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哪里可以买易瑞沙:音乐会也需要有“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1:13
                      音乐会也需要有“结果”
过去在体育界有一个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参与国际正式赛事,基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友谊赛,这种比赛的结果当然不如比赛带来的外交友谊重要。这个口号现在很少再提了,因为现在国际重大赛事都会有中国运动员参与,这些纯粹的体育比赛的本质就是竞技,竞技的目的就是决出强弱胜负。所以尽管还有“重在参与”这种聊以自慰的人道主义口号,但实际上体育比赛的结果,决定了一个运动员的人生前途——就连“参与”的资格,也是由预选比赛的结果决定的。

相比之下,音乐家的工作就没有那么残酷了。音乐表演艺术不是竞技比赛,音乐家更不是运动员,审美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以优劣来划分的,不能用主观审美的标准来衡量音乐艺术家的高下。但是音乐艺术,特别是演奏、演唱,也是有明确的技术标准的。音乐艺术不应以美、丑来评判,而演奏、演唱技术却的确有对、错之分。所以音乐表演也就会有“成功”或“失败”的说法,只不过这里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直接和对手比出来的,而是看表演者是否达到了作为一个职业音乐工作者所应达到的技术水准和艺术感染力。这就像厨子做菜,好吃不好吃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至少要把菜作对。把菜炒糊了、饭夹生了,糖醋里脊做成咸口儿的了,甚至食客吃完就拉肚子,这就不是用“口味差异”可以解释、原谅的了。

现在国内的音乐舞台到真的是“重在参与”,很少见到有“结果”的演出。我没有统计过每年全国各地正式古典音乐演出有多少场,估计近千场吧。这其中绝大多数演完就完了,演好了不会给演员带来更好的前途和机会,演砸了也不会身败名裂丢了工作。雁渡寒潭,雁过潭不留影;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有少数有结果的,但是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观众的一致欢迎”、“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有些演出已经到了把意大利面做成炸酱面、把煎饼摊成浆糊的程度,但还是“成功”了:掌声、鲜花、领导握手、乐评盛赞……这样就可能造成一种结果:当演出和成功形成必然关系的时候,演员就不再会为没有悬念的演出结果再去竭尽全力的准备和研究了——厨子会给丧失味觉的客人用心做菜吗?

很多音乐界的有识之士说现在的年轻人浮躁,专注于上电视晚会、混娱乐圈、结交媒体大小鳄,而不能静下心认真研究音乐、磨练技术。但是如果“分内的本行”——舞台演出,演的好坏都一样,要么是完全没动静,要么是无原则的吹捧,对自身的前途发展没有任何影响,那凭什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花时间呢?这就像当考试作弊不被追究甚至被有意纵容的时候,就很少有人再认真读书了——除非他真的热爱知识。正如现在还是有音乐家在全心全意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因为他们真的热爱音乐,对自己负责。但是一门行业到了只能靠“自律”和“热爱”来维持职业操守、优不胜劣不汰的时候,这真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悲哀了。

之所以现在国内古典音乐演出总是“没有结果”,有市场萎缩的原因,也有古典音乐受众普遍缺乏鉴赏力、音乐表演行业体制僵化、乐评言论自由受限等等诸多原因,从中又能引申出更多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确令人很有无力感。但是与其抱怨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如思考能做些什么,令现实稍微好一些。比如建立公开的观众意见反馈机制,音乐会后请观众填写感言,各大音乐表演场所设立自己的观众网络论坛;专业音乐团体建立由业务专家组成的“考评委员会”,对于体制内演员的职称晋升标准更加学术化,重“质”而不一味地看重演出数量和“档次”;音乐院校在培养学生方式上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才能的学生做不同的专业培养规划,让真正热爱音乐,并具备舞台表演才能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接受“特殊”培养,而不是被周围的功利环境同化。这些其实可能都治标不治本,但头疼医头,总比生扛着还面带微笑强些。

体操运动员一套空中动作落地没站稳,观众可能仍然会给与掌声,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同情弱者的礼貌,运动员往往面不改色但内心惶恐。音乐家在舞台上真的感动了听众的时候,希望也能感动能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人;犯了一般观众听不出来的错误,在面对仍然热烈的掌声的时候,但愿也能面不改色心在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