改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师,军长吴光浩兼师长(后由徐向前任师长),党代表戴克敏。

1929年5月,中共鄂东北特别区委领导举行商南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

1929年11月,中共六安、霍山县委领导举行六霍起义。1930年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张泉),政治部主任姜镜堂(张明)。

1930年4月,鄂豫皖边各部队整编为红军第1军。军长许继慎,前委书记曹大骏兼政治委员,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原第31、32、33师分别改编为第1、2、3师。

1930年10月,鄂东和赣西北地区游击纵队改编为红军第15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

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在商城南部长竹园会师,合编为红军第4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辖第10、第11师,在皖西活动的红1军第3师改为独立团,2月扩编为中央教导2师,后又改编为红4军第12师。

1931年3至4月,党中央派出的沈泽民、张国焘、陈昌浩先后抵达鄂豫皖苏区。5月对苏区党军领导进行了调整,张国焘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原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调任红4军政委。同时原警卫师改编为第13师。

1931年10月,原红4军第12师在麻埠改编为红军第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下辖第73师。原红4军第13师改称第12师。

1931年11月,红4军与红25军组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余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一))

为破坏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围剿”计划,红四方面军主动进攻,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连续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红军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第10、11、12、73师外,先后组建第74、第75师(均属第25军建制),另辖4个独立师,总人力达4.5万人。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11、12、73师和少共国际团向西转移,第75师与地方部队一起留在苏区坚持斗争。(注:第74师编散,撤消建制)

此后,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陕川,进入川北南江、通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苏区。1933年2月至6月,川军对我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被粉碎。苏区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扩军和整编。原第10、12、11、73师分别扩编为第4、9、30、31军。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辖第10、11、12师;第9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辖第25、27师;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辖第88、89、90师;第31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辖第90、92、93师。

1933年8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先后进行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10月,红四方面军同川东游击军会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至此,川陕苏区发展成为版图达20多个县,拥有四五百万人口的新苏区,红四方面军也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二))

1933年11月,川军以刘湘为首,再次向我苏区进行六路围攻。经过10个月的浴血奋战,川军的六路围攻被粉碎。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取得全胜,川陕苏区扩展到嘉陵江、涪江地区。5月,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并从嘉陵江、涪江地区向岷江地区转移,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9月,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张国焘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和红5军、红32军南下发展。1936年1月,原红一方面军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红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2月,张国焘南下方针失败,红四方面军撤至新龙、甘孜地区,部队由8万人锐减至4万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三))

1936年7月,红2、6军团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并肩北上,其中红四方面军于10月10日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以第5、9、30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向甘肃西北发展。至1937年3月,西路军几近全军覆灭,仅少数高级将领和部队返回陕北苏区。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长征】

1935年5月,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从嘉陵江、涪江地区向岷江地区转移,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至茂县、理县地区,继而西进至懋功(今小金县)地区,6月18日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此后,张国焘实行分裂主义,在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已北上至阿坝和包座地区后,命其再次穿越草地南下。至9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之第5、第32军全部集结于党坝、松岗、马塘地区。

10月5日,张国焘在马尔康另立中央,随后率军沿大金川南下,翻越夹金雪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地区进击,进逼名山、邛崃,最终失败。1936年2月,我军相继从上述地区撤离,向西康转进,于4月上旬进至新龙、甘孜地区,暂时避开了敌人的进攻,但部队已由8万人锐减至4万人。

1936年7月,红2、6军团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并肩北上,于8月上旬抵达班佑、包座地区。此后,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于10月10日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更多精品博文请点击: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32)| 评论(0)| 引用 (3) |举报   取消换一张  网易微博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 VIP博客-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