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丝绒46号试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4:5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注解 发布日期:2011-01-19 00:42     浏览:( 6776)次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金刚经六祖口诀》序

    如来世尊正教,『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由于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世尊大悲为令众生断除妄想执着,证得本有佛性,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经二十二年。般若经六百卷,(原十万卷,此六百卷是摄要经,是龙树菩萨到龙宫宏法,龙王菩萨供养,玄奘法师翻译,内分十六会,第一会四百卷,第二会至第八会一百七十卷。第九会一卷,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相般若)。第十会,大日如来经(理趣般若密乘经)。第十一至十六会续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经(实证般若)。如来一代时教,唯一自他解脱乐欲,由于适应众生根基,趣入须要之不同,故有诸乘之差别。所谓小乘﹑大乘﹑显乘﹑密乘种种教传。若依直然断除贪等之教者,是为根本乘之教义(通曰小乘,实无大小);若依地等波罗蜜乘,重在利他对治贪等,普贤不思议习修之教者,是为胜乘中之教(通称大乘,实不离小)。若依贪等对治贪等之教者,是为胜乘中甚深道之教义(通曰密乘,实不离显。)。此三义之正真因相者,但有道次差别,而于果上归原,实无优劣之可说,且有相互连贯,不可缺失之要。如来最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者,『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离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则为胜乘中实证之禅法。

    现前南京金陵刻经处印行之《金刚经六祖口诀》『自识放心,放下妄想执着,自见本性提起真心实性』,如六祖所示,内心自悟,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六根之六贼,从六门驱出六尘之障碍,以六空消除。首先照见五蕴空,四大空,六根空,六尘空,三业空,世法空;出世法空,十二因缘空,四谛空,四无量心空,六度万行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无始空,无终空,无行空,自性如如空,一切法空,相之性空,无所缘空,无之自性空,实相空,无实空,自他之性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六祖大师说:『万法尽在自性』,众生本有之清净佛性,才是万法的本体。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均明自性。壇经曰: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照破世间八万四千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如为我执妄想浮云覆盖,不见日月光明,若遇慧风吹散云盖,显自性光明;行人通过一番深净内省自悟,达到一寒徹骨的地步,便会徹见自心是菩提般若自性,便能顿入佛地。壇经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悟即原无尘净,迷即万劫轮回。壇经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此虚空净体,能包日月刹土器世界,六道众生有情世间,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正觉世间,三世界,十法界。若能发此心量提高觉度,即呈现清净园明安乐自在境界。五祖令人作偈,神秀苦思呈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即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依般若波罗蜜心经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所谓『揭谛揭谛』,初信佛者,皈依三宝,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波罗揭谛』,次发出离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解脱到彼岸。再发菩提利他心,勤修六度万行,『波罗僧揭谛』成自觉觉他菩萨,最后自他解脱,趣向无上菩提心,受三昧耶戒,修证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莎婆诃』: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广行六度万行,尽未来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成正觉。

                                  清               定

                            佛历二五三六年三月初八日于蓉昭觉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大师注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曹溪六祖大师慧能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诵读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意。断除学者疑心。若於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过於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熔炼。矿去金存。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羚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佛性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羚羊角虽坚宾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忘。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如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鑿zan(四声)zao(二声)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傭(佣)。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於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开 经 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百八十遍)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避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东    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译

          梁  昭  明  太  子  萧  统  分  章

          唐 六 祖 大 鉴 真 空 普 觉 禅 师 解 义

          宋   天   台   罗   适   校   刊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我说。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於性。一切尽闻也。故言如是我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贤曾遇齐集之时。明处所。太子名也。树是所。舍卫佛者是说法之主。在者欲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者太子名也。树是祇陀太子所施。故言祇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音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诸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之过。恶。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觉。觉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若无相道场。故言與也。大者是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齊时欲至也著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心於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本处者。佛立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曰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言洗手足。若不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施壇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何名长老。德尊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是梵语。唐言解空。

在大眾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眾所坐。故云即从座起。弟子请益。先行五种仪。一者从坐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问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说三义。第一希有。能舍金轮王位。第二希有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三身圆備(备)。以具上三义。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护念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护念诸菩萨。咐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咐嘱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於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咐嘱者。前念清净。咐嘱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眾生。及在会之眾。当常行此。故云善咐嘱也。菩萨者梵语。唐言道心眾生。亦云觉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怪慢心。故名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人。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如。犹如隙尘。摇动之心。起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是佛护叹须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欲说法。常先戒敕。令诸听者。一心静默。吾当为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曰无。耨多罗之言曰上。三之言曰正。藐之言曰遍。菩提之言曰知。无者无诸垢染。上者三界无能比。正者正见也。遍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尽得成佛。佛者即是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诺之辞。愿乐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尽得开悟。乐者。乐闻深法。欲闻者。渴仰慈诲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道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偏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曰垢心。身形无数。总名眾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與一切眾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度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欲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眾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祗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着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持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皈於己。恶事施於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报尽欲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名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应如是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是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心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皈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虚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言。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虚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名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本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於亡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各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不赞不生分别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

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不由色身。法身若作恶。色身不生善处。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河沙妙用。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故说一切诸相皆是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来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種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於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復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亡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於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於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於无量千万億劫種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於一二三四五佛種诸善根。何名種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於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於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老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於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於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於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贼。不毁不辱。不骑不垂。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无有染污。與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眾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眾生。无复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於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徹。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者。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眾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眾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著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著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得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眾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生。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即是也。祗缘对病设药。随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眾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開诱化导。俾其离诸执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也。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收。鉴觉无疑。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经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得福虽多。於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依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復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

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從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從体起用。妙力无穷。般若者。即智慧也。智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响之意。依標取物。依贅()观月。月不是指。標不是物。但依经文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者。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尘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已离尘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者。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入初果也。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從天上。卻到人间生。從人间死。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离故实无往来。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復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唯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之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那行。

阿蘭那。是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行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嚴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遣此蔽。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於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嚴佛土者。则非嚴。是名嚴。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是也。第二莊嚴。身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末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来等慈。下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著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见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则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竞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不为大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满爾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寶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廟。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者。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性。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何况有人盡能受持读诵。须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義。自心體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别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现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於五根中修六波罗蜜。於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著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於身命。菩萨为法。於无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猶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爾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義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從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於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於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從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當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實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當情。皆是垢心。即非清净心也。但说有所得。即非實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當来世。后五百歲。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徹。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衰诸有。於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於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於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畏怖退转。如此之溅。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波罗蜜。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见辱境當情即是。见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極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爾时天帝释化作旃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存二说於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於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人。行忍辱波罗蜜人。即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離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栗也。声香等。别立其名也。於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積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虽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護。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知。无非持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晝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法。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從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坏。非真实體也。一切众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實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實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誑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實无虚。

无實者。以法體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實。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於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體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華嚴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聾。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種種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於皎日之中。何所不见。

须菩提。當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當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时。邪法競起。正法难行。於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從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妄。依義修行。悟人佛之知见。则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書寫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億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書寫、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當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種種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離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蓋缘我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離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盡。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此持经无漏之慧。實不可及。故雖十方聚寶。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稱量。

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廣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无有边。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擔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厭。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若有人發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通流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當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稱量。闻经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为人说。令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劳。雖離塵劳。不作離塵诸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来。當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樂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於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應供养。當知此處则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禮恭敬與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廟。當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也。

能净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業则为消灭。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義。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恶罪障。即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眾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彼岸。永出三涂。证无餘涅槃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垢弥深。邪见炽盛。於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善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住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義不可思。果报亦不可思議。

是经義者。即无著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議者。赞叹无著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爾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灭度一切眾生。灭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脱一切眾生心。度脱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眾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谓有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见有涅槃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義。佛於然灯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於师處。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印可之辞。

须菩提。實無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與我授记。汝於来世。當得作佛。號释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與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當得作佛。號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众生寿者。始得授菩提记。我若發菩提心。然灯佛则不與我授记。以實無所得。然灯始與我授记。此一段乃總成须菩提无我義。佛言诸法如義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於此六塵中善能分别。而要體湛然不染不著。曾无變异。如空不动。圆通莹徹。歷劫常存。是名诸法如義。菩萨璎珞经云。毁譽不動。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虚。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圆備。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无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法。以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體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顯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雖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唯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知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因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雖灭度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熾然说種種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無我無人無众生無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雖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熾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達無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於诸法相。無所滞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無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為菩萨。然未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已盡。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憐愍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细惑永盡。圆明遍照。名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见性明徹。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備。名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國  洹精舍衛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舉此衆多國数者。欲明其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干種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此心即是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亡心。潜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慿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實。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以其無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過。即不说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應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衆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辉。以爲如来真身。爲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相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種五根中修六波罗蜜。於意根中定慧雙法。是名具足色身。縱變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愛如来色相。能自持清净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應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爲如来者。即不名爲具足也。慧眼明徹。我人等相不生不灭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無此理。縱能见者。祗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當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無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爲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無说無示。聽法者。無闻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说诸法。無相無爲。開導迷人。令见本性。修证無上菩提。是名说法。

爾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须菩提。眾生眾生者。如来说非眾生。是名眾生。

靈幽法师。加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见在濠州鐘離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於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须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輿佛無异。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無由可得。若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於一切法無有染着。對一切境。不動不摇。於出世法。不贪不著不愛。於一切處常行方便随顺衆生。使之欢喜信服。爲说正法。今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萬行熾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里。须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爲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爾許山。盡如须彌。以况七寶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边。终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衆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来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来度者。若有衆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衆生寿者。

须菩提。意謂如来有度衆生心。佛爲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衆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衆生成佛。即爲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衆生寿者。此爲遣我所心也。夫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樂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無明。虚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爲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無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来者。轉輪聖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来。

世尊大慈悲。须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来。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来爲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来者。轉輪聖王即是如来。

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豈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徹。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异。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衆生。所见不謬也。

爾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爾字。是發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識也。我者是一切衆生身中自性清净。無爲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见也。是知於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来矣。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斷滅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離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斷佛種性。無有是處。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萨勝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爲忍。此人我得福德勝前七寶之福。菩萨所作福德不爲自己。意在利益一切衆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儀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義。何以故。如来者。無所從来。亦無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说微塵衆。则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一衆生性上微塵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衆生性上妄念微塵。即非微塵。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塵。是名微塵衆。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即贪瞋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爲善恶之樞。能作凡作聖。其動静不可测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得假名而谈實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衆生见壽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義。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衆生见壽者见。即非我见人见衆生见壽者见。是名我见人见衆生见壽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衆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無相無爲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衆生有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衆生本無烦恼是衆生见。说一切衆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壽者见。

须菩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應见一切衆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應信一切衆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為人演说。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七寶之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爲人演说。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随宜。是名爲人演说。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负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爲法。真實離名相。悟者無诸業。

佛说是经已。長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羅。闻佛所说。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说是经已。長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羅。闻佛所说。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羅蜜经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跋

余生也鲁。其於佛氏教典诸書。素未知旁究。且境值多艱。碌碌塵務。洵云视内。顷聞石堂大师飛錫吴山之海會寺。慈云布藹。法雨披丹。遠近響慕而瞻禮者無数遂發大菩提心。登座説法。首宣金刚無上妙義。余亦得從大衆中拱聽旬日。因詢師之解金刚。誠所謂開龍啟。光明洞達矣。從來之訓注金刚者。果以何説為最。師云。解此不下千余家。而余素所尊信。惟六祖解為第一。但流通雖久。而板實沉没。向曾發有重刊之願。奈力薄緣艱。未遑從事耳。噫。師之度世弘慈。抑何廣大無窮已哉。余雖不敏。請為授梓。以畢師志。雖然師願之。而余請之。云何為余梓也。祖解之而師傅之。云何為師梓也。但使天下后世永為流播。人人知有此解。咸克無相無住。而降伏其心。則師之願。庶幾稍慰矣夫。

 

         顺治癸己夏五月            錢塘邑弟子湯翼聖沐手拜题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跋

 

       余秉性樸素。弗事浮華。每聞鯨鐘梵唄之音。輒喜動顔色。留連旬日。不忍釋去。非盡緣經啟悟。亦夙植之性使然也。昨歲随渭陽氏。住榕省署中。與塵俗差遠。元夕觀燈於康衢聞禪誦聲。造其室。得金刚般若經系六代祖師所解者。義理弘敷。訶旨超邁。一閲而了然。如千日之并照。無絲毫滞礙方知六祖於客店聞經而解悟者。無二致也。在矣哉。我佛之妙證淵深掃空執着。使人人撥散疑云。晓徹性天。而祖師探幽闡奥。直洞真元。信矣無一法而不津梁。即五蕴而咸資解脱者也。此經解者無慮数百家。惟六祖大師。解為最上上。得而随喜頂授。乃諸佛之所護念咐囑耳。敢不銘骨鏤肌。以共報恩光乎。因捐資剞劂。以廣流通。俾閲經而知旨。從解以得源。顯焕性宗。殞空諸相。既不住相。亦不壞相。其布施福德。豈可與色見聲求者同日而語哉。敬跋。

康熙丁未歲孟春鐘秀奉佛弟子周克顺法名超諫和南。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顺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