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时代是正品吗:我爸是某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0:18

版主按:前不久,温州一个90后撞人后,因为一句“我爸是市长”,遭致自己的豪车被砸个面目皆非。事后,经过调查,这是无中生有后的以讹传讹。这件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之前的“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国法”等等,一句话,却能引起群情激奋,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却能在事发现场的谣言中迅速以讹传讹,这不得不反思部分民众的个人心态。到底是什么缘故能够让“谣言的子弹在人群中飞”的呢?民众为何对“我爸”的身份那么敏感呢?欢迎探讨>>>>>
[话题]“我爸是市长”纯属谣言,围观群众为何集体误判?

■ “我爸是市长”事件该反思的个人心态
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爸是市长”,这些炫耀权力的言行为人不齿。然而“爸爸被市长”无论从什么因素来看,无论造谣者居心何在,但从事发现场谣言能够迅即以讹传讹来看,多少都体现了部分民众的“仇官心态”、“仇富心态”下的“社会异化”、“社会躁动”和“不平衡心态”。
就“我爸是市长”这件事来看,从法理上讲,砸车行为本身就不合法性,围观群众更没有直接的惩处权力。对于自身情绪的放纵,让围观者有了维护公平正义的借口;参与者众多,难追责,让围观者有了砸车的勇气。就此而言,围观群众的砸车行为,不仅是在以一种非正义的行为去维护公平正义,更是一次丧失理性的群体泄愤行为。

■ 究竟谁说了"我爸是某某"?
把传说、想象、臆断当作事实,早就不是个别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以讹传讹,而新闻工作则不可儿戏。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第一性的属性、至高无上的品格,就是真实,任何传言、猜测、估摸地分析,未经多方核查证实的信息,都不能成为新闻报道。这道理很浅显,几乎人人皆知,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遇到舆论哗然,性急的记者便“抢发”新闻,把虚幻的、不确定的信息当作了事实;性急的评论家,也迫不及待地妄下结论,洋洋洒洒评说一番,义正词严地抨击一回,罔顾新闻工作的铁律,全然忘记了新闻的本原。要是网民们在网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稍有点偏激情绪,倒也情有可原,严重的问题是有些严肃媒体如报纸及其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也HOLD不住,把想象中的“事实”写入报道,拉进评论中。这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是虚假报道泛滥的缘由之一。
 

■ “我爸是某某”何以激起众人怒?
初见小白:现实生活中,人们解了太多不公正的东西,所以才会预设立场,借以“出气”。“我爸是莫某”昭示一个权力通吃的社会所带来现实危害。网民并不想去追究这句话的真伪,而只想发泄自己的不满。
木朔:在一个不能完全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拚爹”自然而然就成了一条社会潜规则。这正是网民持续围观久久不愿散去的原因之所在。“我爸是某某”,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权力大于法律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
万事如一:民众对“我爸”身份的敏感,除了官员们的腐败不检点之外,还有官员及官属们天然的优越感和对普通民众自然流露出的傲慢,拉大了群众与官员的距离,加上官员与民众的互动渠道狭窄,人为制造“官阶”和“民阶”,加剧“仇官”“仇富"心态。
“我爸”的敏感身份引发群情激奋该如何避免?

香槟伯爵:毕竟“我爸是某某”者只是少数。包不定在某个时候的某个场合,普通老百姓都极有可能享受一次真假难辨的“我爸”身份的“优待”!因此,我们期许公众场合和大庭广众之下,更多的谣言起于愚者但能够迅速止于智者!文明社会应当果敢杜绝“以讹传讹”,对造谣惑众者、传谣者坚决绳之以法。
汉水北岸:要消除民众对现实的一些不满以及对官员、官场的不满,应密切联系群众,视群众为父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加大腐败惩治力度,建设清明官场、廉洁官家、和谐社会,才是正道、终途!
四万:自由平等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人所向往的,“缩小贫富差距”也是喊了多少年的口号,而这些也正是社会进步、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不要让公众仅存的一点信任,一点安全感丢失在“我爸是某某”的阴影里。
紫衫布衣:要杜绝“我爸是某某”这类事情的发生,我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搞好教育工作。其次要加强监督。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也是最好的防腐剂。再次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畅通社会诉求渠道,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一碗炸酱面:避免类似事件出现和进一步恶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公平管理体系,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让全民参与管理社会,否则更大的砸车事件,更多的群殴事件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