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星年轻时的照片:再向汗青寻丹心:小论荀彧之死与其政治理念之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9:36


再向汗青寻丹心:小论荀彧之死与其政治理念之关系
 

 

 

 

    荀彧,字文若。
    念他的名字,闭了眼,黑暗中的一株白茶。
    稳重的男子,身上带着似有若无的香,博览群书,阅人无数。荐了不羁的郭奉孝和戏志才,而自己,执了一卷微
黄而干燥的竹简,抬头,深不见底的眼。
    温和,计谋却相当厉害。不张扬,说的每一句话,语轻底气重。 


    二虎竞食,驱虎吞狼。
    生生将刘备逼得无所依靠,惟投曹操。
    不费一兵一卒。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按他的计划发展。

    曹操去征战,多让他守在许都(打陶谦的时候让他在山东),管理大小事务,大约有他在后方,就能够安心打仗
    在后方,却不意味着远离战场。
    曹操与他的通信极为频繁,记得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官渡之战,曹操困窘之时,见进帐的刘晔,下意识地问:
“可有文若先生的来信?”
    仅此一句,足矣。
    决胜于千里之外。
    文若,落下一子,温和地笑。胜负已定。
    那样的男子,气质如杨,亦和杨一样,不折的秉性。

 
    他的死,在曹操之前,只因为,一个空盒。
    他劝主公,不要称王——是考虑了很久了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何愁不得天下?不过是少一个名号而已。
    若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号令?
    文若从来都是谨慎的。
    那时候的曹操,太过急躁,骨子里亦是有些小孩子脾气的。
    于是,送了一个食盒给文若。
    沉香木盒,很小心地贴了封条,子规在芍药丛中鸣唱的图案。
    空空如也。


    文若看窗外,寿春的冬雪,漫天飞舞的梨花。
    一场空的结局——他选择死,不选择缄默。
    终于,该走了罢。
    文若很小心地点了镂牡丹的火盆,投了几片百合香,将那一封一封的信,烧成黑色的蝶影,飞向雪。
    鸩酒如墨,划一个完整的句号。
    曹操的心,不知道是否塌了一个角?
    他没要文若死,而文若,却只要尊严。
    叹叹,寿春的雪,总是下不完。

 

 

 

 

 

 

感叹之后,开门见山。


在下的观点,可概括如下:

一,在出世与入世上,荀彧是后者坚定不移的拥蹙。

二,荀彧“忠汉”只是表象。实际上他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愿意为此做出最大牺牲。

三,荀彧是温和的改良派,他的目标是通过平叛镇乱、改革旧制,重镇汉朝雄风。

下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对于第一点,证据确凿,无需多说。
想补充的是,颍川荀氏家学是儒道兼修、包容并蓄的,因此,荀彧绝非腐儒,他对“匡复汉室”的坚持,不仅仅
是出于伦理纲常。

 


第二点,谈到政治理想。那么,荀彧心目中理想的统治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荀彧特别欣赏、钦佩的堂兄——荀悦——说起。

荀悦认为,最好的治国手段是“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肃而成,不严而化,垂拱揖让,而海内平矣”,“政之大经,法、教而已”。
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行政上用法家,在思想教育和阶级制度上用儒家,在经济上用道家,法治德治双管齐下,
轻徭薄赋无为而治,回复到汉初平和稳定的小农经济社会状态中去。
而荀悦的理想是汉帝能够“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

虽然不能想当然的把荀悦的思想等同于荀彧的思想,但从荀彧身居高位却并不富有的经济状况来看,他是排斥豪强庄园经济、向往小农经济的,并试图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良好名声博取他人支持。
因此,我在此妄下判断:荀彧的政治理想,当与荀悦相似。

 

 

 

 

 

 


第三点,要谈到荀彧选择曹操的必然性,和荀彧之死的必然性。

如果说荀彧是改良派,那么曹操就是**派。
这“**”,是新崛起的寒门与地方军事豪强试图挤占旧有士族门阀地位的洗牌式“**”,曹操代表了无限度追求
自身利益的新兴豪强地主势力,而荀彧代表了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原统治阶级。
前者爱好兼并兼并再兼并,而后者喜欢分田分田再分田。
那么,这两个利益冲突如同水火不相容的阶级的代表,是如何走到一块儿去的呢?
难道荀彧竟然感受不到,曹操压面而来的王八之气,和那不甘人下的勃勃野心?

非也。
荀彧投效曹操,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在荀彧考虑该何去何从之时,脑海里或许出现过这种思路:
泱泱大汉,为何颓败至此?

这排血红的字,在荀彧脑海里挥之不散。
当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之时,增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唯一手段,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既然如此,荀彧为何不选实力雄厚的袁绍、袁术,不选择兵强马壮的吕布,不选择属地富庶、深得民心的刘表陶
谦,而非要选择四面临敌、朝不保夕的曹操呢?
不才以为,除了人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曹操出身寒门,本非士族高第,少有人脉,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一
定能形成气候。比起门客如云、四世三公的二袁,曹操对皇权的威胁的确要少很多。后来袁术称帝、袁绍欲另立之事,证明了荀彧的判断。
因此,投效曹操是荀彧当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或许荀彧认为,只要把人脉继续控制在自己手里,曹操再怎么牛,也不过是一介权臣,待他百年之后,大权可尽归皇帝。而那时豪强军阀已翦除殆尽,献帝又是明君,再现文景之治,指日可待。
但事实证明,荀彧低估了曹操的权谋和魅力(也许荀彧自己也栽了)。联想起荀彧让曹操杀刘备之事,一方面
是为了先下手为强、清除后患,另一方面恐怕是荀彧对曹操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有所察觉,想要借刘备之死为曹操埋下“奸恶”的名声,削弱他对中立士族的号召力。
不过最后,还是**者曹操赢了。
毕竟,在诱人的利益重洗面前,寒门子弟哪有不拼命的道理?
而精于站队之道的士族门阀,面对胡罗卜和大棒,又怎会作出不智之选?
当荀彧发觉自己亲手为曹操编织的人脉关系网,已被曹操完全掌控之时,其心情又当是何等的复杂?
掘土的本意是想要为大汉复兴奠基,没想到挖出来的,却是一个朝代的坟冢。
新兴豪强、世族门阀的强盛,是历史之潮流。
曹操是历史潮流的顺应者。
因此,荀彧之死,也是必然。

 

 

   (文:选自荀彧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